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作序推荐。
作者包永辉为著名时政畅销书作家,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著作《政道——仇和十年》一书销量达20多万册。
本书一条城市线,将城市发展的历程、秘诀逐一剖析,对于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学者而言,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另外一条是人物线,讲述以温和的罗一民为代表,南通执政团队如何针对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了以市委书记为首的执政团队,历经十年治理,将原本不起眼的南通打造成政通人和的和谐城市,成为
“黑马”的故事。长江“龙睛”的南通,地处苏中,却曾因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而被划入苏北板块。但短短几年内,罗一民一班人遵循“超前谋划——高点定位——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厚积薄发”的执政之路,实现了南通城市发展的逆转,大桥、大港、大学、大船、大园,民营经济大市、吸引外资大市等成就在南通相继出现,本书将把这些故事一一道来。
|
關於作者: |
包永辉
新华社高级记者。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报道与研究,有数十篇稿件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及社会的强烈反响。著有《政道——仇和十年》一书,发行量达20多万册。
|
目錄:
|
序一我为家乡唱赞歌李金华
序二《黑马南通》的资政价值俞可平
自序我为什么要写南通?
前言南通崛起的秘密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满堂红,满眼绿
崛起的不是城,是人
功夫在诗外
上篇温文尔雅中医施治
新官上任,他没有烧过“一把火”;主政十年,他没有撤过一个干部的职。温文尔雅的罗一民,用杠杆撑起了南通的崛起。
第一章 “公子”主政
一“形式上的投票”
令人生疑的“公子”
“巨龙”闭着一只眼
“堡垒里的战斗”
二政治上的“不成熟”
“早晚回南京,何必为南通较真?”
三“自我革命”
“我从未直接给财政局批过一张条子”
“我庆幸自己守住了底线”
四“一定要赢得南通人民心中的那一票”
第二章 反“软腐败”
一“软腐败”
二 越位
三 破解世界性难题
动力机制的最大亮色
“怎么用”与“怎么评”同样重要
四 人随王法草随风
第三章 强攻,还得“稳中求”
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停顿的改革
不能图一时痛快
二 改革不能信马由缰
改革改到自己头上
对症下药
全国的榜样
三 超前的城乡统筹
最后一块“空白”填上了
“住有所居”
个性帮扶
第四章 天下“和为贵”
一 “大调解”
当旧办法不合时宜
让人满意的试点
业余能否变专业
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调解,钝化社会矛盾的利器
走向世界的大调解
二 “南北鸿沟”是怎样踏平的?
南三县与北三县的“楚河汉界”
配好班子指好路子
找准自己的定位
被追赶的时候跑得更快
三 性别比,惊天下
“我不是李向南”——
—罗一民访谈录之一
中篇“大”梦谁先觉
大桥、大港、大船、大园,民营经济大市、吸引外资大市……南通人靠着“一条特色路”、一套“组合拳”,实现了大梦。
第五章“大桥”是怎样炼成的?
一 南通,南不通!
二 “无地自容”的一次攻关
三 悲喜两重天
再起波澜
差一点就葬送了
四 反败为胜
梦想或将遥遥无期
尘埃落定
重大的成功从来不是轻松得来的
第六章 大船,大港,震撼!
一 谁也抢不去的优势
二 “东方大港”不是梦
三 中国“船谷”的震撼
曾经的芦苇荡
敢拿鸡蛋碰石头
四 震撼的背后
政府服务,让亮点变支柱
人才、技术,纷至沓来
第七章强势政府催生的民营经济大市
一 “主流经济”一出口,与会者都笑了
二 取法乎上
定调大会
动员大会
现场大会
表彰大会
三 州官放火,百姓点灯
点火者,氛围创造者
守夜者,环境优化者
指挥者,蓝图绘制者
第八章“撑竿跳”
一 知耻而后勇
二 一将无谋,累死三军
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招商引资
千军万马不敌一个好定位
用加法不用减法
三 世界在我脚下
不玩虚的
干与身份不符的大事
历史惩罚失败者
四 小金三角
不能躺在大桥上
招商引园
小金三角
今天,我们怎样学张謇——
罗一民访谈录之二
下篇功夫在诗外
文化、精神、教育、体育等诗外的功夫一方面成就了南通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让南通人活得有滋味、有文化、有尊严,让南通城充满了道德的力量。
第九章 中国近代第一城
一 打捞被遗忘的张謇
常把“张謇”当“张骞”
被遗忘的张謇
打捞张謇
对张謇的攻击毫不留情
二 你们是中国近代第一城
一 语惊醒梦中人
不能守株待兔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冲击波
质疑声渐渐稀落
三“通州老鼠”与南通精神
“通州老鼠”
不能走过场
目的不是整几句漂亮的词句
四 历史文化名城
第十章 城市,因道德而生动而美丽
一 无红包医院
执拗的记者遇上了更为执拗的编辑
生存危机下的“亮剑”
开正道堵邪门
这样的堂吉诃德越多越好
二 我们身边的平民楷模
南通版活雷锋
高干子弟的平民情怀
平民化的创建路
第十一章 诗意地栖息
一 朱镕基为南通“摘帽”
朱镕基:你要把南通从垃圾堆中解放出来!
一次让罗一民临时改口的会议
南通没戏?
