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HK$
54.8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HK$
96.8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HK$
107.8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本书基于高铁、城市、产业的关系,运用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构建高铁站城双向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建立高铁站城引力模型,为分析高铁站城关系提供理论支持;从交通、功能、空间和时间四个维度,建立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指标体系,为衡量高铁站城融合水平提供可操作性支持;构建高铁站城融合水平的解释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推进我国高铁站城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适合经济管理专业、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和铁路管理人员阅读。
|
目錄:
|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3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3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4
1.5 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 6
2 文献综述 7
2.1 关于高铁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 8
2.1.1 关于高铁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 8
2.1.2 关于高铁对城镇化影响效果的研究 9
2.2 关于高铁站区发展的研究 10
2.2.1 关于高铁站区的研究 10
2.2.2 关于高铁站区对城市作用的研究 11
2.2.3 关于高铁站区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2.2.4 关于高铁站区发展路径的研究 14
2.3 关于高铁站城融合的研究 14
2.3.1 关于站城一体化的研究 15
2.3.2 关于站城融合作用的研究 15
2.3.3 关于站城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 16
2.3.4 关于站城融合发展路径的研究 16
2.4 本章小结 17
3 高铁站城双向关系 19
3.1 城市触媒理论分析 20
3.1.1 城市触媒理论 20
3.1.2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分析 21
3.2 区位论分析 23
3.2.1 区位及区位论 23
3.2.2 基于交通区位论分析 24
3.3 节点 场所模型分析 25
3.3.1 节点 场所模型 25
3.3.2 基于节点 场所模型分析 26
3.4 圈层结构理论分析 28
3.4.1 圈层结构理论 28
3.4.2 基于圈层结构理论分析 28
3.5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分析 31
3.5.1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31
3.5.2 基于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分析 33
3.6 经济辐射理论分析 34
3.6.1 经济辐射理论 34
3.6.2 基于经济辐射理论分析 35
3.7 本章小结 36
4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37
4.1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7
4.1.1 高铁站城融合的内涵与本质 38
4.1.2 四维度分析框架 40
4.2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实证方法 45
4.2.1 站城引力关系 46
4.2.2 站城引力模型 46
4.2.3 站城引力测算方法 47
4.2.4 站城融合水平衡量指标 48
4.2.5 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方法 51
4.3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2
4.3.1 实证方法 52
4.3.2 影响因素选择 54
4.4 本章小结 55
5 我国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56
5.1 样本选取 56
5.2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的总体状况 59
5.2.1 功能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60
5.2.2 交通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66
5.2.3 空间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71
5.2.4 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74
5.2.5 高铁站城融合问题分析 77
5.3 高铁站城引力值测算 79
5.3.1 高铁站城引力值指标选取 79
5.3.2 高铁站城引力值测算 79
5.3.3 引力模型可靠性检验 83
5.4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84
5.4.1 数据获取 84
5.4.2 描述性分析 89
5.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1
5.5 本章小结 97
6 我国超大和特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98
6.1 超大和特大城市高铁站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98
6.1.1 样本选取 98
6.1.2 高铁站区发展现状 100
6.1.3 高铁站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03
6.2 超大和特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现状及问题 104
6.2.1 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104
6.2.2 高铁站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110
6.3 超大和特大城市高铁站城引力值测算 111
6.3.1 站城引力值测算 111
6.3.2 站城引力模型可靠性检验 114
6.4 超大和特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的关键因素分析 116
6.4.1 数据获取 116
6.4.2 描述性分析 118
6.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20
6.5 本章小结 124
7 我国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126
7.1 大城市高铁站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126
7.1.1 样本选取 126
7.1.2 高铁站区发展现状 127
7.1.3 高铁站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31
7.2 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现状及问题 132
7.2.1 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132
7.2.2 高铁站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141
