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HK$
307.6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HK$
74.8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
內容簡介: |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社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城市规划专家都十分有兴趣建构这样一个框架:通过促进社区多样性的发展,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本书的社会实证与理论研究正揭示了社区多元性发展与社区活力的内在关系:*有凝聚力的社区,几乎从来都不是*多样的,尊重多样性与增强社区活力相辅相成。如何理解社区多元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通过社区组织的建设培养邻里之间社区归属感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
關於作者: |
于燕燕,女,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区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大中城市社区建设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社区研究基地主任,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欧盟中国社区建设项目专家。兼任清华大学继教学院、日本久留米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政府职能与社区发展。 宋梅,男,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研究员。研究领域:社会秩序与社区建设。
|
目錄:
|
微观视角下的社区概念与当代社会生活(代序)【夏建中】/001
Ⅰ 主报告
1 社区治理 多元发展【于燕燕】/001
Ⅱ 分报告
2 建立北京公共租赁住房社区治理体系【于燕燕】/013
Ⅲ 社区治理篇
3 社区评估与社区治理空间的重构【袁振龙 马晓燕】/028
4 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议题【焦若水】/045
5 基层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顾 骏】/058
6 八里庄街道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统计分析【于燕燕 刘芬芬】/069
7 社区量化考核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以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为例【黄家亮 刘 蔚 秦 涛】/100
8 当前我国社区减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讨【谭日辉】/113
Ⅳ 社区生活篇
9 现代中国城市的社区教育理念探析
兼论规范性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意识本位【李 升】/122
10 多元社区视野下的旧城空间
以H市一个旧城外来移民社区为例【高云红 尹海洁】/134
11 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研究【赵 清】/154
12 月坛街道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及无围墙养老服务应对策略【月坛街道办事处】/162
13 从北京日间照料中心现状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构建路径【赵晓华 张菊枝】/179
14 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社区人民调解员队伍现状分析报告
【李 铁 王爱民 谢 明 关二娜 李三勤 秦 强】/193
Ⅴ 社区文化篇
15 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文化发展的创新与实践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马丽华】/203
16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社区文化活动引发的思考【张 宁】/217
17 社区的发展与地域社区感的培养【宋 梅】/228
Abstract/239
Contents/240
|
內容試閱:
|
微观视角下的社区概念与当代社会生活(代序)
夏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全球化、城市化、互联网传播的影响,个体与家庭、朋友、社会的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面对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与担心,越来越多的社会人渴望在有限的社区中获得归属感和支持。在北京,从感觉良好的公务员到城乡接合部的新市民都表达出这样的心声:我们生活在社区之中我们属于社区希望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并赋权予居民认同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
涂尔干认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缺乏与家人、社区和其他网络的联系,会增加失范以及消极的社会心理后果的风险。不管腾尼斯对社区的概念界定是否准确,但社区概念的具体化通过北美媒体的长期传播而得以存续,并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世界所接受。城市规划领域中的新城市主义运动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这一概念,新城市主义主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减少在社区内使用汽车以促进居民之间互动的机会。这种生活方式本身是可取的,但值得质疑的是:这样的社区是否真的存在?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放弃个人隐私来实现社区的好。
现状是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社区,有些社区的生活就是比其他社区更积极,这就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社区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传统社会科学中,特别是社会学,对于社区本质和意义的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许多理论家一直热衷于对社区进行定义并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其他力量对社会与社区的影响。早在1955年,农村社会学家希勒里就对社区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归类,列出了94种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社区定义出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什么是快生活节奏下的现代社区?现代社区的功能该如何重新定位?现代社区的福利和费用该如何提供与分摊?现代社区的成员资格该如何进行界定?这些问题在中国社区建设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探索并给予明确的回答。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改变社区治理方式变成社区研究通用结论。在governance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厘清之前,又加上了社区这样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既模糊又理想化的定语,社区研究不免显得宏大而无边界。因此,在当下的社区研究中,迫切需要以微观主义视角,从一个个深入调查的社区案例中发现当代以居住关系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邻里关系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