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HK$
60.5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HK$
6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HK$
60.5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HK$
85.8

《
实战ANSYS Icepak电子热设计
》
售價:HK$
97.9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HK$
61.6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HK$
139.2
|
編輯推薦: |
本书共分为五篇。**篇工程材料,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二、三、四篇热成行工艺基础,主要介绍铸造成形、锻压成形、焊接成形三部分内容,系统阐述了各种热加工工艺方法、特点、规律、应用与结构工艺性等内容。第五篇冷成形工艺基础,主要介绍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典型表面加工分析等内容。本教材适合普通高等院校机械、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內容簡介: |
《金属工艺学》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的教材,它主要研究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其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各种成形工艺方法本身的规律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相互联系;金属机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结构工艺性。
本书共分5篇。第1篇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及其选用等5个部分的内容。第2、3、4篇热成形工艺基础,主要介绍铸造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三部分内容,系统阐述了各种热加工工艺方法及其特点、规律、应用与结构工艺性等内容。第5篇切削加工,主要介绍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典型表面加工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机械、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錄:
|
0绪论
0.1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0.2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0.2.1本课程的目的
0.2.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0.2.3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0.3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1篇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第1章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1.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1.1强度与塑性
1.1.2刚度
1.1.3强度
1.1.4硬度
1.1.5冲击韧性
1.1.6疲劳强度
1.2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能
1.2.1金属的物理性能
1.2.2金属的化学性能
1.2.3金属的工艺性能
复习思考题
第2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2.1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
2.1.1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2.1.2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2.2纯金属的结晶
2.2.1纯金属的冷却曲线
2.2.2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2.3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2.2.4金属结晶后晶粒的大小及其控制
2.3合金的晶体结构与合金的结晶过程
2.3.1基本概念
2.3.2合金的晶体结构
2.3.3合金的结晶过程
复习思考题
第3章铁碳合金
3.1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和组织
3.2铁碳合金相图
3.2.1FeFe3C相图分析
3.2.2相图中的铁碳合金分类
3.2.3典型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
3.2.4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5FeFe3C相图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4章钢的热处理
4.1概述
4.2退火和正火
4.2.1退火
4.2.2正火
4.3淬火和回火
4.3.1淬火
4.3.2回火
p style="color:#555555;font-siz
|
內容試閱:
|
《金属工艺学》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的教材,它主要研究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强化工艺;各种成形工艺方法本身的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比较各种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本书共分5篇。第1篇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及其选用等5个部分的内容。第2、3、4篇热成形工艺基础,主要介绍铸造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三部分内容,系统阐述了各种热加工工艺方法及其特点、规律、应用与结构工艺性等内容。第5篇切削加工,主要介绍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典型表面加工分析等内容。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机械、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编写掌握如下原则:
1 在内容上力求做到以实践为基础,注重教材的理论性及实用性,并适当拓宽知识面,力图反映近年来在工程材料和制造工艺领域的最新成果。
2 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多用典型实例分析,以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技术能力。
3 在叙述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便于教学。
4 每章均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以便学生掌握每章内容要点,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本教材在使用国标规定的术语时,考虑到贯彻新国标应有的历史延续性,所以也兼顾了长期沿用的名称和定义,并尽可能使两者达到统一。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常万顺第3篇,柯鑫第1篇;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李继高第2、5篇,张倩第2篇第5、6章;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张瑞霞第4篇。
本书承李启友主审,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和教材,并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5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