朱镕基给南通“摘帽”
二 环保不做“姨太太”
再也不能让环保充当“姨太太”了
顶得住才能站得住
既不心慈手软,也不因噎废食
三 文气沛然的博物馆群
“拿”来的珠算博物馆
“要”来的审计博物馆
“哭”来的蓝印花布博物馆
“吵”来的沈寿艺术馆
世界级的调研报告
第十二章 南通的群星闪耀时
一 父教育
“父教育、母实业”理念
建立名师的培养机制
为寒门学子铺就成功之路
南通教育不等于高考教育
二 冠军摇篮的“顶风作案”
“尊敬的各位球友,大家好”
我们不能自我矮化
一分钱没出,办成了大事
又一块“金牌”
三 “一日三金”:内参送到国务委员案头
从金牌战略到人才战略
体教结合
国务委员的批示
四 “不忍离南通”
我为什么要玩“虚”—罗一民访谈录之三的——
尾声不求尽如我意
附录一:罗一民与南通10 年
附录二:不忍离南通
附录三:南通新世纪以来大事记246 鸣谢
|
內容試閱:
|
自序: 我为什么要写南通?
南通,上海对面的那个城市。
南通,位居长江“龙睛”的地方。
五年来,它像一匹黑马,不容分说地冲进我的视野:
最近五年,它的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GDP增长速度之类的许多主要经济指标,一跃而上,全面融入江苏经济的第一方阵——苏南板块;
在GDP的增速上,南通曾连续三年居江苏之首;
刚刚过去的2009年,它在长三角核心圈16个城市中,GDP增长速度达到14%,排名第一。
然而,江苏之外,甚至于南通之外,社会公众对南通这匹黑马,几乎没有任何印象。每每提起南通,人们只是淡淡想起一个早已作古的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这似乎是人们记忆中的南通唯一的骄傲。至于她的再度崛起,除了少数官员和理论家,普通百姓知之甚少。
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是一个记者,我对这座城市的调研越发深入,讲述黑马崛起的冲动,就越发的强烈。然而,正因为我是一个记者,我所认识的传播规律告诉我,因为南通之外的普通百姓的知之甚少,南通崛起的故事,不但不能像《仇和十年》那样洛阳纸贵,可能连畅销书的一般标准都达不到。
犹豫不决间,写,还是不写,就像哈姆雷特“生,还是死”,成了一个问题。
2009年8月8日至9日,温家宝总理在南通考察。期间,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南通来晚了。”无独有偶,据说2008年5月10日至12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南通时,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南通,我来晚了。”
任职新华社20多年了,我在这个国家通讯社撰写了可以用“无数”夸说的新闻稿件,采访中央领导视察地方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耳闻国务院总理对一个城市说“来晚了”,还是头一回。
总理的这句话,让我重新考虑写不写南通的问题。当然,我所说的写不写南通,指的不是一般的新闻稿件,而是“大部头”的非虚构作品,一如我曾经撰写的发行近20万册的《仇和十年》。
我与新闻界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做了很多次交流,最后,我下定决心写南通,即使出力不讨好,也得写,因为我找到了写作南通的理由:
写南通,因为它在世纪之初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市学习借鉴。南通的崛起,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谜,一个在江苏13个地市中一度处于倒数行列的“留级生”何以在短短数年之内,成为中国地级市的“模范生”?它不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还在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事业改革中,频频领先,飘洒自如,个中原因何在?我还感到奇怪的是,大凡快速发展的城市,往往逃脱不了刀光剑影、干群紧张的宿命,而南通却成为一个政通人和的城市,一个为全国贡献了“大调解”和谐经验的城市,其中门道在哪里?我觉得,将中央党校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南通现象、南通特色、南通模式、南通经验的故事,说与更广大的读者,让地方党政负责人学习借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写南通,也是新华社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一个新闻界的俊才跟我说,南通崛起,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腾飞的故事,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典范,在中国283个地级市中,它是一个“模范生”。你一定要写南通,你写好了,对中国的官员,特别是地方党政负责人,具有资政价值,某种程度上,你写的就是一本“市委书记的资治通鉴”。这个比喻让我兴奋,让我着迷。我在新华社这么多年,如果能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之余,写下这么一本市委书记的资治通鉴,即担负了新华社记者应该担负的使命,又回报了新华社的栽培之恩,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写南通,还有个人专业追求上的一份野心。《仇和十年》意想不到的成功,成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如今的南通,无论是崛起的方式,还是市委书记罗一民个人的施政风格,与仇和反差很大,我很难说哪一个更好,因为他们都在各自主政的区域内,将资源利用到最大限度,将个人魅力发挥到极致。他们都是有理想有实践有成就的党内精英,但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高干子弟,人生经历殊为不同。如果我能将这样两个市委书记一并写出来,对我这个身为正高级职称的高级记者来说,或许是一生的成就。
2009年9月20日的南通,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金桂飘香,秋风送爽。在南通采访期间,我特意抽出半天的时间,第三次登上了以“八小名山”之首著称的佛教圣地——狼山。狼山最让我印象深刻、挥之不去的,是清代通州州官平翰那幅久负盛名的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站在这幅对联面前,我思考良久,蓦地有了一个联想和灵感:南通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火山爆发”,终于让灰头土脸、抬不起头来的南通人一扫多年来的郁闷,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而这正像是狼山上的一声长啸。我想,如果我的这本书写好了,将南通的执政理念、发展路径、改革探索传播出去,其对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也许会产生山鸣谷应般的回响。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和使命鼓舞着我写南通,但是,面对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关系,我很难处理。我取来《拿破仑时代》,想看看法国那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是怎样撰写时代与人物的,可是,无论我怎样看,他都是在写人。我与罗一民交流过多次,他不反对我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但他反复强调不能突出他个人,他一再说南通崛起不是他一个人干的,而是历任班子和各级领导带领770万人民干出来的。
我答应我会处理好,现在,书稿出来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兑现我对罗一民的承诺,我只是知道,上海对岸的崛起故事,我讲完整了,内在的肌理差不多也清晰了。若问这部书稿有没有从一个侧面映射这个时代,反思这个时代,激励这个时代,尚不敢肯定。
我能告诉你的是,我尽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