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HK$
63.8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HK$
109.9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HK$
96.8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HK$
63.8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HK$
279.4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HK$
74.8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HK$
85.8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HK$
217.8
|
內容簡介: |
由王新哲、熊娜*的《社会转型期北部湾经济区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精》在考察我国二元体制 向城乡一体化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人口流 动与非农就业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性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影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人口流动及非 农就业的因素,提出世界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外贸出口 受阻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造成农民工返乡,而广西北部 湾经济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劳动人口流动及非 农就业产生积*效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乡一体化 基础上的城市化制度创新可以破解农村劳动力城市化 的内卷式难题。
|
關於作者: |
熊娜1983~,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广西沿边沿海经济开放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边境贫困治理。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般项目等纵横项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省部级奖项1项。王新哲1964一,男,汉族,河北任丘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沿边沿海经济开放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泰国兰实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等。曾主持国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EmaihWxz2232906@163.com
|
目錄:
|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主要观点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演变
2.1 制度较为宽松,流动较为缓慢19491958、
2.2 制度严格限定,流动相对静止1958一改革开放初期
2.3 制度出现松动,流动但不定居改革开放初期一21世纪初
2.4 制度继续改革,流动持续且定居出现曙光21世纪初至今
第3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概况
3.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 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
3.3 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
3.4 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成因分析
4.1 农村劳动力流出成因分析
4.2 农村劳动力回流成因分析
第5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5.2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变量设计
5.3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6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贡献分析
6.1 劳动力边际生产贡献率测算
6.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出效应测算
6.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福利效应分析
6.4 农村劳动力流动配置要素效率分析
第7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动力分析
7.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拉力分析
7.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阻力经济学分析
第8章 社会转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机制分析
8.1 劳动力流动驱动机理分析
8.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9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转风险分析
9.1 流动风险分析
9.2 流动风险化解
第10章 社会转型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预测分析
l0.1 劳动力流动的整体规模逐年增加,但增速放缓
10.2 社会网络对迁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lO.3 省际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
lO.4 流动人口的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
10.5 女性流动者的主体发生变化
10.6 定居比例逐步缓慢提高
第n章 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验与启示
11.1 美国和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11.2 韩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1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11.4 启示
第直2章 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议
12.1 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使劳动力就地转移
12.2 大力开发特色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2.3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
12.4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创建良好创业环境
12.5 完善农村劳务输出机制
12.6 切实加强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
12.7 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