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HK$
85.8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关系5.0
》
售價:HK$
131.9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HK$
63.8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入选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一百本书之一……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它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一旦征引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的文句,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
內容簡介: |
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劳动的分工),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肯定了劳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的自行调节理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等人。
|
關於作者: |
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鼻祖,因出版《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而被誉为“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
目錄:
|
绪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品
在社会不同阶层间的自然分配顺序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
第二章 论劳动分工的原因
第三章 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及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
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 劳动工资论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工资、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论地租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绪 论
第一章 论财货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财货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途径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落后农业在欧洲过去状态下受到的压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落后城镇的勃兴与发展
第四章 城镇商业怎样对农村的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 言
第一章 论商业体系或贸易体系的原理
第二章 论对从外国进口的、在国内能生产的货物的限制
第三章 论把与那些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差额看做是不利的而对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进口所施加的特别限制
第四章 退 税
第五章 津 贴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的生产物视为各国赋税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派
第五篇 论君主或者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二章 论社会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第三章 论公债
附 录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译者后记
亚当·斯密(172—1790),出生于英国的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后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哲学教授。
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他探索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规律,达到了他那个时代人类认识的高峰,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给予了极大的推动力。
研究经济学的人都熟悉亚当·斯密,而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
(又名《国富论》)更是经济学经典中的经典,人们一提起《国富论》,就
会想到“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认为“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国
富论》的理论精髓。
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应利用好自己的资本,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从主观上讲,这个人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更不知道他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所得。但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想追求的东西。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真的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斯密之所以提出了这一论断,认为人们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得到了,因为财富是所有国民对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消费。这就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实质。
《国富论》是斯密在结束了对法国的考察后于1776年完成的。当时英国正出于产业革命的前夜,18世纪的启蒙运动正在抬头,要求推翻封建专制、进行理性主义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平民阶级对中世纪的特权阶级、豪门贵族、大地主进行顽强的抵制和反抗。斯密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深地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状况。他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是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自由产生的,这种不自由是对中下等阶层而言,而官僚地主和行业主却享受着为所欲为的自由,他们束缚劳动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限制劳动人民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力,而他们自己却疯狂掠取劳动人民的劳动所得。在我们具体翻译过程中,可以知道他对欧洲各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宗教状况的考察的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们是一个重要启示。
亚当·斯密还是劳动价值论的开创者,对后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他的劳动分工理论仍然是当前新兴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他另一本著名《道德情操论》于1759年出版,早于《国富论》问世。自己在《道德情感论》第六版的说明中,也提出要写一系列的著作,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仅涉及正义,而且涉及警察、国家、税收、军备以及其他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东西。因此,我们说,《国富论》研究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把《国富论》仅仅看做一本经济学著作。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原文作者的本意和当今学术含义衔接起来,可能这个目标不容易达到,但我们已经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和潜能。我们在翻译中也参考了商务印书馆郭大力、王亚南前辈和陕西人民出版社杨敬年前辈的《国富论》译本,他们的译作各有特色,均对我们该版中译本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赵东旭
2006年12月15日
精彩文摘
交换的倾向使各个行业人的才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个倾向也使这
种才能的差异变得有用。许多被认为是属于同种族的动物,它们所表现出来天性的天资,比人类在未受教育和未受习俗影响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资质差异要大得多。就天赋和天性来说,哲学家与街上挑夫的差异,比猛犬与猎狗﹑比猎狗与长耳狗﹑长耳狗与牧畜家犬的差异要少得多。但是,这些同种族的不同种类的动物,并没有相互利用的机会。猛犬的力量,绝不能因猎狗的敏速,长耳狗的智巧,牧畜家犬的柔顺而有什么增强。它们因为没有交换交易能力和倾向,所以,不能把这些不同的资质和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财富向同种动物提供幸福和便利。每个动物仍然需要各自独立,各自保卫,而不能享受自然赋予同类的不同才能的好处。人类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他们彼此间,哪怕是最相似的才能也能对彼此有用。他们相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好像把各自才能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品,形成了一个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随意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生产的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