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售價:HK$
140.8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HK$
261.8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HK$
140.8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HK$
1716.0

《
通用动力F-16“战隼”战斗机
》
售價:HK$
204.6

《
日本国志(上下册)
》
售價:HK$
184.8

《
盐铁论(全注全译全本 文白对照) 中国古代经济学奇书
》
售價:HK$
63.8

《
漫画世界航天史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 《烹》和《杂食者的两难》的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迈克尔·波伦又一重要作品
※ 亚马逊植物学畅销著作全新升级译本,原汁原味还原亚马逊20余年高分植物学经典作品!
※ 科普作家、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刘夙专业翻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孝廷教授撰文力荐!
※ 用一种我们从未思考的全新视角看待植物:
到底是我在控制我的植物,还是它们在控制我?
苹果的甜蜜、郁金香的妖娆并不是自然对人类的逢迎,而是利用!
※ 一本超有趣的复合味科普书!不仅涉及自然方面的知识,还涵盖了历史、社会学、人类学,
以及人对自然的控制以及自然对人的反控制。
阅读本书,会让你以更加友善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植物,和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
內容簡介: |
《植物的欲望》讲述了苹果、郁金香、马铃薯等植物与人类之间的故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这本书中,迈克尔?波伦巧妙地论证了人类和驯化的植物是如何形成一种类似的互惠关系的。他巧妙地将人类的四种基本欲望——甜蜜、美丽、陶醉和控制——与满足这些欲望的植物联系在一起。通过讲述四种常见物种的故事,波伦阐释了这些植物是如何进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渴望的。正如我们从这些植物中受益一样,我们也通过它们做了很多事情。那么到底是谁在驯化谁呢?
在一个更宽广的论题上,本书谈论的是人类与大自然世界之间的复杂的互惠关系。对此,作者用一种非传统的角度来讲述:从植物的眼中看世界。
这本书帮助《纽约时报》畅销书《如何改变主意》、《烹饪》和《杂食者的困境》的作者迈克尔·波伦成为美国最值得信赖的食品专家之一。
|
關於作者: |
迈克尔·波伦 Michael Pollan
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
目錄:
|
推荐序:走进植物的灵魂深处
引言 有人性的熊蜂
第一章 欲望:甘甜
第二章 欲望:美丽
第三章 欲望:迷醉
第四章 欲望:控制
尾声
致谢
信息来源
中英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走进植物灵魂深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刘孝廷
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作为一本老少咸益的博物性著作,其重新翻译和出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读者都是一则喜讯,值得花精力和心思去阅读。很高兴你打开书立马就看到我写的文字,听我分享一下先睹为快的感受。
许多研究生物学的朋友总习惯说,植物是地球上的生产者,动物主要是消费者。这话虽不够严谨,但大体是有道理的,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生产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惜这还仅限于功用目的,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以往对植物的理解多是比较偏狭的。比如,人们更多喜欢养动物宠物,对于花草树木虽有关注或偏爱,却远达不到对宠物的热情程度。而本书作者的描述却经常有让我们感到意外之处,因为谁能想到植物还有欲望或追求。可作者告诉我们说,植物就是有欲望也有情感啊,比如植物听到优美舒适的音乐,也会旺盛地生长。我曾看过一个视频,说一位养花人把一盆花送给了朋友,过段时间去朋友家看花,当他的身体接近花时,花茎就向他倾斜,而花对陌生人则没这种反应,所以他非常激动。这说明植物作为有机体,与人也有互动和感应,我们原来那种按照刻板方式对植物做解剖学式的认知方式,显然不可能揭示植物的有机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多种习性。
