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HK$
118.8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HK$
217.8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HK$
88.0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HK$
107.8

《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
售價:HK$
107.8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HK$
131.8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研究对象分诗、词、曲三大板块,但始终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来展开,那就是艺术研究。而诗词曲的艺术研究,是20世纪以来诗词曲学研究中的短板诗词曲的艺术体式、艺术方法、艺术技巧、艺术魅力将是未来诗词曲学研究的重要面向,具有可持续拓展的广阔空间。金先生此书的艺术研究自成格局,自成境界,其中词的体式研究、诗歌语言的艺术研究,对今后诗词曲的艺术研究,尤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对诗词曲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多有发明,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和见解。唐宋词的析词方法及其艺术效果,也是作者开拓性的研究。
|
關於作者: |
金志仁,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1938年11月生,江苏省如东县掘港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致力于词曲与唐诗研究五十多年,出版学术专著《诗词曲新探》、诗文集《海萤轩诗词曲文稿》,于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形成了唐宋词体式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名篇研究、从语言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三个系列,并均取得了原创性与突破性成果,引起了学术界关注;于各级报刊发表诗文一百多首(篇)。曾多次荣获市级、省级科研优秀成果奖,写作优秀作品奖;荣获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
目錄:
|
词 学
唐宋词体式初探 3
论唐宋词体式的发展 19
苏词明体 36
唐五代词创调史述要 57
两宋词创调四大家论略 71唐
宋词体式组合规律探赜 89
析词新天地 111
析词与唐宋词鉴赏 123
沉郁顿挫神余言外 132
周邦彦《兰陵王柳》灯照离席解 137
从斗鸭阑干独倚想起的 139
名句累说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之不足 146
苏东坡的《哨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154
隐括《醉翁亭记》与骋才 162
曲 学
昆剧二梦谈《惊梦》与《痴梦》 171
《牡丹亭惊梦》新说 180
试谈杂剧传奇中的ABB式 189
三个句子的迷惑 一句评语的误会也谈《天净沙秋思》的析评 198
《单刀会》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 205
《倩女离魂》的失误与其他 210
春归漫话谈《牡丹亭惊梦》与诗词曲中之春归 219
诗 学
一种特殊的对偶形式珠扇对 231
论古诗转韵艺术 235
古诗转韵十法 245
简论唐人绝句的艺术特色 263
论律诗四法 273
《橘颂》及咏物诗的传统特色 311
杜甫《登高》诗指瑕与写作时地考辨 319
赍志长逝的悲歌杜甫诗《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误读辨正 329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索解 333
再谈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3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与唐诗拟题 341
王勃诗风烟望五津新解兼论语法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343
《长恨歌》与《圆圆曲》表现艺术琐谈 349
看似平常最奇崛 361
后记 397
|
內容試閱:
|
序
王兆鹏
我爱写序,又怕写序。
爱写序,是因为写序快乐而有意义。每见同道特别是新秀有新著出版,将学术研究步步推进,就不觉终日喜。为之写篇小序,予以印可、点赞,与同行分享作为第一读者的感受,自得其乐。自古以来,序是著作文集不可或缺的副文本,其中含有原著成书过程、撰述动机、内容特色、学界反响等信息,既有传播意义,也有学术史价值。
怕写序,是因为写序颇费时间。我没有一见书名、翻翻目录就浮想联翩、思如泉涌、一挥而就的本事,必须把原书从头到尾通读一过,然后沉吟把玩几天,才能找到感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像闭门觅句陈无己,不似对客挥毫秦少游。区区二三千字短序,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写成。有时读完书稿找不到感觉,只好敬谢不敏,但这往往得罪人。更怕给前辈写序,分寸不好拿捏,说重了近谀,说轻了失敬。
本书作者金志仁先生,年已七十有八,论年龄,是我的长辈,他进南京大学读书时,我还没出生;论治学,更是前辈,他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时,我才读大学。近年虽与先生有文字交往,但至今尚未谋面。2015年初他就寄来书稿嘱我写序,因心存顾虑,我从年初推到暑假,又从暑假拖到年末,怕的是拿捏不到位,有负先生厚望。近日雾霾散去,天气晴朗,搬上板凳,端坐阳台,泡上青茶一杯,伴着明媚而温暖的阳光品读书稿,甚是惬意。读了几篇,就深感满纸真知灼见,书稿没读完,就有了写序的冲动和感觉:此序可以写,也必须写。
