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功能训练处方:肌骨损伤与疼痛的全周期管理
》
售價:HK$
140.8

《
软体机器人技术
》
售價:HK$
97.9

《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
售價:HK$
74.8

《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售價:HK$
75.9

《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售價:HK$
85.8

《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售價:HK$
74.8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售價:HK$
75.9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HK$
82.5
|
內容簡介: |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常设栏目有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
|
關於作者: |
涂可国,男,1961年12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哲学。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实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山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儒学、哲学和文化研究。
|
目錄:
|
社会儒学
儒家孝悌伦理的理性审视【涂可国】/003
论王阳明之理【沈顺福】/021
中国古代的灾荒与儒家的生命力
以儒家荒政思想为视角的考察【王红霞】/037
儒家礼仪文化及其生命观教育【路则权】/048
梁漱溟的文化生成论及东西文化观【李承模】/059
朝鲜中期文人李民宬与齐鲁文化【李学堂】/074
价值之源的追寻以牟宗三的思考为线索【陶 清】/091
易学文化
论明代易学的形成、发展和意义【林忠军】/119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几处困惑【李尚信】/130
《周易》所体现的三大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序论【杨亚利】/142
李退溪的诗意生存与韩国《易》文化【刘云超】/159
社会文化
中国乡贤文化析论【韩 星】/175
试论宗教文化的本质、结构、类型、特征和作用【张 进】/184
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果金凤 佟金丹】/197
中国性别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李少群】/219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杜玉梅】/231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社会结构成因及其当代意义【李 玲】/238
学术动态
略谈《周易》数理问题【黄玉顺】/253
近十几年来大陆孟子伦理思想研究述评【王其俊】/260
儒学研究新亮点社会儒学研究综述【时 婧】/273
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279
|
內容試閱:
|
以三不朽精神致力于中国文化资源的发掘
《中国文化论衡》发刊词
在多方的关怀、关爱下,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化论衡》学术集刊即将问世了。我深感本刊要在竞争激烈的学术丛林中立住脚跟殊为不易,然而,每当想到有所在单位的鼎力支持,有学界同道的协力襄助,有团体成员的倾情奉献,我就平添了几分将本刊打造成有品位、较知名的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的勇气。这里,我不由想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假如我们奉行这三不朽精神去创办、运作《中国文化论衡》,也许可借助此平台或载体服务于有识之士,从而积德行善,成就一番学术功业,创建、传播包含真知灼见的思想言说。我们不奢望因此流芳百世,只是不希望枉过一生。之所以将本集刊定名为《中国文化论衡》,是想借用东汉伟大思想家王充《论衡》一书的书名,目的是围绕中国文化各种问题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实现传道解惑的学术志向。
经过上下的反复斟酌,本刊的基本宗旨确定为合理厘定中国文化优劣得失,协力推进中国文化经世致用,办刊方针确定为致力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中国文化的实践关怀,以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主、自立自强。希望通过各界的通力合作,《中国文化论衡》集刊得以形成如下优势和特色:一是区别于同类其他集刊与期刊一般侧重于中国文化某一方面或层面如思想学说(儒学、道学、墨学、佛学、易学等),力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做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二是既从纵向角度探讨中国文化,又从横向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实现多视域、多层面的文化融合创新;三是立足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放眼中国和世界,在中外比较中透视、反观中国文化;四是从学科体系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出发,致力于建构中国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中国文化学,并在这一学科指导下深入探究中国各种文化问题。
本刊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发展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为此将分期分批开设以下栏目:中国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研究;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产生、变迁、结构、环境、象征、模式、心理、认知等研究;中国文化思潮、精神、传统、资源、实力等研究;中国文化功能、作用、整合、差异、冲突、传播、交流、选择、传承、创新、利用和发展等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等等。同时也将致力于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家庭文化、通俗文化、文艺文化、审美文化、习俗文化、服饰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等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本刊将常设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栏目。
在中国文化复兴与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说《中国文化论衡》生逢其时毫不为过,期待它在各界同仁包括读者的关心呵护下,早日成长为学术园地的一朵奇葩。
主编 涂可国
2016年7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