按照现在流行的一种被叫做现象学的理论,植物象人和动物一样,也有它的意向性。我们以往把植物栽种在某个地方就不管了,草本植物往往一年一生,木本植物则多年一生,然后春去秋来,就自然轮回了。可作者却不这样认为,他通过对植物的长期观察和记录,直观到植物有比自然选择更机智的行为,认为植物的自主性是植物所体现出的基础性的生命力和生命智慧。就此,“植物的欲望”无疑是一种对植物智慧的“精神分析”。而由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曾被视而不见的现象,譬如在森林中看到的植物伴生现象——两种完全不同的树木要么并立,要么纠缠在一起,相伴而生,彼此形成一个小生态;热带低纬度地区的独木成林;北美高大的巨杉树和犹他州根系沿山峦延展数百公里的颠杨树,足见植物界内部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和有机化的。
据说1987年春夏之际张艺谋在拍电影《红高粱》时,曾于后半夜蹲在原作者莫言老家山东高密的高粱地里,一边吸烟一边静听高粱拔节的声音,认为那就是一首伟大的天籁和交响乐,甚至是民族精神的咏叹和颂赞。随后,那随风起伏的无边无际的高粱和漫天的火红画面一下子就火遍世界,并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其实,这不过都是有心人听出来和表达出来的自然奥秘,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具体地去观察,用心地去听去感受每一种具体的植物,包括去读一本好的植物之书。否则,可能错失体察和认知植物的良机,在大自然面前无所触动、一无所获。
书名《植物的欲望》其实是句双关语,其既讲植物的欲望,也还包括人对植物的欲望,讲人看到的植物,以及人和植物的关系;而且,他说的是植物,也在变相地说人,实乃借物喻人。作者选择四种植物、四个向度,由一段段有趣的札记穿缀而成,逐次讨论植物欲望的生命力、欲望的层次、欲望与人的精神等,一如厨师剥蒜,层层去皮,直至揭秘,可谓珠玉生辉却形散而神不散,读后如品佳肴,回味绵长。
其实,书中对四种植物(即四种欲望)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甘甜、美丽、迷醉、控制等都有一定的文化对应性,实际关乎人的四类生活。而总括起来,一方面通过对植物性能的揭示,看看植物怎么应对人和应对环境的变化,这就把植物当做了主体、当成了主人。这个视角是非常有意义而且重要的。另一方面,作者又以植物为镜,从植物的“观点”看人,或指物说人,讨论植物与文化。作者描述许多有名作家或科学名人的“植物”经历(如吸大麻),试图表明人也不过是一种“移动的植物”,人的许多欲望不过是植物欲望的显现,甚至亚当夏娃的“原罪”也是植物惹的祸。正因此,在阅读中你会逐渐看到,人与植物、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之间,有着诸多关联;人不仅源于自然,植根于自然之中,自然也深深嵌入人的生活和行动中,人甚至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完全不象技智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功能或存在者间的关系,仿佛人和自然是楚河汉界无法逾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按书作者的观点,人在与植物的互动中不仅了解和亲近植物,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自身。这种沟通实际是一种人与植物的对话,作者因此发出“有自然之花,也应有文化之花”(第二章)的呼吁,认为这两种花朵在宇宙中应如并蒂连理,竞相开放。而且,如果我们的文化之花不是很繁荣灿烂,那自然之花也就得不到养育和照看。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各先民古老的经典里早就有的“人是宇宙之花”的说法,就象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名诗《世界的花》所描述的情境的一样。而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帕斯卡更是直白地说“人不过是根芦苇,但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若再从哲学上看,北美自然主义多属智慧宇宙论传统,这是一种具有始源色彩的古老自然精神。这种传统坚持大自然充满生命、有机性、神秘性和精神活性的立场,认为万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互动,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同时,身心也都会深受自然的影响,因为“精神也是物质”(第三章)。同样,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当前社会上纷纷躺平的各色人群,既是一种增识益趣的博物致知,也是拓展情怀、疏解心灵的自我疗愈和思想洗涤。适如美国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我们也完全可以仿照说“与植物为友,与自然为友,与自己为友”。
在我欣赏品味一番之后,也希望你亲身去游历感受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