7.3 大城市高铁站城引力值测算 142
7.3.1 站城引力值测算 142
7.3.2 站城引力模型可靠性检验 145
7.4 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147
7.4.1 数据获取 147
7.4.2 描述性分析 150
7.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52
7.5 本章小结 158
8 我国中小城市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159
8.1 中小城市高铁站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159
8.1.1 样本选取 159
8.1.2 高铁站区发展现状 160
8.1.3 高铁站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63
8.2 中小城市高铁站城融合现状及问题 164
8.2.1 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结果 164
8.2.2 高铁站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171
8.3 中小城市高铁站城引力值测算 172
8.3.1 站城引力值测算 172
8.3.2 站城引力模型可靠性检验 175
8.4 中小城市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177
8.4.1 数据获取 177
8.4.2 描述性分析 179
8.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81
8.5 本章小结 186
9 我国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188
9.1 超大城市 188
9.1.1 深圳北站 188
9.1.2 广州南站 190
9.1.3 天津南站 193
9.2 特大城市 195
9.2.1 南京南站 195
9.2.2 武汉站 199
9.3 大城市 202
9.3.1 常州北站 202
9.3.2 天门南站 205
9.4 中小城市 206
9.4.1 马鞍山东站 206
9.4.2 营口东站 209
9.5 本章小结 211
10 国外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214
10.1 日本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214
10.1.1 新横滨站的站城融合发展 215
10.1.2 京都站的站城融合发展 218
10.2 法国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221
10.2.1 里尔站的站城融合发展 222
10.2.2 帕拉迪站的站城融合发展 227
10.3 其他国家高铁站城融合发展 231
10.3.1 德国柏林中央车站的站城融合发展 233
10.3.2 荷兰阿姆斯特丹南站的站城融合发展 237
10.4 国外高铁站城融合发展比较分析 240
11 结论与建议 242
11.1 结论 242
11.2 建议 244
参考文献 247
|
內容試閱:
|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高铁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叠加,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2万km,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车站超过700多座。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到2025年年末,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5万km。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高铁通达50万人口以上所有城市。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和实践,但理论研究滞后。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对高铁站区发展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较多,理论研究很少;高铁站区规划的研究较多,站城关系的研究较少;对地理学或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较多,交叉学科的研究较少。本书基于交通、区域、产业三者关系,对高铁、城市、产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问题本质上是站城关系问题。高铁站城关系是双向关系:一方面,高铁作为“城市触媒”,促进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对高铁站区发展具有辐射作用。高铁站城相互作用形成站城引力,站城引力的大小受高铁站“质量”、城市“质量”、站城空间距离、站城时间距离和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高铁站城融合是以高铁站为核心的高铁站区与城市融为一体,是交通、功能、空间和时间等多维度的融合。交通融合是基础,功能融合是核心,空间融合是形式,时间融合是规律。交通融合是指高铁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融入城市交通体系;功能融合是指高铁站区与城市功能复合,成为具有城市功能的活力区;空间融合是指高铁站区作为空间单元,融入城区空间;时间融合是指高铁站区功能复合具有时序性和高铁站城融合具有阶段性,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
本书构建了高铁站城双向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改进了空间引力模型,建立了高铁站城引力模型,为分析高铁站城关系提供理论支持;从交通、功能、空间和时间四个维度,建立了高铁站城融合水平衡量指标体系,为衡量高铁站城融合水平提供可操作性支持;构建了高铁站城融合水平的解释框架,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城市高铁站城融合的影响因素,为推进高铁站城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高铁站等级多,而且多为城市边缘型或外围型车站,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差异大。我国城市数量多,人口规模差异大,发展水平差距大,对高铁站区的辐射能力差异大。高铁站城融合应因地制宜,长期规划和分阶段推进相结合;应因城而异,量力而行,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因站而异,科学有序推进交通融合、功能融合和空间融合。
本书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铁站城双向关系及动态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BJY174)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此,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表示感谢。在项目研究和本书撰写过程中,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子安、张焕、梁祎璠、张瑜、李梓萌、高继鹏、刘钰、周青、许金兰等做了一部分工作。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在此,对相关作者致谢。
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本书尝试运用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构建高铁站城融合分析框架并实证分析高铁站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一些不足,希望读者指正,以便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吴 昊
2023年6月于北京交通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