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HK$
86.9

《
女性私密健康全书
》
售價:HK$
74.8

《
白轮船 典藏版
》
售價:HK$
49.5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HK$
96.8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售價:HK$
55.0

《
存在的一切(《书的杂志》2023年第一名,2024年书店大奖入围作品)
》
售價:HK$
97.9

《
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研究
》
售價:HK$
93.5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认知行为治疗(CBT)作为当代心理治疗领域最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方法之一,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结构清晰、疗效显著的特点,成为全球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核心工具。在焦虑、抑郁、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中,CBT均展现出卓越的治疗潜能。
·由美国麻省总医院精神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联合编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业团队翻译;
·系统梳理CBT理论框架与技术要点,深入探讨CBT在特定精神障碍中的应用;
·结构清晰,案例丰富,覆盖从基础治疗技术针对性应用到前沿数字化心理治疗的全景视角;
·既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也能为资深治疗师提供进阶参考。
|
內容簡介: |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当今传播最广、疗效证据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精神障碍的不同阶段和更复杂的患者人群。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由麻省总医院精神心理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编撰,系统介绍了CBT(包括辨证行为治疗、接纳与承诺治疗)理论发展历史、操作技术与应用、针对特定人群和环境的适应性改编,以及新型诊疗模式和数字心理健康技术。基于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书中深入探讨了CBT在不同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症状评估、治疗机制和实证支持,并结合大量案例展示,为读者提供了可立即在临床实践中实施的CBT策略和技术的“工具箱”。
本书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实践性强,是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持证心理健康顾问、初级保健医生及数字心理健康开发人员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美]苏珊·E. 斯普里奇(Susan E. Sprich):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心理培训和心理临床主任,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研究院研究生心理教育主任,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兼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认知与行为实践》杂志副主编。
[美] 蒂莫西·彼得森(Timothy Petersen):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兼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
[美] 萨拜因·威廉(Sabine Wilhelm):麻省总医院数字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麻省总医院强迫症及相关疾病研究中心(CORD)主任兼心理学主任,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兼哈佛医学院教授;国际强迫症基金会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副主席,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的科学委员会及抽动症协会行为科学联盟的成员,行为和认知疗法协会前任主席。
主译
从恩朝: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人际心理治疗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委员。
陈剑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网络精神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雨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陈如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主审
徐一峰: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综合精神医学》(General Psychiatry)主编。
|
目錄:
|
第1章·导言
001
第2章·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006
第3章·认知技术
018
第4章·行为策略
039
第5章·社交焦虑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052
第6章·广泛性焦虑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概念化和循证治疗策略
067
第7章·惊恐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085
第8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101
第9章·抑郁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122
第10章·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150
第11章·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三种不同实证支持干预策略的综合指南
167
第12章·拔毛症(拔毛障碍)和抓痕(皮肤搔抓)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181
第13章·抽动秽语综合征和持续性抽动障碍的行为治疗
198
第14章·躯体变形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212
第15章·囤积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228
第16章·非体重过轻患者的短程认知行为治疗(进食障碍的CBT-T)
242
第17章·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CBT-AR)
258
第18章·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271
第19章·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285
第20章·物质使用障碍及其并发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行为治疗
304
第21章·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323
第22章·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341
第23章·焦虑和抑郁的跨诊断认知行为治疗
358
第24章·医疗环境下的行为医学策略
374
第25章·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行为治疗
394
第26章·老年人认知行为治疗
413
第27章·科技应用和分级诊疗
429
第28章·初级保健环境中的认知行为治疗
441
第29章·精神科住院病房中的辩证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
457‘
|
內容試閱:
|
在医疗与心理健康领域的漫漫征程中,我有幸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度过了多年宝贵的学习与工作时光。这段经历,成了我职业生涯中熠熠生辉的基石,让我深感自豪与充实。
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投身于精神科疾病诊治的培训与学习。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众多带教老师是我前进的灯塔,他们自身都接受过系统且专业的心理治疗培训,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治疗技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临床工作期间,我更是获得了无数宝贵的机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性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辩证行为治疗。这些丰富的学习与实践经历,不仅让我能够更好地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还促使我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综合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综合性的培训体系对于精神科医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如同一位良师益友,指引着我们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使我们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病情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为患者的康复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儿童门诊中,曾有一位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初三女孩。她被抑郁症的阴霾所笼罩,内心充满了自我贬低和无助感,这让她的状态一蹶不振。每次前来就诊时,她总是低垂着头,面无表情,声音低沉且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自伤的行为。这一幕幕揪心的场景,让我下定决心要帮助她走出困境。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从她初中到高中的求学阶段,我和她一同经历了无数次的沟通与交流。起初,她因对自己“一无是处”而深感无助,向我询问:“我选择什么来继续读书呢?”面对她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我看到了她渴望改变的眼神,便鼓励她:“你现在,在你擅长的方面,还是有动力的,请你保持。”
