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HK$
53.9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HK$
140.8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HK$
140.8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HK$
96.8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HK$
107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HK$
74.8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现存唐人选唐诗规模最大的一种,精选国图、上图等三种底本
|
內容簡介: |
《才调集》十卷,五代韦縠编。每卷一百首,共收录一百八十余位诗人的一千首诗,上起初唐,下迄五代,是现存唐人选唐诗规模最大的一种。其选诗标准为“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即强调诗歌的风调和辞采,故所选以白居易、温庭筠、韦庄、杜牧、元稹、李白、罗隐等七人为最多。书名为“才调集”,非常鲜明地显示了其旨趣与特点。本次影印,精选三种底本: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沈春泽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明怀古堂刻本,佚名批点并録冯舒识语;国家图书馆藏明怀古堂刻本,查慎行批点。其中,上图本经明代著名藏书家和校勘学家钱府校阅,收录清代藏书家和校勘学家沈宝莲所过录何焯之评点,曾为张元济收藏。
|
關於作者: |
詹福瑞,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第四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 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在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唐诗研究和李白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有《南朝诗歌思潮》《论经典》《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合 著)、《李白诗全译》(合著)等著作多种,组织整理出版“唐诗选本丛书”多种。
陈红彦,女,研究馆员。现任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副主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
|
目錄:
|
才調集○○一
提要○○三
才調集(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七
|
內容試閱:
|
《才調集》提要
《才調集》十卷,五代韋縠編。韋縠(八八〇?—?),京兆杜陵(今屬西安)人,唐末宰相韋貽範次子。韋貽範病逝後,韋縠舉家遷蜀,先後爲前蜀監察御史和後蜀侍御史。
《才調集》爲韋縠任前蜀監察御史時所編,共十卷,每卷一百首,收録一百八十餘位詩人的一千首詩,上起初唐,下迄五代,是現存唐人選唐詩規模最大的一種。韋縠在《才調集序》中自言其選詩的標準爲『韻高而桂魄争光,詞麗而春色鬥美』,亦即强調詩歌的風調和辭采,故所選以白居易、温庭筠、韋莊、杜牧、元稹、李白、羅隱等七人爲最多。書名爲『才調集』,非常鮮明地顯示了其旨趣與特點。
據陳伯海《唐詩書目總録》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才調集》現存最早版本爲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明代先後有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吴興秋雲堂刻本、萬曆四十六年沈春澤刻本、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毛氏汲古閣刻《唐人選唐詩八种》本;清代則有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黃虞學稼草堂刻《唐人選唐詩》本、康熙四十三年(一七〇四)宛委堂刻本、康熙四十三年金閶書業堂刻本、康熙四十三年揚州述古齋活字本、康熙四十三年汪氏垂云堂刻本等。此外,還有屬於抄本的《四庫全書》本。又據傅璇琮、龔祖培《〈才 調集〉考①、劉瀏《〈才調集〉版本源流考》 ②,現存各本《才調集》均以南宋臨安府陳宅經籍鋪刻本爲祖本,之後又出現了孫研北、錢復真、焦竑、趙清常四家抄本。明清以來各種版本即在經籍鋪刻本以及其他抄本基礎上發展而出,并形成了兩個主要的版本系統。其一是宋刻本系統,包括南宋書棚本配清抄本、《四部叢刊》影明述古堂覆宋抄本、清汪氏垂雲堂刻本。此系統基本保存了宋本的原貌。其二是汲古閣本系統,包括明毛氏汲古閣刊本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毛氏汲古閣刊本是在明人徐玄佐參考錢復真抄本而刻印《才調集》的基礎之上,廣泛參校各家别集、總集,對《才調集》原文改動甚多,已背離南宋書棚本原貌,校勘價值有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則是以毛氏汲古閣刊本爲底本抄録而成,二者文字基本相同。
臨安陳宅經籍鋪刻本已經影印入《中華再造善本》。本次選擇明萬曆刻本和兩種明天啓刻本影印。
明萬曆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綫善 T一二五七六 —八五),十二册,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此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録爲『明沈春澤刻本』,然其書名頁有一牌記,在大字『才調集正本』旁,又有小字云:『《才調集》向少刻本,萬曆間邑中沈氏始壽之梓,惜爲俗子所竄,訛謬實甚。今取沈氏原刻,一依宋本,並焦狀元、徐玄佐抄本校正,凡汰去訛字二千二百六字,重經新刻者三十二板,此本庶爲完書矣,識者辨之。』此處所云『邑
①載於《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②載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二〇一〇年第四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