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HK$
85.8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HK$
86.9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HK$
75.9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HK$
85.8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中分析了魏时珍、王光祈、郭沫若、宗白华等文化名家的思想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中华民族又如何借儒家思想的变迁成为一个文化区的中坚思想民族的,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基础上,以《易经》丰富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作为哲学方法论基础,力图创立“侨易学”学科。作者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挖掘出侨易学的丰富资源储备,确立了“侨易学”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侨易学”的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作者也很注重对这一理论的应用,在个体的思想变化过程和宏观的文化形态历史演变中印证自己的理论,使宏大叙事与细节详观巧妙结合。
|
關於作者: |
叶隽,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德文化比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理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等。
著有《异文化博弈》、《另一种西学》、《主体的迁变》、《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奥国文学、中欧文化交流史、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等。
|
目錄:
|
总序
序
上篇 观念与方法
第一章 侨易学的观念
一、侨易学的缘起:前贤的启迪与发凡
二、作为理论哲学的侨易学:“二元三维—大道侨易”
三、作为学科 领域的侨易学: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
第二章 侨易学的方法
一、作为方法的侨易学: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
二、侨易学的理论分析模型
三、整体文化(东、西方文化)生成过程的侨易学视域:兼论侨易学元思维的“侨易二元”
第三章 游戏?博弈?侨易
一、游戏精神之逍遥
二、博弈状态之喧嚣
二、取象说易: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观念构型与场域作用:知识形成与思想变易的现代意义
三、侨易方法之重要
中篇 侨易现象
第四章 侨易现象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一、侨易现象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
二、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
三、侨易现象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五章 作为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
一、侨易主体的分类:侨易个体、侨易群体与侨易共同体
二、侨易现象的分类——以活动类型为标准
三、侨易事件与侨易过程
第六章 侨易现象的规则性问题
一、观察与把握侨易现象的规则(主观、客观、中庸)
二、区分与解释侨易现象的规则(规则现象、异则现象)
三、确定与检验侨易现象的规则
下篇 案例研究
第七章 思想形成的人文底蕴、社会场域与文化地理——若干个案的侨易学简析
一、作为侨易现象的魏时珍、王光祈、郭沫若、宗白华等
二、取象说易: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观念构型与场域作用:知识形成与思想变易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精神三变”
——侨易学视域的整体性个案分析
一、精神三变以及作为个性整体的“文化单元”
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成就一个文化区的中坚思想民族
三、对“民族文化单元”的元思维追索:以其中坚性、代表性为中心
第九章 侨易学学域的展示:留学史、文化下延、传统承续
一、留学史的侨易学意义
二、文化下延的侨易学观察
三、传统承续的侨易学阐释
结 语
一、现代性、全球化语境中的侨易学意义
二、侨易学的中国意义
三、“道变”与“求和”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不同历史积淀、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异质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在痛苦中迸发出新的因子,导致中国文化的融合与更新。这是一个由统一而发生分裂,又从分裂而归于统一的历史时期。”这样的一种实证研究无疑更具说服力,且不论汉唐以来佛教文化的强势东渐,就这里简略勾勒的中国文化的实际发展来看,因为军事、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民族文化大冲突与融合,显然是不可避免的。10—13世纪的汉族—少数民族的鼎立局面,从一个侧面最好地说明了,即便是在大中国内部,其多元性的、异质性的、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足以构成一种文化侨易的壮观景象。当然在这里,受到巨大挑战的,是这个文化区的“中坚思想”,即便是“每一中坚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但它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能够适应时代提出的要求而顺变引行,否则它也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哪怕是暂时弃置。中国五四的经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虽然现在从一个长时段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恐怕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人类在往前行进的时候很可能需要不断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去寻求大智慧,但在当时的语境和场域之中,它就是被弃置甚至被淘汰了,甚至是被那些所谓精英人士迫不及待地丢弃。因为当时的时代任务就是“救亡启蒙”,国家都要亡了,何论其它?所以它不管你这个国家亡的是否正义,是否是在不正确的逻辑下被灭亡的,你不适应就被淘汰。这基本上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原则的遵循。现在回过头来看,以欧洲和西方为主导的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这轮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宰世界的过程,就是以不义屈服世界的过程,就是西方以暴力征服东方的过程。这当然是绝对错误的,但人类文明恰恰又是在这样一种不义过程中前进的。我想总结这段历史,最关键的应该不是去谴责,而是理解像陈寅恪、吴宓这样的文化传统主义者所坚守立场的意义,因为是他们,代表着这个文化区里的“中坚思想”,他们有自己的崇高理念、原初动力,按照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其所受之苦痛则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29]
,这不仅是对王国维的高度定位,也是为同志中人的盖棺论定。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种文化立场宣示,不仅是对中国的,也是为世界的。所以,即便再特别关注和强调文化交流、迁变,即侨易现象的重要,但仍不能漫无皈依,对任何一个能自立的文化来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守住作为自己文化区核心的中坚思想,必须有这样的文化承载者(Kulturtraeg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