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售價:HK$
74.8

《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售價:HK$
217.8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售價:HK$
107.8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HK$
55.0

《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97.9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61.6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赵俊猛等编著的《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精》是对上述研究的总结与概括。它以在中国西北部获得的大量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以板块学说为指导,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结合,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结合以及静态构造与动态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北缘盆山系统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高原北缘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本书可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各领域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
內容簡介: |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利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完成的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拜城-大柴旦剖面、格尔木-花海子剖面以及在准噶尔盆地完成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沿剖面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磁性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结合卡拉库姆-费尔干纳天然地震剖面和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研究结果,论述了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可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各领域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
關於作者: |
赵俊猛,1957年6月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东北地震研究》、《地震研究》、《Geoscience Frontiers》编委。
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地震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探研究院工作,先后被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研究员以及研究院总工程师。1995在俄罗斯远东大地构造研究所就郯庐断裂北段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同年入选辽宁省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提升为中国地震局大地电磁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和2011年分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访问;自2003起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任创新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赵俊猛,1957年6月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东北地震研究》、《地震研究》、《Geoscience Frontiers》编委。
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地震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探研究院工作,先后被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研究员以及研究院总工程师。1995在俄罗斯远东大地构造研究所就郯庐断裂北段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同年入选辽宁省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提升为中国地震局大地电磁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和2011年分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访问;自2003起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任创新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近年来主要从事:①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深部三维结构——中国西部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②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格架综合地球物理研究;③横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包纳加尔-沙雅-贝加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研究;④青藏高原北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⑤全球深部地球物理场及其非对称的动力作用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研究等。提出并领导实施了青藏高原“羚羊”(ANTILOPE)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在号称“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完成了数条剖面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获得了大量高质量的地震数据。出版中英文专著七部,其中,独著两部,**著者三部,合编(非**作者)两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获得的奖励:①“中国海城地震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的研究”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②“辽南地区介质速度横向非均匀性研究”获辽宁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③“天山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获博士学位论文特别优秀奖(1998);④“中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北缘)地球物理学综合研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傅承义奖)(2001);⑤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⑥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