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編輯推薦: |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由著名学者贺仲明、李遇春主编,於可训、丁帆顾问,是近年来最大型的一套文学、文化批评丛书。这套丛书作者均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一线中青年学者,具有充分的权威性。br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更注重原创性、系统性与审美性,每本著作都具有一个核心的批评概念,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br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全面涵盖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范畴,如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思想史、文化批评等,是极度罕见的一套丛书。br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及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反思及建言,阐释其“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三个主要特征。介绍从方修到杨松年、王润华、黄锦树等重要马华作家。另外,还讨论了马华老少作家,如郁达夫、英培安、吴耀宗等人的作品。亦涉猎曾毓林、唐正明、九丹等通俗作家及文化现象。br
|
關於作者: |
朱崇科,197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2005年6月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第三类人才引进,并为中文系副教授。2007年8月底至2008年5月底作为交换教授执教于纽约巴德学院。2011年底转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著有《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等。br
|
目錄:
|
代序 我的批评观 1br
绪论 “本土性”的缘起、艰难与化用 2br
文学空间诗学的可能以及悖论 14br
辑一 反思本土性 23br
本土性的纠葛—— 浅论 “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 24br
在场的缺席—— 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 39br
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 试论马华本土文学批评贫弱的要因 52br
书写策略:尴尬与超越之间的游走——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为中心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68br
br
辑二 个案观照 87br
新加坡中心:镜像再现、叙事策略及之外—— 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 88br
无序之序—— 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 113br
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 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 141br
消解与重建—— 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 156br
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 解读《星洲日报》之《现代戏剧》 166br
br
辑三 中国性与本土性 179br
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 180br
吊诡中国性—— 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195br
“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他——以黄锦树和王润华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206br
看与被看:中国女人和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与《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 226br
br
辑四 他山之石的解读 245br
新“新”视角与后殖民解读——试论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 246br
本土书写——浅评杨松年《战前新马文学本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52br
马华文学:为何中国,怎样现代?——评黄锦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 257br
“重访”方修:承继与再续——评《方修研究论集》 262br
立马昆仑与“极目南方”——评许文荣《极目南方》 266br
马华文学:“经典”消解与建构 270br
br
辑五 印象“南洋” 273br
那些热带的边缘的激情与焦虑 274br
繁复的单调:新加坡干净的吊诡“哲学” 280br
林文庆和鲁迅的经济(人格)冲突 288br
国大:以何为大? 293br
“怕输”的文化传递及其对策 297 br
言论空间的开创与游戏规则——从徐顺全的意义与局限说开去 301br
“双语教华文”:在近利与远忧之间 ——兼答梁威文小友 304br
泰国组诗两首 ——兼答梁威文小友 308br
如何马华,怎样本土?(王德威) 322br
文化现场、南洋想象与主体间性的介入(蔡志诚) 325br
br
参考书目 311br
附录br
后记 335 br
|
內容試閱:
|
我的批评观br
于我而言,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批评,尤其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首先是“中文系更多培养学者”的直接证明之一(但身上的文青气似乎隐约可闻,未曾散尽),当然更重要的促发却还是自己的内心“抉择”。说“抉择”貌似夸张,其实不然——因为出身贫寒的我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恰恰是在我2000年徘徊于就业和继续出国攻博之间时因肺癌离世,那么我很可能为了生计而暂时放下批评梦想而变成了一名记者。br
从此基础上说,批评首先是一种富于担当、良心和勇气的志业。因为批评不是简单的表扬修辞学,不是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文字表演,更不是摇摆于权力和金钱之间的奴婢乃至妓女。它是一种直接的介入、敏锐的判断,甚至是深刻的灵魂反哺,对象既是不同时空的文学文本,又是大地、民间和灾难深重的文化母国。br
其次,批评又是一种值得尊敬和修炼的精尖专业。它有自己的规范、门槛、创造力和四射激情,它要论从史出,严谨客观,但同时又必须高瞻远瞩,烛幽洞微,有所取舍,绝非是猥琐地跟在创作后面亦步亦趋的寄居或寄生。br
再次,批评必须永远是包容和年轻的课业。为此,我始终对不同区域华语文学乃至华人文学的互动保持高亢兴趣,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我一直提倡和坚守的“华语比较文学”同样也是对中国大陆文学创作和书写的一种观照、丰富和善意提醒,这样的批评既有本土关怀,又有国际视野。br
批评,也是一种永远的在路上。不过是,我以感受文学的方式面对世界与自我、现实与图像、历史与未来。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