金先生做的是真学问,是真做学问。人们常说著书总为稻粮谋,可金先生已从教授岗位荣休十数年,既不需用此书升等晋级,也不能用此书评奖获利,如果说在职期间做学问,还有功利的考量,那么,退休十几年了还坚持不懈做学问,就全是为学术兴趣,为学术理想。为信念、为理想而做学问,自会维护学术尊严,以虔诚敬畏之心来追求学问的高境界、新境界。他言不苟发,言必有据,哪怕是对一诗句词句的理解阐释,也不仅仅是凭经验直觉,而是广求佐证。为证明周邦彦《兰陵王柳》灯照离席之灯照是指红日西斜时室内明烛高烧,就花了九年时间苦觅理据,最终在吴曾《能改斋漫录》的烧残绛蜡报黄昏条中找到确证。为探讨唐宋词的体式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他反复研读《全唐五代词》《全宋词》《词谱》《词律》,将唐宋词的各种体式、组合规律烂熟于心后,才提出意群是词牌通体组合的基本单位的新结论。他对唐宋词体式的探索,历经二十余年,他发表第一篇《唐宋词体式初探》,是 1984年,等到发表《唐宋词体式组合探赜》,已经是 2007年了。李清照《打马图序》曾说: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二十三年的覃思精研,想不精都难。有着丰富的诗词创作经验的金先生,长期沉潜涵泳词的体式,自会有全新的感悟和精到的发明。
金先生做的是发明的学问。按照黄侃先生的说法,学问有两种,一是发明,一是发现。黄侃先生看重的是发明的学问: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现。 发现是变隐为显,让被遮蔽、隐藏的东西变得清晰可知;发明是变无为有,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东西。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对此的理解是,发现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明则是对重要的书踏踏实实地用功细读,去发掘其中的某种东西。 金先生正是在对诗词曲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多有发明,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观点和见解,如提出唐宋词体式的组合是以意群为单位,意群间以收句奇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就发千古未发之覆。唐宋词的析词方法及其艺术效果,也是金先生第一次做开拓性的研究。诗词中的对偶形式,前人之述备矣,而金先生硬是在前人总结的扇面对与联珠对的基础上,发现了前人未曾注意的一种对偶形式,他命名为珠扇对,也是 言人所未言。至于对古诗转韵艺术、转韵方法的总结,对杜甫《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理解和对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解题,也都是戛戛独造之见。
古典诗词的经典名作名句,人们关注的是其优长成就,而很少注意它们的瑕疵不足。金先生对于名作,既能见其长,更能见其短。如谓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斗鸭阑干独倚影响全词意境的和谐;秦观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混乱,不仅没给《满庭芳》山抹微云 增色,反而成为名篇之累;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对外界境象缺少必要的剪裁和筛选,彼此矛盾扞格等等,都是历代评论家没有觉察到的缺失。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独到。评说名作之工妙容易,指陈名作之缺失很难,没有过硬独到的艺术判断力,是无法洞察古人名作的优劣得失的,故现当代学者中,只有王国维、钱锺书、陈寅恪、吴世昌诸先生善于指陈古人诗词的缺失,在我的同辈学者中,唯有友人陈如江著《古诗指瑕》,专指古人之瑕疵,纠正前人之差谬。金先生对名篇名作优劣得失的判断,既见学问之深厚,更显见识之高明。
金先生做的是有价值的学问。这本书中的论文虽然时间跨度有三十多年,研究对象分诗词曲三大板块,但始终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来展开,那就是艺术研究。而诗词曲的艺术研究,是 20世纪以来诗词曲学研究中的短板。早在 20世纪 80年代,袁行霈先生就遗憾地指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研究诗 这很重要 ,而不善于把诗作为诗,从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艺术魅力这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研究。艺术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使用的词语显得贫乏,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的诗歌理论也未能建立起来。
时至今日,虽然不乏诗歌艺术研究的力作,如袁行霈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文鹏先生《唐宋词艺术新论》等,但古典诗歌的艺术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操作方法和话语系统。诗词曲的艺术体式、艺术方法、艺术技巧、艺术魅力将是未来诗词曲学研究的重要面向,具有可持续拓展的广阔空间。金先生此书的艺术研究自成格局,自成境界,其中词的体式研究、诗歌语言的艺术研究,对今后诗词曲的艺术研究,尤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金先生读高中时就树立起做学术研究的理想,这一生中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祖国传统文化宝库,奉献上有重要发明的成果。如今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我谨撰此序,为先生贺,为先生寿。祝福先生学术之树常青、生命之树常绿 !
