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的基本概念〖*2〗
111人力资源的含义与一般特征
在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物质设备资源、财政资本资源、技术能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构成了组织资源的总和,并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人们对“人力资源”概念认识的角度和范围不同,定义表述也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人力资源是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的总量,即现有组织内的劳动力人口存量;而有的人则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它既包括现有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人口,也包括即将进入生产过程的潜在的劳动力人口和暂时失去工作职位但仍有劳动能力的失业或待业人口等。前一定义注重的是组织现实的人力资源队伍构成状况,而后一种认识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人力资源”的范畴,指向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所有劳动力人口。
目前,人们通常是从广义角度理解人力资源内涵,其一般意义的含义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现实的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人口,包括正在从事劳动和投入经济运行的人口以及由于非个人原因暂时未能从事劳动的人口,他们有时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则是指处于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和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转化并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的总和。例如在校的青年学生、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妇女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构成由两方面体现。第一个要素是人力资源数量,这是标志人力资源总量的基础性指标,是人力资源量的特征。一国的人口数量、特征与广义的人力资源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反映了国家人力资源绝对量的水平。而人力资源的相对量是现实的人力资源数量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现实人力资源数量投入得越多,就意味着就业人口越多,表明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第二个要素是人力资源质量,这是标志人力资源总体素质的指标,是反映人力资源质的因素。人力资源的质量因素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比人力资源的数量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综合体现在劳动者个体和人力资源整体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价值观和素质结构五个方面。提高一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尤其是在以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状况和质量水平,对于国家竞争能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程度的提升极为关键。人力资源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人力资源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
人力资源的成长与成熟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包括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在这个时代中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培养出一代或几代人力资源特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认知方式,并体现在他们的工作行为和劳动态度上。人力资源生成的时代特征,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其管理对象的时代性,必须明确时代留给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这样才能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确立目标和方向。
“80后”与“90后”有什么不同?
“80后”与“90后”将逐渐成为工作职场的主力军,他们能够担当重任吗?对他们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比较,他们生活的时代给一代人个性留下的烙印,是当下坊间一个热门话题。为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做了如下一番阐述:
态度与价值观
优势
不足
“80后”
有见识、有主见,表现自己是有价值观的独立存在,强调说服和辩论的沟通模式,强调变化和探索价值,接受享受与奋斗间的平衡
善于探索,组合信息,勇于挑战权威,平等对话,诠释自由,善于利用网络,淡化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缺乏人情世故,缺乏社会上的朋友,缺乏社会性实践体验,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缺少职业图景和职业爱好,缺少扎实的技能,自我为中心的单纯
“90后”
信息敏感、探索时尚,乐观面对未来,情绪化与外观趋向,重视自我、强调个性,强有力的直接和间接购买力,整群一致性与认同
对人情世故优于“80后”,更愿意与长辈交流;比起“80后”的孩子气,“90后”更像大人;长得更加漂亮;平均11岁上网,拥有更广阔的见识;更强调关系协调与组织行动力,更敢于行动,更加社会化
相当一部分孩子更加缺乏礼貌和尊重
管理
钦佩知识型、说服和影响型领导;亲身体验式管理的前提;管理要点:共好、后学、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