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售價:HK$
61.6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HK$
140.8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HK$
101.2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內容簡介:
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艺术力图逼真描摹物象世界的光影特征和空间关系;科学则用语言、定理和公式来说明这个物象世界的内在结构和变化的规则。两者都试图真实地重构世界,只不过手段和媒介不同。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中就会包含丰富的科学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是艺术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本书包括综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新媒体(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推进文化传播、数字科普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新型科技传播模式、数字博物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科学与艺术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等专题。
關於作者:
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是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北大等大学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14个校区,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校本部位于交通便利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北四环校区。占地约900余亩,校舍面积约40万平米,图书馆藏书近235万册。学校现拥有考古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门史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校有专任教师近16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高职高专生近6000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多人[1]。
目錄 :
一、科学艺术 传统文化
人作天成京城脊梁
北京城中轴线及其文化内涵张妙弟(2)
国学也是让我们知道文化源头的学问王晓强(13)
科学视野下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的碰撞张浩达(23)
乘势风行致良知
新媒体 国学 贵州曹三省(32)
大数据时代下儒学的生存与发展孔喆(34)
二、科学艺术 新媒体时代
将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相结合
华人艺术家的尝试张骏(42)
新媒体科学艺术观
科学之美艺术之魂李一凡(50)
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思考与实践王闰强肖云黎文何洪波(55)
微传播时代的数据迷恋及其对艺术的影响李彦冰(60)
用新媒体技术扩展北京文博网站群的影响力赵岩(65)
新媒体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传播设计张雯(71)
三、科学艺术 博物馆信息化
自然笔记
艺术融入自然科学实践活动的初探金荣莹(80)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中国古代书画的文化转译
故宫博物院数字《黄筌写生珍禽图》交互项目的实践吴萌(86)
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彩陶数字化展示宁刚李双江(93)
数字科学与艺术表现两者融合同构虚实结合的主题式参观体验童茵(101)
博物馆影像管理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以故宫博物院二维影像管理为例田园(106)
浅析数字技术与跨媒介的博物馆传播实践庄颖(111)
古建内全数字展厅特点浅析
故宫端门数字馆彭岩(117)
对博物馆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石秀敏(122)
博物馆出版物网络展示与传播李双江(129)
科学和艺术在自然博物馆相遇
以动物基本陈列为例李竹(135)
浅谈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智能导览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吴赛王潇(139)
四、科学艺术 新技术应用
VR科技与游戏艺术的融合发展白英伯(144)
3D打印的喜与忧
艺术教育对3D打印普及的重要性张岩王文毅(149)
数据可视化: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于晖(152)
谈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因子宋彬沈鉴宇(158)
数码摄影与科学表现
论数码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应用研究田明洁(162)
基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艺术教学创新高璐静(167)
VR技术及其引发的视觉艺术变迁概述徐中红曹三省杨领军(170)
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博物馆云平台构建研究刘佳(175)
增强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王翠翠郭新宇王殿亮(181)
五、科学艺术 社会人文
青海湖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带来的思考
科学与艺术如何在这里交融?阎保平(188)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奇葩
古桥特殊工艺揭秘康志保(194)
戏曲艺术传承、传播与科技创新中的移步不换形谭铁志(199)
互动性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探索武定宇(204)
互利还是两伤?
人类学电影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探讨莫常红(210)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交融让国人更有自信薛俭金彩霞(214)
论戏曲元素在文化创意空间中的潜在能量王亚东(224)
破解达?芬奇
新时期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启发谢昊伊(229)
管理科学与艺术
论预算管理系统在博物馆的应用陈静静(237)
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制度研究许静(243)
历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专家观点荟萃(247)
內容試閱 :
在信息化时代,走在最前沿,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创新环节,都离不开科学艺术的交叉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科学与艺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科学倡导用客观理性的方式探求世界的真理,艺术追求情感和人性的主观表达。科学与艺术紧密相连,运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人类对世界与人生的探索和认识。自2010年以来,我们已经就此话题成功举办了三届研讨会。2010年研讨会主题是科学与艺术走向融合,正式出版论文集《科学与艺术?交叉与融合2010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研讨会主题是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正式出版论文集《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研讨会主题是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服务社会,正式出版论文集《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服务社会2014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年研讨会是第四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科学与艺术?绿色、创新与协调发展。本次研讨活动包括三个活动板块:青海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分论坛、贵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分论坛和北京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2016年7月12日上午,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和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联合主办的2016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青海分论坛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绿色与文明。来自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北京市农科院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等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结合青海湖环境保护和科研实践,以科学与艺术?绿色与文明为主题,探讨科学与艺术融合对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艺术创作、精准科普、科教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科普水平,丰富了科普形式,增强了科普实效。
7月23日,由北京数字科普协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举办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贵阳分论坛暨科学、艺术与传统文化论坛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文化界、艺术界、科学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大数据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传播、艺术与当代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等论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第二天的孔学堂建设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交流会上,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悉心听取了各位专家对孔学堂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希望通过双方优势资源结合,促进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创新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月22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联合主办的2016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绿色、创新与协调发展。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科院及北京地区相关科研院所、北京市科协、故宫博物院、中国妇女儿童馆、中国邮政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及所属博物馆系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大家深入探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探究科学艺术与社会、教育、技术、媒体、传播、农业、科普之间的融合,探究如何推动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创新,如何推动新科技产品、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新业态普惠公众。
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旨在通过科学与艺术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学术研讨,揭示其内在关系,拓展和深化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提高科学与艺术的创新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了扩大科学与艺术的研讨交流成果的传播,我们整理选取了三次研讨会中的部分发言和论文,分为科学艺术 传统文化、科学艺术 新媒体时代、科学艺术 博物馆信息化、科学艺术 新技术应用、科学艺术 社会人文等五部分,编辑和整理出版,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科学与艺术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引起更多对科学与艺术感兴趣人士在观点碰撞和智慧启迪中交流,在科学与文化的传播上达成更广阔领域的合作。
2016年科学艺术学术交流活动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得到了北京市科协学会部、信息中心、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盛世光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金电联行科技有限公司、水晶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上述单位多位专家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贵阳孔学堂对科学与艺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辑工作中,电子工业出版社以及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李凤洋等人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我们的水平也有限,收集、整理、汇编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敬请读者指正。
阎保平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