她疑惑地询问我:“我还可以继续读书吗?”我便诚恳地肯定她在过去几年中所克服的重重困难,让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带着病痛完成了许多任务,是多么勇敢。在勇敢坚持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她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积极面对困境,在校园中带着无奈坚持读书,后续抑郁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最终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当她专程来看我时,我在她美丽而自信的脸庞上,看到了一束熠熠生辉的光,那是生命的希望之光,是战胜自我后的自信之光。她满心欢喜地与我分享在大学的精彩成就,讲述自己如何投身于帮助老人开展公益项目的经历。在此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帮助她获得了更多的生命力,走向了康复的道路?显然,她在康复道路上所做出的行为改变,给予了她许多宝贵的人生体验;她积极的认知,又驱使她勇敢地尝试新的行为。在治疗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践行了“认知行为治疗”,并在综合治疗方法中收获了巨大的益处。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鲜活而独特,带着各自的想法、理念和行为模式,走向不同的生活领域。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原有的思维与行为循环中。当遭遇挫折时,我们可能会陷入痛苦的沼泽;面对压力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焦灼不安;在某些艰难的时刻,甚至会坠入绝望的深渊。
尤其是对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早期的问题或者疾病发展时期,患者的想法和行为往往根深蒂固,改变起来极为困难,甚至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这让我不禁思考,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在早期就能从专业的治疗中获得帮助?或许,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所擅长的心理治疗方式能够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获益良多;又或许,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实践,主动推动自身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而改变外界环境,最终实现自我认知和内在情感的升华。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希望本书能够为更多的群体带来希望与力量。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它也是众多初入心理治疗行业者最先接触和掌握的方法之一。因此,我衷心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将国外经典的图书翻译过来,介绍给国内的同行,为大家提供学习和成长的资源,助力我们共同提升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深入学习认知行为治疗,能够让我在面对不同精神疾病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疾病的核心症状,掌握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在广泛性焦虑症的诊疗中,目标设定、认知重构、有价值的行动及自我监测等知识点,都具有极高的临床实践价值,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与精神科医生紧密合作的工作环境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解不同疾病诊断框架下早期治疗方法的重要性。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例,当患者出现创伤重现、不依从治疗等情况时,如何建立新的承诺,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构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的关键问题。掌握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
本书的翻译,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使命。对于那些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者,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给予家人有效的照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双相情感障碍”这一疾病,往往会让许多人在谈及它时如临大敌,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感到力不从心。然而,本书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针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的行为技术——“48小时规则”,提醒患者三思而后言,避免对抗,远离饮酒和吸毒等不良行为;同时,通过心理教育,引导患者运用PLEASE技能,从关注躯体疾病、保持健康饮食、避免物质滥用、改善睡眠质量到定期锻炼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助力他们走向康复之路。
此外,本书也致力于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家长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操作技能。在儿童期或者青少年早期,那些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这里希望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名词,让更多读者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往往会因为无法控制的冲动性、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耐心不足和多动行为,进而影响学业和认知发展。如果家长能够从本书中学会如何为孩子的任务设置合理的优先级别,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等级秩序;引导孩子尽早分解任务模块,从小任务入手建立信心;并教授孩子掌握延迟满足的技术,提高他们的耐力和自控能力,那么这些方法将成为孩子康复过程中的重要补充,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越发关注。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书籍,很多人却感到迷茫,不知从何入手。本书则另辟蹊径,按照疾病的分类进行编排,这种框架式的结构使得不同社会群体能够更加便捷地根据自身的需求,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基础、实用且通俗易懂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就像一位贴心的伙伴,在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事件和情绪波动时,能够引导我们去觉察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认知模式。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更加敏锐地洞察自己在行为改变和重塑过程中认知的变化,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我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此次翻译工作,我们有幸得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众多心理学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协作。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和反复的修订,只希望这本翻译著作能够成为心理治疗从业者和精神科医生手中的得力助手,为他们提供更加专业、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一座知识的桥梁,为那些对心理相关知识有需求的广大社会群体,送去专业而实用的健康信息。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徐一峰院长对本书翻译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正是您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感谢所有参与翻译的专家学者,是你们的专业投入,为本书的品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要感谢李雨婷,在协调本书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你的认真与负责,让翻译工作得以高效推进;最后,我要深深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你们的鼓励和陪伴,是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你们的爱和肯定,将永远激励着我在追求专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诚如斯言,医生的最大价值,确凿无疑在于治疗未病。能于疾病尚未萌发之际便将其遏制,此乃医道之高境。精神科医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患者精神世界的“健康防线”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若能推广常用心理治疗方法,尤其像认知行为治疗这般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无疑是切合大众实际需求,如同春雨润物,能悄然滋养人们的心灵,助力其化解内心的诸多困扰。我们希望本书可以润化心结,助力大众保持心理健康。
从恩朝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国际人际心理治疗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委员2025年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