序
吴新雷
我和南通大学金志仁教授从青年时代相交经过五十多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弹指间彼此已进入行年七老八十的晚境,正如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中所说: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我俩当初曾弦歌一堂,至今老而弥亲!回首往事,我俩的交情得从半个世纪以前说起。志仁是我的学弟,是 1956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五年制本科生,而我恰巧是同年考入同系的四年制研究生,在求学阶段的后期,我俩曾有多门课程是坐在同一教室里受业的。志仁学弟天资颖异,深思好学,他爱好古典文学,专攻诗词学,而又心喜曲学。我的导师陈中凡教授和南戏专家钱南扬教授,为了恢复已故曲学大师吴梅优秀的教学传统,特地开设了戏曲史方面的专题课,他都选修聆听。遵循欲明曲理先须唱曲的方针,导师为我延聘笛师拍曲,他闻风而动,竟跑来旁听,跟着唱起了昆曲。真是因缘际会,当他 1961年毕业分配时,被江苏省文化局选中,把他派到了江苏省苏昆剧团(今江苏省昆剧院)任编导工作,他满心欢喜,就此走上了吴梅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曲学新路!
志仁学弟投身到剧团里历练了十个年头,他最为欣慰的是跟生旦净末丑各色行当的演员住在一起,看他们台下练功台上演戏,打开了亲近舞台艺术多姿多彩的眼界,这是过去在学校里想象不到的见习机缘!我问他进团后的感觉怎么样?他笑呵呵地说:正中下怀!作为综合艺术的昆剧,不同于平面的诗词,而必得呈现为立体的舞台形象。他过去很想学吴梅那样联系舞台实际,但苦无机会,没有条件,如今梦想实现,真是得其所哉!团部赞扬他既能敬业又能乐群,便充分发挥他的业务才能,给他安排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为张继青、姚继焜、董继浩、高继荣等继字辈青年演员讲课,结合唐诗宋词解读明清传奇剧本的曲文。1962年秋冬之际,为迎接即将在苏州举行的苏浙沪三省市昆曲观摩演出大会的到来做好准备,团部商定派他专门为张继青评讲参演剧目《牡丹亭惊梦》《烂柯山痴梦》和《焚香记阳告》,又专门为高继荣评讲参演剧目《绣襦记打子》和《彩楼记评雪辩踪》。他详尽地讲解了戏码的主题思想和曲白意蕴,并运用文艺理论精辟地评析了戏中人物形象,揭示了各个剧目不同的艺术特征,加深了主演对戏码的理解,促进了登台演唱的成效。第二个任务是整理旧戏创编新戏。由于昆剧是曲牌联套的体式,不论是整理改编还是重新制作,都必须通晓宫调曲牌和南曲北曲的音韵声律。他为此深下苦功,精读了吴梅的《顾曲麈谈》和吴梅传人许之衡的《曲律易知》。好在他有扎实的诗词功底,能做诗填词,但怎样作曲呢?他跑到母校吴梅嫡传弟子钱南扬先生家里讨教,钱先生拿出珍藏的许之衡所著《作曲法》对他说 :这本书留在你处详读,供你使用!实际上是把此书送给了他,这对他是莫大的鼓舞!与此同时他又想方设法访求到了王季烈的《螾庐曲谈》,认真研读。这样,他刻苦钻研,掌握了昆曲编剧的原理。成功地为昆团编演了与参与编演了三部大戏和数本小戏。1965年,团部给他下达了一项重大任务,要他把红线女和马师曾主演的粤剧现代戏《山乡风云》移植改编为昆剧,他日夜操劳,每天只睡两三个钟头,花了两个多月工夫,选用了六十多个传统曲牌,独力编成了八场昆剧新戏《山乡风云》。昆团排练后,于 1966年初搬上了舞台,先在南京会堂公演,接着于 6月中到无锡、常州、巡演。他随团而行,听取观众反映的意见,力求改进。不料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猛然袭来,江苏省苏昆剧团(南京团)在是年 8月中被撤销,改为江苏省京剧三团,改演样板戏,不准唱昆!他失去了为昆团服务的阵地,依恋昆曲的理想破灭了!