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HK$
64.9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47.6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HK$
140.8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HK$
75.9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HK$
65.8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HK$
75.9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HK$
74.8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HK$
547.8
|
內容簡介: |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记载和反映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成背景、发展历程、聚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类型与单体建筑特点等内容,其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地域建筑技术价值和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民居测绘,对其主要民居形式的平面功能关系、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空间特点、建筑装饰以及建筑构造进行了调查和整理,首次系统地展示了凉山彝族民居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点、平面与空间形态、构造与营建技术、装饰与彩绘等建筑艺术。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适合民居文化研究者、旅游规划者及旅游爱好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作者成斌,生于1971年9月,四川蓬安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工程师。现任绵阳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绵阳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绵阳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
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市(校)级项目12项。先后主持和参加50余项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研究领域:地域建筑与乡土建筑,小城镇规划与设计。
|
目錄:
|
第1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生成背景及建筑文化
1.1 凉山彝族概况
1.1.1 凉山彝族的源流
1.1.2 凉山彝族的定义
1.2 凉山彝族文化概述
1.2.1 凉山彝族的阶级制度
1.2.2 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
1.2.3 凉山彝族的宗教文化
1.3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概述
1.3.1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特征
1.3.2 凉山彝族建筑空间活动
1.3.3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的主要载体
1.3.4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总结
1.4 凉山彝族民居的历史演进过程
1.4.1 秦汉以前
1.4.2 东汉至魏晋时期
1.4.3 隋唐时期
1.4.4 明清至民国时期
1.4.5 改革开放以来
第2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划分与地域特色
2.1 凉山高寒地区的彝族民居特点
2.1.1 地形与气候特点
2.1.2 分布的民居建筑形式
2.2 凉山寒冷地区的彝族民居特点
2.2.1 地形与气候特点
2.2.2 分布的民居建筑形式
2.3 凉山温和湿润地区的彝族民居特点
2.3.1 地形与气候特点
2.3.2 分布的民居建筑形式
第3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选址与布局
3.1 村落环境
3.1.1 半山宜居
3.1.2 聚顶而立
3.1.3 山水交融
3.2 村落选址与朝向
3.2.1 偏南的主朝向
3.2.2 偏东的主朝向
3.2.3 村落选址小结
3.3 村落布局及空间序列
3.3.1 独立式布局
3.3.2 断裂式布局
3.3.3 竹茎竹节式布局
3.3.4 村落布局小结
3.4 村落的构成元素
3.4.1 构成要素院落
3.4.2 院落的结构
3.4.3 村落的其他构成元素
第4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建筑类型及特点
4.1 竹瓦房
4.2 麻杆房
4.3 草房
4.4 瓦板房
4.4.1 生土墙瓦板房
4.4.2 生土木构瓦板房
4.4.3 井干式瓦板房
4.5 青瓦房
4.6 土掌房
4.6.1 全平屋面土掌房
4.6.2 局部草顶或瓦顶土掌房
第5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构造与营造技术
5.1 地基
5.1.1 天然地基
5.1.2 人工地基
5.2 大木作
5.2.1 柱
5.2.2 枋
5.2.3 屋架
5.2.4 门拱
5.3 墙壁
5.3.1 生土墙
5.3.2 木板墙
5.3.3 木椤墙
5.3.4 石砌墙
5.4 屋顶
5.4.1 坡屋顶
5.4.2 平屋顶
5.5 小木作
5.5.1 门
5.5.2 窗
5.5.3 家具
5.6 色彩与装饰
5.6.1 民居符号
5.6.2 民居色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图
|
內容試閱:
|
距离第一次深入大凉山进行彝族民居调研已有十余年,期间虽先后三次深入美姑、布拖、昭觉、越西等彝族聚居区进行民居测绘和采风,但由于投身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灾后重建工程项目设计,拖后了对她的关注。今年恰逢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做访问学者,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这些测绘和调研成果,系统地总结凉山彝族民居,是一大幸事。从历史进程上来看,近年来,农村城镇化的浪潮再次席卷凉山彝族地区。无论从保护和延续彝族建筑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当代民居对现代生产力科学适应的绿色更新设计角度,我们都应该了解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因此研究凉山彝族民居,有必要弄清楚凉山彝族民居在四川省乃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定位,弄清楚凉山彝族民居的研究价值。这项研究绝不仅是对某一独立隔离的地理区域中历史遗存的
简单总结、描述,而是要将其放到更大的地理范围、更深的历史渊源和更多的文化意义上进行研究。
凉山彝族民居是什么样的,大概很多人是陌生的,即使在四川。诚然,
凉山彝族民居建筑并不是那么精美,年代亦不甚久远,亦不属于显赫的门派。乡土建筑文化研究所立足的从来不是宫殿、衙门,从不看重金碧辉煌,看重的是生长在最普通的土壤中散发泥土气息的真实存在。凉山彝族民居可以说不甚精美,而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任何真实完整的文化现象和文明遗存的价值都是十分珍贵而不可代替的。因此,凉山彝族民居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研究的重点不在或不只在单体与个案上,而是在于整个区域的历史建筑和文化的独特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上,乃至它对更大区域范围包括全省的明清乡土建筑文化研究的深刻意义。
其实,四川民居有几个基本的亮点,川南有干栏式民居建筑吊脚楼,川中和成都平原有穿斗式民居,川北有藏羌石砌建筑碉楼民居,川西高原则主要是彝族民居。彝族聚居区在整个中国藏彝民族走廊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赫,其民居具有民族融合和多民族混合的特点。因此,它不是那么独门独派,但是又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貌,其主要建筑类型包括瓦板房、闪片房、木楞房、青瓦房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民风亦比较古朴,凉山彝族民居可能有部分保存下来,但毕竟摆脱不了被逐渐破坏和改变的命运,多数人甚至不懂得它们的价值所在,而在理解和认同它们的价值之前很快抛弃它们。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营造历来重视天人合一,有不欲与天地相抗衡,不着意于原物长存的观念。在急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村落,在人们认识到其重要价值之前,已经彻底被破坏或改变。而散落在偏远乡村的不少乡土建筑却因更新速度相对比较慢得以保留和延续,但今天仍然因为它们不集中或者不够典型而无力或无法正确保护。前者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后者则是因为工作难度太大。我们预感这里将出现文化链条的断裂和文化基因的缺失。因此我们可以做的,是将这些无数前人的创造和记录展现出来,力求真实和准确,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为今天的或将来的人们找回乡土社会的有机与和谐的内核,并以这种精神鼓舞和引导新的发展,这便是本书的归结之所在。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主要介绍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成背景、发展历程、聚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类型与单体建筑特点,彝族民居构造与营造技术、装饰艺术与建筑文化特色等内容。首次系统地展示凉山彝族民居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点、平面与空间形态、构造与营建技术、装饰与彩绘等建筑艺术。希望通过此书为彝族民居的现代更新和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找到出路。
本书得到西南科技大学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共同资助,研究生程丽蓉、宋商楠做了大量图片处理工作,特此感谢!
成 斌
2017年2月
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