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5)
》
售價:HK$
657.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內容簡介: |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设,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汇率对企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波动中升值的背景,探究汇率变化与出口企业生产率提升的相关问题尤为重要,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试图补充已有研究,不仅深挖汇率这一外部因素变化对不同贸易类型出口企业调整内部资源配置的影响,还关注汇率引致的企业生产率分布变化,为新形势下出口企业生产率提升以及贸易转型升级提供经验证据。
|
關於作者: |
李晓静,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企业创新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项目、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2024年度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等多项课题资助。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难点
二、 可能的创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重要概念界定
一、 汇率相关概念
二、 全要素生产率
三、 贸易类型
第二节 汇率相关理论
一、 汇率决定理论
二、 汇率传递理论
第三节 汇率变化与企业生产率
一、 汇率变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二、 汇率变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可能路径
第四节 贸易类型相关研究
一、 异质性企业理论与加工贸易
二、 加工贸易发展及转型升级
三、 汇率变化与加工贸易
四、 融资约束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
第五节 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汇率制度演变与人民币有效汇率
第一节 国际汇率制度演变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一、 1949—1978年: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制度探索
二、 1979—1993年:经济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
三、 1994—2004年:“并轨”后的钉住汇率制度
四、 2005—2014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五、 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新阶段
第三节 企业层面的有效汇率及变化
一、 数据说明
二、 加权的有效汇率
第四节 企业层面有效汇率的分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变化与出口企业生产率:总体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 局部均衡模型
二、 影响路径分析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计量模型构建
二、 变量定义
三、 数据说明
四、 特征事实
第四节 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一、 总体影响
二、 异质性影响
三、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路径
一、 进入退出效应
二、 规模经济效应
三、 资本深化效应
四、 进口效应
第六节 拓展分析
一、 2005年汇改的影响
二、 汇率升值和贬值的非对称影响
三、 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变化与出口企业生产率:贸易类型异质性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 基础模型
二、 考虑贸易类型差异
第三节 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的特征差异
一、 分年度企业数量和出口额变化
二、 分年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第四节 汇率变化的生产率提升效应
一、 计量模型构建
二、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企业对比分析
三、 加工贸易企业的内部异质性
四、 一般贸易企业的内部异质性
五、 稳健性检验
六、 影响路径的差异性
第五节 拓展分析
一、 考虑贸易类型的非对称影响
二、 考虑贸易类型的生产率分布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全球价值链嵌入问题
第一节 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
一、 理论分析
二、 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
三、 融资约束的制约效应分析
第二节 出口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问题
一、 理论分析
二、 出口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三、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增强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内外经验分析
第一节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国内案例
一、 企业背景介绍
二、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三、 打造高币值下的企业生存样本
第二节 汇率调控及提高生产率的国际经验
一、 德国的经验
二、 日本的经验
三、 新加坡的经验
四、 俄罗斯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汇率波动背景下提升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
第一节 国家层面
一、 继续深化汇率改革,正确认识汇率变化的生产率提升
效应
二、 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健全出口企业优胜劣汰机制
三、 助力出口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发展
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缓解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
五、 重点鼓励一般贸易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
第二节 企业层面
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治理结构改革
二、 增强内源融资能力,为生产率提升创造条件
三、 重视贸易类型差异,合理嵌入全球价值链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一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出口企业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强贸易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是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推进,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汇率对企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波动中升值的背景,探究汇率变化与出口企业生产率提升的相关问题尤为重要,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综观国内关于汇率与生产率提升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国家或行业层面,少数文献聚焦于微观视角,简单考察汇率变化、汇率波动或冲击对生产率的影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影响机理的详细探讨,重点考虑出口企业贸易类型并进一步将出口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在融资和全球价值链嵌入两方面问题纳入研究框架的文献,更是尚付阙如。事实上,异质性企业理论经典模型以发达国家经验事实为依据,未将出口企业区分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无法结合中国出口实际,为合理引导加工贸易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书试图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不仅深挖汇率这一外部因素变化通过刺激不同贸易类型出口企业调整内部资源配置进而对生产率的影响,还关注汇率引致的企业生产率分布变化,为新形势下出口企业生产率提升以及贸易转型升级进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贸易强国建设提供经验证据。有鉴于此,本书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梳理了国际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并丰富了有效汇率测算方法。1944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汇率制度分类经历了多轮调整,主要可归纳为名义分类和实际分类两个阶段;1949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市场经济过渡期、双重汇率制度时期、汇率“并轨”阶段、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阶段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新阶段五个阶段。对于有效汇率的测算,本书采用最新海关数据,从进口加权、出口加权和贸易加权维度全面测算了出口企业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分解,计算行业内差异的贡献率,以论证使用企业层面汇率指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测算结果表明:(1)2000年至2005年,人民币持续贬值,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发生反转,升值趋势延续至2015年,继而又开始短期贬值;(2)细分4分位行业代码下对企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的分解结果表明,行业内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行业间差异,说明我国出口企业的汇率差异主要源自企业自身,实证分析中有必要使用企业层面有效汇率。
第二,从总体分析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局部均衡模型从论证汇率变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可能影响,并从进入退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本深化效应和进口效应四个方面梳理了影响机制。接着,检验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最后,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分析:立足于2005年汇率改革事件,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识别汇率变化与出口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考察汇率升值与贬值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非对称影响;探讨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离散程度的影响,以了解汇率变化可能引致的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结果发现:(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可以促进出口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汇率变化对劳动密集型、东部地区和民营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大;(3)汇率变化可通过进入退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本深化效应和进口效应来影响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4)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有效汇率暴露程度对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间接地验证了汇率升值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汇率贬值对生产率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升值的促进效应;人民币有效汇率上升有利于降低生产率离散度,提高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考察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及原因。