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售價:HK$
61.6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HK$
140.8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HK$
101.2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HK$
64.9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缘宗族”的命题,全面探讨了模拟宗法制度在中国佛教中的宗派组织、寺院管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意义。笔者尝试说明在剃度、受戒、传法过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产生出多种“法号”的现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义。本书认为:以派辈谱系编制为典型特征的禅宗与“遍利三根”的净土宗之间的“禅净关系”,并非并列的两个教派团体的关系,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互补关系,前者维护了中国佛教僧侣的正统性,后者则成为正统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交流的重要中介。
|
關於作者: |
张雪松,男,北京人,笔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全职研究员。代表性专著:《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佛教史”第一卷);译著:《天蓝色的彼岸》等。
|
目錄:
|
目录
导言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一章传统汉地佛教宗派组织性探析
第一节引言:剃度家庭与传法家族
第二节传统佛教中祭祖仪式与功能
第三节僧人的名字派辈与谱系的编织
第四节谱系的价值
第二章法缘宗族
第一节中国传统佛教宗族的类型
第二节晚明以来中国佛教宗派谱序的跨国传播
第三节同日本佛教宗派相比,中国法缘宗族相对的
开放性
第四节对法缘宗族这个概念的总结
第三章何为“净土宗”
第一节想象的共同体
第二节民间净土信仰的多重结构
第三节“传总灯”:中国近代净土宗的宗派组织方式
与特征
第四节余论:近代净土信仰对传统佛教革新的意义
结语佛教的“家族企业”
后记
主要征引文献
|
內容試閱:
|
导言 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导言
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般认为自宋代以来,中国佛教以“禅”与“净”为主流。禅宗又称“宗门”,讲求师徒之间“以心传心”,通过剃度、受戒、传法等制度建立起庞大的派系网络,并以祭祀祖师、编辑“族谱”和派辈诗等方式巩固这一模拟的宗族制度。本书在血缘宗族、地缘宗族之外,提出中国传统宗教中存在“法缘宗族”这一学术概念。通过法缘宗族的构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宗派建立起来的“神圣家族”,确立了自己的“正统”佛教建制性佛教身份。而在其他诸多佛教宗派中,“净土宗”却是最为特殊的,它宣扬“遍利三根”,不重师徒传授,只要老实念佛就好。中国的净土宗只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祖师谱系,而具体到每个僧人、每个信徒,则没有“族谱”或派辈。可以说,从佛学教理上看,净土宗依赖弥陀接引,是“他力教”,禅宗需自己明心见性,是“自力教”;但从修行实践上看,禅宗必须依靠师徒传承,是“他力教”,而净土宗只要自己真信切愿念佛就可往生,是“自力教”。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也值得学者深思和反省。以往我们从经典、书本上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佛教界内部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中国佛教出现一个宗派,常常并不需要独特的教理教义或仪式修行方法,有时徒子徒孙足够多,便是一个充分条件了,其实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纳入“严谨”的学术讨论之后,我们反而丧失了这种常识。
禅、净并非两个并列的教派,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别很大,却又是互补的两种体制。以禅宗为代表的法缘宗族,是一个“实”体,它的谱系性明确地划分出“正统”与“非正统”佛教的界限。而净土宗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虚”的,它的作用是充任“正统”佛教与各种民间信仰的一个中介,毕竟绝大多数佛教信徒、“斋公斋婆”并不能被编织进“法缘宗族”之中,但他们只要宣称自己念佛,便属于“净土宗”,从而获得了一个佛教的“正统”身份。本书借用老子《道德经》里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形容这种禅、净关系。
笔者在本书中通过论述中国佛教“法缘宗族”的“开”与“合”,力图以此说明中国佛教本身真实的组织制度、实践方式到底是怎样的,从而摆脱以往常常用西方教会科层制度Bureaucracy来评价中国传统宗教无组织性的偏差,从历史事实出发,真正建立起中国传统宗教独特的组织制度的研究模式。
在研究方法上,为真正体现出中国佛教传统组织制度与实践运行的固有特色,本书特别注重以下两点:一、以中国佛教宗派特征为基础,加强对佛教同社会各阶层互动关系的研究民国时期,著名僧人印光法师在《复明性大师书》中对中国佛教宗派传承有这样一段论述:“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上465本书所引用印光法师《文钞》,如无特别注明,全部出自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上、中、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文内只注明册数及页码,如“上465”,即上册第465页。这段话虽然简略,却道出了中国传统佛教宗派的基本特征。明清以来的中国佛教宗派,不同于韦伯Max Weber所谓的以科层制为特征的西方教会组织的宗派,而有其自身的特点。明清以来的中国佛教,最典型的宗派是禅宗。笔者认为,近世禅宗的宗派构建类似于传统社会中宗族的构建,用剃度、受戒、传法等手段建立起来的师徒网络,代替了一般宗族中通过血亲、联姻、过继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宗族网络,从而建立起一种拟制模拟宗族。僧人这种拟制宗族的构成,同一般世俗社会中的宗族一样,都在社会组织、秩序维护、经济活络等方面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宗教组织层面来说,近代中国佛教宗派的“宗”非常近似于宗族的“宗”Lineage,即由公认一个祖师祖宗传承下来的,由各堂各房各支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师徒关系网络。可以说,近代佛教宗派最大的特征在于传灯法统谱系传承。所谓临济、曹洞、天台,这些宗派名称就好比是一个大家族的姓氏,一代代延续下来,正如印光法师所说,“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
净土宗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又是更加特殊的一个宗派,它不同于禅宗、天台、律宗等有着自己师徒传承的宗派,“净宗绝无此事”。虽然在某些寺院的念佛堂中,有终年念佛的僧人,但他们中间并没有形成类似禅宗那样“宗族”的实体。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大,就会发现,在各地由寺院僧人或者普通佛教信徒组成的各种净土信仰团体,其身份认同也是非常明确的,是专修净业的净土宗莲宗,平日的宗教活动以集体念佛为主,目的是死后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在近代,这样的净土信仰团体是非常多的,它们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甚至名称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社团的组成结构、运行模式都是十分相似的,从“家族相似”的视角来看,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