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读诗通识》是文学通识系列之一,文学通识系列共五册,分别是《读词通识》、《读诗通识》、《读赋通识》、《读曲通识》、《读古文通识》。《读诗通识》如何读诗,如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宏伟场景与绵绵流水,这是快餐文化不能带给读者的。《读诗通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声呐喊,也给浮躁喧闹的现实生活带来一丝警醒——中国文化的魅力无有所及。
|
內容簡介: |
《读诗通识》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和欣赏古诗的常识,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诗的起源,包括古诗发展的历史及古诗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古诗文体形式,从不同角度,划分古诗的类别,区分不同类别古诗的不同特征。第三部分介绍古诗创作过程中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表达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介绍古诗欣赏的相关知识,包括情感内容赏析、艺术技巧解读和审美风格领略。第五部分介绍古诗阅读的经典,包括诗集、古诗理论、古代诗话,以及古诗语辞、格律工具书。
|
關於作者: |
侯敏(1970— ),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易与诗中的葫芦》(《光明日报 理论版》2007 5 19)、《哲学著作中的伦理色彩——〈周易〉中的男女观念》(《北方论丛》2002 3)、《周易中的婚恋短歌及其婚姻家庭观念》(《学习与探索》2005 6)等十余篇。出版专著《易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周易的象征释义及文化解读》等多个科研项目。
|
目錄:
|
第一章古诗源起 1
第一节几个古老的说法 2
第二节古诗流变 5
第三节古诗特点 12
第二章诗体形式 21
第一节抒情诗与叙事诗 22
第二节杂言诗与齐言诗 27
第三节古体诗与近体诗 34
第三章古诗作法 53
第一节与立意相关的 53
第二节与构思相关的 60
第三节与表达相关的 69
第四章古诗欣赏 121
第一节丰富的情感内容 121
第二节多样的艺术技巧 213
第三节别致的审美风格 231
第五章古诗阅读经典 249
第一节诗集 250
第二节诗歌理论 260
第三节诗话 274
第四节工具书 280
附录 285
古诗韵常用字表 285
《笠翁对韵》 298
对仗歌诀 314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古诗源起
读诗通识
第一章古诗源起
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或铿锵或婉转的音乐般的文字,而是面对老树新芽的惊喜,是眼见落花流水的感伤;诗意不是为赋新词无病呻吟的语言,而是生命感悟的自然流露;诗意不是追名逐利患得患失的悲喜,而是喧嚣声外孤灯夜雪时的安然和恬静。
我们可以没有汽车和洋房,我们可以没有权势和利益,但我们仍然可以放声随心地读,奋笔肆意地写,因为有诗!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诗的辉煌在古代,中国诗的精华是古诗。每一位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古诗的常识,这就是此书写作和出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当知道了诗是人存在的意义后,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诗是怎么来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家给了我们一些关于诗的源起的说法。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民族的诗歌是怎样从远古走向今天的呢?那也有一段漫长而繁复的历史。我们的古诗又有着怎样独具的特征呢?那就是它的情感性、形象性、概括性和音乐性。
第一节几个古老的说法
诗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有了原始人的那一天也就有了诗。诗的源起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文艺理论家对诗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模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
二、巫祭说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早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弗雷泽等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祭祀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祭祀巫术的一种,目的是娱乐和祈求神灵。《周易》:“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周礼》:“大合乐以致鬼神示。”《汉书》:“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的密切联系。
三、心灵表现说
诗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表现。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诗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四、劳动说
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谈到了诗歌与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劳动,而是为了使劳动变得更轻松;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猎生活。《吕氏春秋?淫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歌的思想。
以上列举的各种见解,均属猜测性的假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未能全面占有资料,各自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侧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