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HK$
90.2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从编选者、编选背景及过程、选录作家及作品、评点、刊刻、流传、影响等方面入手对清人所编文章选本进行文献梳理,力求把握其整体面貌,揭示其文献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科举、教育、学术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思潮等因素,对选本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探讨和发掘其理论价值。采用文献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选本文献的搜求、整理,从多种视角探求选本的文学批评意义,是《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
目錄:
|
序言
第一章 清人编选的古文选本与文学批评
第一节 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评点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第二节 科举考试与清代古文选评
第三节 清代敕修文章选本及其对文风建设的意义
第四节 方苞《古文约选》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第五节 《唐宋八家文读本》与沈德潜的古文理论
第六节 姚鼐《古文辞类纂》的编选与刊刻
第二章 清人编选的清代古文选本与文学批评
第一节 清人所编清代古文选本的文献价值与文学批评意义
第二节 李祖陶的清文选本与清文批评
第三节 《续古文辞类纂》与王先谦的古文观念
第三章 清人编选的骈文选本与文学批评
第一节 清人编选的骈文选本概述
第二节 清人所编清代骈文选本的文献价值与文学批评意义
第三节 清乾嘉以降骈文选本的尊体批评
第四节 《南北朝文钞》与彭兆荪的骈文理论
第五节 《骈体文钞》选评与李兆洛的文章学理论
第六节 《国朝八家四六文钞》与《国朝骈体正宗》的编选、批评旨趣及影响
第七节 《六朝文絮》的编刊及其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第八节 《国朝十家四六文钞》《骈文类纂》与王先谦的骈文理论
第四章 清人编选的明文选本与文学批评
第一节 黄宗羲的明文选本与明文批评
第二节 清人编选的其他明文选本
附录 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知见录
一 以清前古文为主要选录对象的古文选本
二 以清代古文为主要选录对象的古文选本
三 以清前骈文为主要选录对象的骈文选本
四 以清代骈文为主要选录对象的骈文选本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
二 清当代古文选本的文献价值
清代曾出现大量的古文选本,这些古文选本多以先秦两汉文和唐宋八大家文为主要选录对象,大多作为科举教材,以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为编选宗旨。清人编选的当代古文选本与作为科举教材的古文选本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大多具有较为突出的文献价值。
保存本朝文献是清人编选当代古文选本的一个重要目的。中国古人认为文运兴替是世运兴衰的反映,因此向来重视总集的编纂。清人致力于本朝文章总集的编纂,为此不惜耗费巨大精力。如姚椿编纂《国朝文录》,沈日富所作述例,谓其搜罗历四十年,缮写者非一手,姚椿为此选花费的时间、精力可想而知。李祖陶长期任教书院,名位不显,但他毕生致力于清人文集的收藏与阅读,以一人之力纂成《国朝文录》及《续编》,收录作者七十六人,收文达一百四十八卷之多。保存一代文献是这些古文选家的重要目的,王昶在所编《湖海文传》的凡例中说:我朝崇尚古文,作者林立,余欲仿吕氏《文鉴》之例,辑订成书,俾无散佚。方宗诚编纂《桐城文录》①也是有感于桐城人文之盛,想以选本的方式保存乡邦文献。编纂于清王朝结束前夜的《国朝文汇》卷帙浩繁,收录清代作者达一千三百五十六人之多,其编选目的也在于保存国粹,备一代之典要。
清代文化发达,文章著述极为宏富,清文没有经过历史的淘汰,数量巨大。中国古人一贯有厚古薄今的思想,清人文集除一些有定评的大家之外,流传不广,读者对清文的阅读与检索存在着较前代文章更大的困难。清人编选的一些文章选本规模较大,经过编选者的去取,将众多文章或按文体或按作家收为一编,使选本在文献上具有一种集合的价值。如姚椿的《国朝文录》按文体分类编排,其中序跋类收文达十二卷之多,姚椿是宗奉理学思想的古文家,清初以来重要理学著作的序跋多有收录。对汉学著作的序跋姚椿也并不排斥,有相当数量的汉学著作的序跋也收入其中。各家为归有光、方苞等古文名家文集所作的序跋姚椿也广为收录。这些序跋汇为一集,便于检阅,充分发挥了选本在文献方面的集合价值。清人编选的当代古文选本有的收录作家、作品较多,将众多的清人文章汇为一编,为清文的阅读与检索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促进了清文的传播。
清代古文作者数量众多,有名声显赫者,也有不为人所知者。王昶在《湖海文传》序例中说:其人本无专集,偶见他书,必急为采取,盖吉光片羽,弥足宝贵。明显有以文传人的目的。事实上,一些作者的文章也确实是仅赖选本而得以保存。清代古文,作者之多、数量之大,堪称前所未有。目前,《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清人别集总目》等是反映清人著述情况较为全面的著作。某位清人是否有文集传世,我们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些工具书来认定。清文选本所收录的作者如果不在这几种工具书中,其人就可能没有文集传世,或是文集已经散佚了,其文章就有可能是仅赖选本而得以保存。在几种规模较大的清当代古文选本中,都可以发现不为上述几种工具书所收录的作者。如姚椿的《国朝文录》保存了盛敬、陆世仪、王汝骧、蔡上翔等人的文章,这些人虽然知名于时,但都已经没有文集传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