新書推薦: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自二十世纪末,我心甘情愿放下写小说的笔,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演讲就成了我重要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冯骥才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护者冯骥才演讲实录,十六年来首次文本存录,集结成书。
这本演讲录中有我们熟悉的年画,有我们熟悉的古村落,那些流转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十六年里终于不再漂泊。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的一个一个的历史生命、文化生命。我们手里边拿着的是中华民族的火炬,我们不能把这个火炬放下,永远不能,我们更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灭掉。冯骥才
冯骥才先生的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从本书中可见一代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为民族的文化命运而战的思想历程。
|
內容簡介: |
《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 20012016》一书按照冯骥才先生16年的演讲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20012006年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普查的启动阶段;20072011年是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护阶段;20122016年是非遗后和古村落抢救性全面普查开始的阶段。冯骥才先生的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从本书中可见一代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为民族的文化命运而战的思想历程。
|
關於作者: |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便开始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他是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20世纪末以来投身于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
目錄:
|
20012006 年
002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当代使命是抢救
006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014庄重的宣布
019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龙头
030内丘神码的田野普查
035我们在艰难中举步
041我们不怕艰难
043全国剪纸大普查开始了
048我们背上的压力太大了
52让历史的辉煌照亮我们的今天与明天
56面临的困难与怎么应对
65如何整理普查成果
70为人类守护住东方的文明
76文化的克隆就是灵魂的下跪
82保护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
84民间自救
86高擎不灭的火炬
93傩文化的盛典
98理论要支持田野
101今天的矛头对准建筑师
105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
115只有全民族关心了,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120古村落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
131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47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2011 年
156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仍需努力
164向传承人致敬
169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
179年画抢救和保护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90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
193传承羌族文化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196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
204呼唤全民的文化自觉
207收尾就是把好最后一关
213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
217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220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224我们为中华文化做了一件事而尤感欣慰
231中国当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
235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122016 年
240传承人面临的新问题
244关于传统村落评定工作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49传统不仅代表过去,更应代表未来
252为唐卡文化留下一份文化档案
256行动起来,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
261后沟村,有我们的文化乡愁
264十三年来,我们想了什么?
272知识分子与人民政协
277传承是非遗的生命
283传统村落何去何从
|
內容試閱:
|
说出来的思想
自二十世纪末,我心甘情愿放下写小说的笔,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演讲就成了我重要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从最初发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从启动到推动,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古村落,从学界到社会,从对文化现实与困境不断深化的认知到每一项重大遗产的
普查,全来自思考,以及对这些思考的传布。我的传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我原有的作家的笔,我不停地写下各种文化批评与文化思辨;一种则是站在讲台上演讲。演讲本来不是纯作家最喜欢的方式,作家喜欢躲在台后,用笔发言。手中的笔总比嘴巴深刻。因为文字是经过推敲的,语言
难免缺乏缜密与严谨。但演讲可以现身说法、声情并茂、直接表达并与现场交流,它更适合我要做的事情。我说过我要做行动的知识分子。我所做的事情文化遗产的抢救,不仅需要我说我讲,需要呼吁乃至呼喊,更需要我用行动告诉人们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我的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而且近二十年来,它像一条线一直贯穿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所做的演讲何止一二百场。面对的人既有学界,也有社会各界乃至市民村民。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抢救更需要唤起民众。为此,我的演讲,包含着我每一步思想的足迹。由于我所做的事,是与同道者共同所为,故而在这些言论中,自然可见我们一代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为民族的文化命运而战的思想历程。
在这近二十年的演讲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6 年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普查的启动阶段;20072011 年是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护阶段;20122016 年是非遗后和古村落抢救性全面普查开始的阶段。这些工作不但没有结束,而且问题与挑战仍不断摆到眼前。因此说,思想与行动不会终止。在一个经济强势的社会中,在社会转型时代,文化遗产必然身处弱势。为弱势而工作一靠思想的力量,一靠奋力而为。演讲是让知识界先觉的思考转变为社会共识必不可少的方式。应该说,这种方式发生了效力,我的话没有白说。就像在空谷里呼喊,渐渐听到来自社会的回声。唯此,我特别珍视这近二十年来的演讲。幸有好友李辉先生知我助我,并得到一向有
文化眼光的大象出版社的支持,使这近二十年说出的思想有了文本的存录。
是为幸,是为谢,是为序。
冯骥才
2017 年5 月23 日于西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