经过几番折腾,禁不住高堂老母望儿归的呼唤,他便于 1970年 5月告别南京,回归了南通老家,文革后调到南通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今南通大学)任教。南通没有施展曲学才华的平台,他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力于唐诗宋词与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他教学认真负责,甚得学生的拥戴。他从讲师做起,在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的过程中,于诗学、词学、曲学的研究,均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成绩,声誉日隆。他素来擅长赋诗填词,后又及曲,曾出版《海萤轩诗词曲稿》。由于自身有了创作的深切体验,所以他对古典诗词曲的钻研多有新见和创见。归结起来,他在诗词曲领域里的学术成就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从艺术鉴赏论着眼,刊发了二十多篇古典诗词曲名篇的评析论文,见解新颖,发前人之所未发。如:《试论唐人绝句的艺术特色》《王勃诗风烟望五津新解兼论语法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沉郁顿挫、神余言外周帮彦〈兰陵王柳〉辨析》《三个句子的迷惑,一句评语的误会也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析评》《杜甫〈登高〉诗指瑕与写作时地考辨》等篇。二是从语言学角度着眼,提出了系列性的古典诗学新论,刊发了《论古诗转韵艺术》《一种特殊的对偶形式珠扇对》《析词新天地论唐宋词析词》《试论杂剧传奇的 ABB式》等论文。三是从创作论着眼,开拓了唐宋词体式的新课题研究,刊发了《唐宋词体式初探》《论唐宋词体式的发展》《两宋词创调四大家论略》《论唐宋词体式组合规律探赜》等系列论文,提出了:意群间以收句奇偶的不同呈现三种形式,还必须过渡与照应与其他多方面的独特见解。正如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论说:有着丰富的诗词创作经验的金先生,长期沉潜涵泳词的体式,自会有新的感悟和精到的发明。
金志仁教授诗学词学的成就,王序已深加论列,我就不必赘言了。至于他的曲学成就,我在这里再举要言之。首先是他在昆团十年的不平凡经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曾着手整理改编传统大戏《绣襦记》,又参与集体编写《黄海前哨》等现代戏;特别是他尽一己之力,独自用曲牌体移植编写了八场大戏《山乡风云》,搬上舞台后大获成功。他是舍不得离开昆团的,只是迫于文革的形势而无奈地回归老家了。他曾寄我一首《有感》诗:壮志南雍追玉茗,精研吴歈友吴伶;十年一觉昆剧梦,留得钟山难了情!这难了情便表现为回南通后虽不能再为昆剧做实际工作,但仍继续着曲学研究,仍醉心于此,写了多篇曲学研究论文。如:刊发了《昆剧二梦谈〈惊梦〉与〈痴梦〉》和《〈牡丹亭惊梦〉新说》等篇,对昆剧名旦张继青的拿手好戏作了绘声绘色、深入肯綮的评论。倘若他没有在昆团和张继青等演员说戏谈艺的底蕴,是根本写不出如此鞭辟入里的剧评的! 1984年 4月,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揭晓,张继青荣登榜首,博得了昆剧皇后的美称。1991年 7月 12日,张继青和夫君姚继焜联名向他问候,信中亲切地说:在宁共事十年间,真是友情难忘。门对门天天见面,当时的情景清晰地呈现在回忆之中。足见他和继字辈演员的交谊非同一般,正由于他在昆团这样好的人缘戏缘,终于造就了他在曲学园地里开了花结了果。他在本书中选录的曲学论文七篇,即显示了这方面的业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