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內容簡介: |
高峰*的《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创新的采纳行为 研究》主要关注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创新的接受和采 纳行为。首先梳理了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接受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及其发展,并对国内外教育 领域技术创新采纳研究的现状、关心的焦点问题及研 究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假设,实证了高校在引进一项技术 创新后影响教师采纳和持续采纳创新的因素,以及这 些因素对不同创新采纳阶段的教师采纳行为的影响变 化。本书在丰富和深化现有理论的同时,对教育技术 的开发和教学信息化的推广具有较好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高峰,1967年生,山东聊城人。2004年、2014年分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并获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组织行为、教育信息化、院校研究。近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物》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目前研究的课题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趋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与学校组织的契合度,网络化教学方式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效度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创新扩散理论
一 创新特征与采纳速度
二 个人创新采纳决策过程
三 个人创新性与采纳者分类
第二节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发展
一 技术接受模型
二 技术接受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三 几个技术接受扩展和整合模型
第三节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发展
一 计划行为理论
二 解构的计划行为理论DTPB
第四节 社会认知理论
第五节 组织中的创新扩散过程
一 Zaltman等人的早期研究:二阶段过程模型
二 后期进一步的研究:创新过程各阶段的细化
三 与IT接受理论的综合
第六节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教育领域技术创新扩散和采纳研究综述
第一节 文献来源、检索与选择
第二节 文献特征分析
一 发表时间和国别特征
二 文献涉及的技术创新类型
三 研究的被试
四 研究的理论视角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变量
第三节 影响因素及其与采纳行为的关系分析
一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
二 创新特征
三 个人特征
四 组织因素
五 社会影响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
第一节 研究模型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
一 使用行为和行为意向
二 创新特征
三 个人特征
四 组织因素
五 社会影响
六 不同采纳阶段各变量关系的变化
七 研究假设汇总
第三节 研究模型
第五章 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第一节 研究环境-
一 教育技术创新的选择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问卷设计过程
一 问卷设计过程概述
二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及测量
三 小范围访谈
四 问卷小范围试测
五 信度和效度分析
六 最终问卷形成
第三节 正式问卷调查
一 样本选择及大小
二 数据收集
第四节 样本特征分析
一 样本描述统计
二 被试对各因素的认知差异
三 被试群体聚类分析
第六章 模型和假设检验分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
第二节 测量模型分析
第三节 结构模型检验
一 创新特征影响模型的检验
二 个人特征影响模型检验
三 组织干预影响模型检验
四 社会影响模型检验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创新特征的影响
一 持续使用意向对使用水平的影响
二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
三 相容性感知的影响
第二节 个人特征的影响
一 自我效能的影响
二 个人创新性的影响
第三节 组织干预的影响
一 制度承诺的影响
二 促进条件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
一 主观规范的影响
二 社会形象感知的影响
第五节 综合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意义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管理和实践意义
一 创新特征的影响方面
二 学校组织中的社群影响方面
三 组织干预的影响方面
四 个人特征的影响方面
五 不同采纳阶段不同类别的教师应该区别对待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一 进一步拓展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边界,沟通教育技术
与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
二 将教师的认知信念作为高校组织内教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
三 从技术、个人、组织、社会影响4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
影响教师采纳或持续采纳教育技术创新的因素及影响
机制
四 采用横向研究方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不同采纳阶段的动态变化
五 识别了6类不同特征的采纳群体
六 进一步丰富了创新扩散和技术采纳理论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