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HK$
79.2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HK$
74.8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85.8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4.8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HK$
64.9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47.6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HK$
140.8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概述当前对-淀粉样蛋白及其涉及的神经毒性途径的研究,并以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靶点为基础筛选得到可能具备抗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活性物质。具体内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概述、-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的制备与结构分析、-淀粉样蛋白毒性研究方法、-淀粉样蛋白毒性研究方法。
|
關於作者: |
姜招峰,博士,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主任,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发表科学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论著和译著4部。
|
目錄:
|
第一章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一、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
(一)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
(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
(三)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
(四)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学与风险因素分析
二、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病理学特征
(一)老年斑
(二)神经纤维缠结
(三)神经元缺失
(四)神经元间突触连接减弱与细胞凋亡
三、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致病学说
(一)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二)基因假说
(三)Tau蛋白过磷酸化假说
四、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与评价方法
(一)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
(二)认知功能评测
(三)生物学指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
一、-淀粉样蛋白的分泌过程
(一)经由-和-分泌酶酶解途径(-途径)
(二)经由-和-分泌酶酶解途径(-途径)
二、-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一)-淀粉样蛋白与炎症反应
(二)-淀粉样蛋白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三)-淀粉样蛋白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四)-淀粉样蛋白影响突触功能
三、-淀粉样蛋白与其他风险因素的关系
(一)-淀粉样蛋白与载脂蛋白E基因的关系
(二)金属离子与-淀粉样蛋白的关系
(三)-淀粉样蛋白与胆碱能损伤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淀粉样蛋白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一、-淀粉样蛋白样品的常规制备方法
(一)-淀粉样蛋白样品的溶解
(二)-淀粉样蛋白样品的制备
二、体积排阻色谱
(一)分布系数
(二)校正原理
(三)体积排阻色谱法的特点
(四)色谱柱的选择
三、圆二色光谱
四、淀粉样物质染色
(一)刚果红染色法
(二)银浸染色法
(三)甲基紫法
(四)其他染色法
五、-淀粉样蛋白形态学研究方法
(一)射透电子显微镜
(二)原子力显微镜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淀粉样蛋白毒性研究方法
一、-淀粉样蛋白细胞毒性研究方法
(一)细胞模型
(二)细胞存活率测定
(三)细胞凋亡检测
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及其行为学研究
(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研究动物模型
(二)大鼠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研究
(三)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行为学研究
三、阿尔茨海默病病样大脑病变观察
(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二)组织化学显微观察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生物活性物质
一、基于淀粉级联假说的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物质作用
(一)抑制-淀粉样蛋白生成
(二)减少-淀粉样蛋白聚集
(三)加速-淀粉样蛋白清除
二、壳寡糖作用
(一)神经元的保护及再生
(二)抗氧化
(三)抑制-分泌酶
(四)螯合铜离子
(五)抑制胆碱酯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肾素
(六)抑制Tau蛋白磷酸化
三、姜黄素作用
(一)抗神经元凋亡
(二)抗炎症
(三)抗氧化
(四)抑制-淀粉样蛋白生成
四、其他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活性物质作用
(一)抗氧化物质
(二)用于调节金属离子作用的活性物质
(三)与胆碱能系统相关的活性物质
(四)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功能调节物质
(五)降低脂质成分含量的物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痴呆在老年性疾病中的关注程度已跃居前位,老年痴呆无论从国内还是在国外已经成为威胁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老年期痴呆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脑卒中之后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高发病。而老年期痴呆又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等。阿尔茨海默病由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首先描述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1901年11月25日,51岁的女性患者奥古斯特入院时,其家人陈述:患者5年来,发生渐进性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说话不顺畅乃至错乱、听幻觉、失去辨别事物与方向的能力、性格偏执、日常生活中拒绝家人的帮助等。Alois Alzheimer将这个女病人收入医院诊治,并对患者进行医学检查,确认其上述症状均很明显,并且书写自己的名字也会错乱。经过反复对症治疗,其症状未能改善却继续加重,直至1906年4月8日病逝。
Alois Alzheimer对患者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广泛性萎缩,脑重量减少。病理切片显微镜检视,主要为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灰质呈现广泛神经细胞脱失、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嗜银染色的斑块等。1906年11月2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德国精神病学会年会中,Alois Alzheimer首次报告了他对这例51岁脑功能渐进性衰退女患者长达4年9个月的观察、诊治、追访以及研究的结果,并将这种病症命名为脑功能渐进性衰退的失智症。1910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皮林在其编撰第八版精神病学教科书之中,把阿尔茨海默氏报道的上述病症冠以阿尔茨海默氏的名字,称为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般患者会从最初的轻微健忘和思维混乱发展为神经功能严重丧失,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由发病至死亡平行病程约8~10年。以不断进展的记忆障碍、全面智能减退、个性改变以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早期,日常行为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在发病中期,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近事遗忘尤为显著,远期记忆也明显受累,并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丧失,在发病晚期,形成重度痴呆,记忆行为、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运动协调逐步丧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