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HK$
437.8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HK$
65.8

《
经纬度系列丛书·帝国陨落:君士坦丁堡的40次围城
》
售價:HK$
74.8

《
浪客剑心:东京篇(全6册)
》
售價:HK$
250.8
|
內容簡介: |
窦玉玺*的《读史记说智慧》从《史记》作者司马迁开始,简要论述了司马迁对史学、文学的贡献,探讨了司马迁一生智慧之高下。跟随着司马迁的笔触,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汉武帝元狩元年,跨越时间三千多年,涉及人物层次繁多,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布衣樵夫,通过《史记》这一平台,试图凝练出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智慧?br
|
目錄:
|
上 篇 第一讲 非常之人与他的智慧杰作 一一司马迁散论 第二讲 一代帝王的睿智 一一汉高祖简论 第三讲 智慧的较量 一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四讲 戒贪节欲,全身远祸一 一一论范蠡 第五讲 戒贪节欲,全身远祸二 一一论张良 第六讲 命耶,智耶 一一卫青、李广论 第七讲 一介布衣的智慧与担当 一一卜式简论 第八讲 杰出的女性,闪光的智慧 一一论《史记》中的十位母亲 下 篇 第九讲 谦让是大智慧 一一欲取之,先予之 第十讲 会忍也是智慧 一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十一讲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一一高低之间说智慧 第十二讲 俭以养德,敬德为民 一一论俭 第十三讲 奉职循理,廉以立身 一一论廉 第十四讲 智慧与阴谋 第十五讲 司马迁点赞智慧 第十六讲 历史长河中晶莹的浪花 一一论《史记》中的智慧成语 附 智慧成语一百则 后记
|
內容試閱:
|
司马迁之所以认为自己才高,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他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尤其是父亲司马谈对他的教育和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是得天独厚的。其二,两次游历,见多识广。第一次漫游是在公元前 128年,即武帝元朔元年,司马迁大约20岁一说17岁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第二次漫游是在元鼎六年奉诏随征西南夷,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两次游历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三,作为两代史官,得以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加上固有的天赋,十岁即能诵古文,从师大儒董仲舒等原因,这些条件足以使司马迁自认为才高?br 自认品高,何以比拟?行若由夷! 许由和伯夷都是史料记载的所谓高洁之士?br 《史记正义》引晋皇甫谧的《高士传》云: 尧闻致天下而让焉,许由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伯夷的故事在《史记.伯夷列传》里记载得很详细: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父亲死后,叔齐却不肯接位,而把王位让给了伯夷。伯夷说:让你接替王位是父亲之命?br于是就离家逃跑了。叔齐不愿继承王位,也离家逃跑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为王。弟兄俩听说西伯昌贤,就投奔姬昌。等他们到达时姬昌已死了,路逢武王载着父亲灵位向东讨伐纣王,伯夷:叔齐一起来到武王马前叩头谏道: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去发动战争,这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去攻杀国君,这能称为仁吗?左右想杀了他们,太公说放了他们。等到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以为是耻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结果隐于首阳山而饿死?br 这两则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难道就是几千年来我国古代社会高士的统一标准吗?其实,司马迁虽以许由自喻,然而,他对许由其人、其事都持怀疑态度?br《史记.伯夷列传》开篇就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闲,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这段文字起码记录了司马迁对这一事件认识的几个反复:其一,历史典籍中记载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又让位于禹,整个让位过程记载得非常详细,显得那样慎重、严肃,而史籍中没有尧让位于许由的记载,这不能不引起对这件事的质疑;其二,既然史籍不载,哪来的这一说辞?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这是传说,并非史实,司马迁继而对尧让许由之事否定;其三,如果说尧让许由这件事是虚构的,那么,为什么箕山还有许由的墓冢呢?这不由将前边两次否定的态度又打了个问号;其四,如果真有其人、其事,那么孔子在论列古代圣贤时,都很详细,怎么不曾提及许由此人呢?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尧让许由之事始终都持怀疑的态度?br 既然如此,那司马迁为什么还要以由、夷自喻呢 ?笔者想主要还是基于基本的概念,大家都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高士,那司马迁既然认为自己品高行端,那他还能拿谁去自比呢? 其实,司马迁与许由、伯夷之流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他受时代思潮及父亲司马谈思想的影响,有其根深蒂固的黄老思想,又以董仲舒为师,受儒家人世思想教育,在汉武帝不遗余力地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的时代,他想当官做事,想为国家出力,没有想逃避现实的痕迹。查阅有关司马迁的史料,发现司马迁直接说出他最佩服的人就是晏子。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钦慕焉。《史记管晏列传》那简直是五体投地,那么他到底欣赏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史记管晏列传》这岂是许由、伯夷所为,这是儒家高士的标准,而司马迁为说自己品高,以由、夷作喻,实取其名而不取其实?br P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