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第4版)
》
售價:HK$
86.9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售價:HK$
65.8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
布克哈特书信选
》
售價:HK$
94.6

《
DK园艺的科学(100+个与园艺有关的真相,让你读懂你的植物,打造理想花园。)
》
售價:HK$
107.8

《
牛津呼吸护理指南(原书第2版) 国际经典护理学译著
》
售價:HK$
206.8

《
窥夜: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有底气(冯唐半生成事精华,写给所有人的底气心法,一个人内核越强,越有底气!)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来自于作者杨红的田野日志与调查研究。展示了拉祜族女童作为一个多重弱势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其中涉及性别教育问题以及城乡教育差异问题等,以生动详实的个案研究,提示人们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民族教育及教育的功能与意义进行反思。
|
關於作者: |
杨红,女,1976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咧学。现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参加工作以来独立主持课题5项,参与重大课题研究30余项,在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合作出版专著两本。2007年作为民族教育专家组成员参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研究工作。2013年4月作为教育部赴滇西连片特贫地区首批挂职干部,任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人民政府挂职副市长。
|
目錄:
|
引论
第一章 走进拉祜族:民族志的视角
第一节 古老的西南民族——拉祜族
一、“拉祜”与“南迁说”
二、“山水相连,大分散、小聚居”
三、从“厄莎”造字说起
四、经济文化类型与社会组织形态
第二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一、澜沧江畔,普洱茶的故乡
二、多民族聚居的土地
三、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县
第三节 大山深处的拉祜族山乡——达加
一、深山中的村落
二、拉祜族的文化“图景”
三、拉祜族的生计方式
第二章 拉祜族教育: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1949年之前的拉祜族教育概况
一、家庭与社区教育:生活即教育
二、私塾及土民学塾:民间的历史记忆
三、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现代学校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1949年以来的学校教育:曲折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教育(1949—1965年):重建、调整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学校教育:泛政治化
三、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学校教育:艰难“普六”
四、2000年至2010年:“两基”攻坚战
第三节 深山里的学校教育
一、基础设施:“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二、在校生状况:从“小学函授生”到“初中已婚生”
三、师资状况: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四、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孤岛”
第三章 从传统社区走向现代学校的拉祜族女童
第一节 教育铸就民族未来:拉祜族女童班创建的背景
一、拉祜族独特的性别文化:两性合一
二、拉祜族的尴尬处境:“强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三、拉祜族女性受教育状况
四、达加的社会问题:毒品、自杀与女性外流
第二节 “入场”:从山野蒙童到现代学童
一、准备与动员
二、“娜母”有了新名字
三、规制与监管
四、抗拒与顺从
五、从文化中断、冲突到适应
六、在位与错位
第三节 “转场”:从大山走向向往之地
一、澜沧:心中的向往之地
二、民族小学:主流社会的现代学校
三、军训:像“战士”一样要求自己
四、拉祜族女童:民族小学中的“另类”
五、偏见:拉祜族女童的刻板印象
六、关系:社会网络的构建
七、身份与认同
第四节 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第四章 徘徊在传统社区与现代学校之间的拉祜族女童
第一节 外流:“退出”学校场域
一、随母外流
二、被卖外地
三、外出打工
第二节 职业中学:“集体”回归传统社区
第三节 达加中学:“顺应”传统社区
一、学校表现:“大胆”的女孩子
二、恋爱、同居与外流
第四节 民族中学:“奋战”于现代学校
一、充满竞争的“场域”
二、“场域”中的各种关系
三、理想与困惑
四、竞争中的“失败者”
五、我们的“欣慰”
第五节 低学业成就——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老师眼中的拉祜族女童及“成绩”
二、统计数据: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及民族偏见
第五章 突破与回归:理论的思考与探讨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第二节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一种教育领域的再生产现象
一、解读布迪厄及文化再生产理论相关概念
二、拉祜族女童教育选择的理论思考
第三节 探讨:性别是否是一种资本
第四节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