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外语学习与语篇研究
英汉互译任务中我国英语学习者句法与语义的整合研究李红伊萍萍
1. 研究背景
作为语言理解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句子层面的语言理解及句子加工过程,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该过程不仅包括基本的视觉或听觉信息编码过程、单词识别,而且还涉及对单词串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等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常欣和朱黄华,2011。在句子加工的过程中,本族语者往往通过整合句法和语义信息来加工局部歧义的句子例如:花园路径句等,从而得到该句子的最终表征。以母语研究为例,文献中关于本族语者句子处理方式有组合型假说摩西猜想、句法优先型、基于约束型等理论模型,而这些模型的一个共同前提就是局部歧义的句子解歧后的最终表征是完整和准确的。但Ferreira等人研究发现对于局部歧义句子加工的最终表征并不总是句子的完整内容,即使对句法进行重新分析和消歧,原先不完整的最终表征可能依然存在,从而导致最终的加工结果并不完整Christianson et al.,2001;Ferreira,2003。
Ferreira,Bailey和Ferraro2002提出了“足够好”加工理论来解释句子加工的不完整性这一特点。“足够好”加工理论是指母语加工者通常会通过整合句法路径和语义路径的信息来加工输入的语言。如果其中一个路径输出的结果仅为足够好的话,两条路径输出的结果有可能不一致,从而导致不完整或不准确的语言加工。导致句子加工“足够好”的原因可能是母语加工者对句中的句法或是语义信息不敏感,导致他们对语言的局部理解,进而干扰他们对句子的整体解读。母语加工者通常会采用与现实世界最为一致的信息对句子含义进行解析,即倾向于依靠句子的词义联想到的世界知识来推导句子的意义。“足够好”加工理论得到针对不同句子输入材料的研究的支持,如花园路径句Christianson et al.,2001;Christianson,Williams,Zacks Ferreira,2006;Ferreira,Christianson Hollingworth,2001、被动句Christianson,Luke Ferreira,2010;Ferreira,2003等。
与本族语者的句子加工相比,由于缺乏系统的语言知识,二语者的句子加工可能面临更多困难。目前,围绕着二语句子加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二语者与本族语者对语法加工的差异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的证实Dussias,2003;Felser et al.,2003;Papadopoulou Clahsen,2003。有研究发现,二语者与本族语者均能够利用词汇、语义和语用信息来进行句子加工,但却未能充分利用句法结构的信息。这一差异还不能用二语者没有足够的二语语法知识来解释。以Papadopoulou和Clahsen2003研究为例,其研究发现高水平二语者和本族语者在语法判断任务中的表现与其二语语法知识水平之间存在冲 突。
为了合理解释二语者对句法结构信息利用不足这一特点,Clahsen 和Felser 2006a,2006b提出了浅层结构假说。浅层结构假说认为二语句法加工在本质上有别于母语的句法加工。二语者之所以不能完全地加工二语句子,是由于未能利用充分二语句法知识,从而导致最终的句子表征更肤浅或更模糊。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二语者会过度依赖非结构性的词汇信息、语义信息或语用信息来加工二语句子。研究者采用阅读理解和语法判断等任务,从对关系从句歧义的解析、句法依赖关系、形态敏感等角度,为浅层结构假说提供了证据Felser et al.,2003;Rah Adone,2001。
但是Lim和Christianson2013采用翻译范式,以Ferreira等2002研究中的偏倚可逆句为实验材料,发现二语者的句子加工过程更符合足够好加工特点,研究结果对浅层结构假说提出了质疑。Lim和Christianson2013通过韩英互译任务,探究了韩国英语学习者句法结构与语义信息的整合方式。研究发现韩国英语学习者也倾向于通过句子的词义联想到的世界知识来推导句义,这与母语者的句子加工表现一致,符合足够好的加工特点。该研究并未发现韩国英语学习者有句法知识利用不足的情况。该研究所采用的翻译范式是一项复杂的认知加工任务,它可以反映二语者对两种语言的加工过程Campbell,1998;Malakoff,1992。同时它也为句法和语义整合失败的方式提供句法层面或是语义层面的证据,详尽地反映了二语者对于句法和语义的整合过程,为二语句子加工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能否完全否定浅层结构假说对二语句子加工的解释力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此外,研究还表明,二语水平会对二语的句子句法加工产生影响Frenck-Mestre Pynte,1997;Hopp,2006;Jackson,2008;顾琦一和程秀苹,2010。
本研究以我国成人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复制Lim和Christianson2013的翻译范式,进一步探究二语句子加工的特点,重点考察二语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与语义的整合过程,同时还考察二语水平对这一整合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英汉互译任务,以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二语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与语义的整合过程,并探索二语水平对整合方式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在英汉互译任务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英语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信息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句子?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信息的整合过程是否受到其二语水平的影响?
2. 实验一
2.1研究设计
2.1.1受试
本实验选取某外语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和一年级自然班的60名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其中,三年级学生30名高年级组,一年级学生30名低年级组。高年级组受试的《综合英语》和《英语视听》的课程成绩均在70分以上。低年级组受试的《综合英语》和《英语视听》的课程成绩也均在70分以上。
2.1.2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Ferreira2003实验材料中的偏倚可逆句,将其中的生僻单词由四、六级考试大纲词汇代替。实验材料的句子分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种句法结构。句义信息为合理和不合理句,分四种句子类型,每个类型有6个句子,共24个目标句子。例如:1The dog bit the man 主动合理句;2The man bit the dog 主动不合理句;3The man was bit by the dog 被动合理句;4The dog was bit by the man 被动不合理句。此外,实验材料还包含24个干扰句,其结构与实验材料的句子相同。每个干扰句的句长控制在4~10词以内,每个句子的长度与实验材料相似。
2.1.3实验任务及过程
实验任务为英译汉,主要基于Lim 和Christianson 2013的实验任务。该任务要求受试把听到的英文句子口头翻译成汉语。实验过程:1 通过耳机和屏幕两种方式介绍实验任务,要求受试在听到英文句子后快速翻译成中文。2在实验任务前,让受试进行简短的任务模拟练习。3播放实验句和干扰句。在播放每个句子前,设有“滴声”提示声。4对受试的口头翻译进行录音。每个受试逐一在多媒体语音教室里完成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