首先,对异质性企业模型进行拓展,纳入汇率因素以及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本质区别,论证汇率变化对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可能差异。接着,描述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企业的数量、出口国家数量、出口种类等特征事实。然后,构建计量模型验证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分别对两类企业进行内部异质性分析,之后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和拓展分析。研究发现:(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企业受到的正向激励效应更大;(2)对于汇率变化带来的进入退出效应和进口效应,加工贸易企业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大于一般贸易企业,但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3)进一步地:汇率变化对两类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现象,且加工贸易企业的这一现象更明显;汇率升值能显著降低两类企业的生产率离散程度,改善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但加工贸易企业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第四,考虑出口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在融资和全球价值链嵌入方面的问题,分析汇率变化的生产率效应是否会被制约或加强。不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融资约束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汇率变化的生产率效应的影响以及可能表现出的贸易类型差异,还在计量模型中分别纳入融资约束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检验二者的调节效应,并分贸易类型进行详细剖析。主要结论如下:(1)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明显高于一般贸易企业,民营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分别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2)融资约束显著制约了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加工贸易企业受到的制约作用更大;(3)提高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可以增强汇率变化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调节效果不显著。
第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国内外经验进行分析。首先,选取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典型企业——鲁泰纺织,分析其典型经验做法。接着,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德国、日本、新加坡和俄罗斯四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国汇率的变化情况,总结各国应对汇率波动和促进技术进步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发现:(1)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鲁泰纺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优化内部流程和供应链管理,通过提质增效塑造新的竞争优势。(2)从各国的汇率调控经验看,在应对汇率波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稳健性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政策起伏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面对汇率波动造成的影响,各国均重视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来塑造国际竞争优势。
一、 现实背景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建设,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汇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关注,汇率制度改革同步进行。2005年7月21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7·21”汇改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中至关重要,人民币汇率逐渐趋于合理水平业已成为市场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于2015年8月11日再次进行汇率改革,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更趋完善。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自2009年以来增长迅速。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在全球计价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
2000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虽经历了短期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汇改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几乎呈直线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贬值,自“7·21”汇改之日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均升值明显。2015年汇改之后,双边汇率浮动弹性增强、波动性加大,实际有效汇率出现短期贬值。受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导致多个国家货币随着人民币出现竞争性贬值。2019年10月份以来,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加之中央银行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和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人民币汇率走势渐强。美国时间2020年1月13日,美国财政部将中国从汇率操纵国的名单中移出,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加上美国2022年以来多次加息,美元升值,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暂时性贬值。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加上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激发经济活力,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彰显,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逐渐加强。
图1-1 2000年至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经作者整理所得。伴随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升值,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呈稳步上升态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实现价值提升和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应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标志。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成为我国当前外贸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在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中升值的大背景下,研究汇率与出口企业生产率的相关问题尤为重要,提高出口企业生产率是提升全球竞争力和产品质量进而建设贸易强国的根本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不同,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在总出口企业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依然保持较高比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与一般贸易不同,加工贸易企业往往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生产率和出口国内附加值均较低。加工贸易的盛行对本书准确把握汇率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汇率对出口企业生产率影响的过程中考虑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差异有利于为贸易结构转型和加工贸易升级,甚至全面开放现代化经济体建设提供助力。
另外,本书不仅关注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还力图深刻认识升值和贬值带来的非对称影响,以期更全面理解汇率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为国家层面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与此同时,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固然重要,我们还应注重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从低效率企业转移至高效率企业,此时不存在资源错配问题,行业内各企业的生产率趋于一致,离散度持续下降(Syverson, 2004)。但现实是,不同程度的垄断势力普遍存在,加之一些宏观或产业政策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和利用效率低下,资源错配在不同行业已成为常见问题。随着出口企业生产率提升,企业间的生产率分布是否会趋于一致呢?为此,本书还关注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离散度的影响,并分贸易类型进行考察。
最后,出口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面临融资和全球价值链嵌入两方面典型问题,可能会影响汇率变化的生产率效应。一方面,较多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对出口企业贸易类型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掣肘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汇率升值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是否因此受到制约?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企业受到的影响是否一致?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约束,并分贸易类型进行考察,为贸易转型升级、合理引导加工贸易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出口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学习效应可能会正向调节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同时,虽然加工贸易企业的价值链参与度明显高于一般贸易企业,但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这一调节作用是否显著存在呢?基于有效汇率在波动中升值的背景,结合贸易类型异质性深入挖掘有效汇率的生产率提升效应以帮助出口企业实现价值链分工环节攀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