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1723:世界史的10扇窗(从全球史中的10位人物,管窥18世纪世界的格局与变化)
》
售價:HK$
74.8

《
躺椅和舞台
》
售價:HK$
93.5

《
唐密复兴与持松法师
》
售價:HK$
217.8

《
甲骨文丛书·日本社会的历史
》
售價:HK$
119.9

《
最后的捕鲸部落
》
售價:HK$
63.8

《
清朝十二帝
》
售價:HK$
86.9

《
未生(星云奖 银河奖大师作品 )
》
售價:HK$
52.8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1、谷崎润一郎,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大师,曾获七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作有散文集《阴翳礼赞》,小说《春琴抄》《细雪》《痴人之爱》《钥匙》《疯癫老人日记》等,其文风典雅华丽,文章意蕴深刻。
2、本书为谷崎润一郎基于自身丰富的写作和阅读经验所撰写的创作方法谈,不仅是写作指南,亦是阅读指引。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学经验和古典素养,带领读者欣赏近代以来的文章典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写作的核心要义。
3、本书装帧大气文艺,手感舒适,给读者带来惬意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在谷崎润一郎眼中,“文章没有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分”。你我信手写下的文字与文豪苦心经营的作品,都可遵循同样的文章之道,且随谷崎一起,踏上这条文字的蜿蜒小径。从词语、标点的选择,到文调、品格的流露,无一不是谷崎创作生涯中的切身体悟。相信这堂大师课过后,你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也将重新感受周遭的世界。
|
關於作者: |
谷崎润一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大师,曾获七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作有散文集《阴翳礼赞》,小说《春琴抄》《细雪》《痴人之爱》《钥匙》《疯癫老人日记》等。
译者简介:
金晶,大阪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日语系教师。长期从事日本近代文学及翻译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个人专著《谷崎润一郎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情况研究》,撰有专栏文章《谷崎润一郎与中国:历史迷雾中的山河故人》、论文《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女性表象与日本近代化》等,翻译作品包括《日本手工艺》《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等。
|
目錄:
|
第一章?何为文章
????语言与文章
????实用性文章与艺术性文章
????现代文与古典文
????西洋文章与日本文章
第二章?如何写一手好文章
????不拘泥于语法
????如何提升感受力
第三章?文章的要素
????文章的六大要素
关于用语
一、选择通俗易懂的词汇
二、尽量使用古已有之、为人熟知的词语
三、如无合适古语则使用新词
四、即使合适的古语和新词二者皆无,
使用自己创造的新词仍需慎之又慎
五、与其选择有典故的生僻成语,
不如选择耳熟能详的外来语或俗语等
关于文调
一、流利的文调
二、简洁的文调
三、冷静的文调
四、飘逸的文调
五、粗粝的文调
关于文体
一、讲义体
二、兵语体
三、郑重体
四、会话体
关于体裁
一、振假名与送假名的问题
二、汉字与假名的搭配问题
三、印刷字体的形态问题
四、标点符号
关于品格
一、切忌饶舌
二、不可使用缩略语
三、勿忽视敬语及尊称
关于含蓄
|
內容試閱:
|
人们一般用“美文”称道好文章。谷崎润一郎明确表示,没有什么美文,实用即艺术。“文章没有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分”,“最实用的文章也就是最优秀的文章”。这些话初听似乎不像出自一位“唯美”文豪,然而细细体味,乃可知其中三昧及隐含的教训。他举明治时期流行的“美文体”为例,回想自己小学作文时苦心收集锦词丽句,写作时再加以堆积,不免令我们会心一笑,想当年不是同出一辙么?
实用的就是艺术的。以最实用的方式写,并不意味着写作可随意达成,顺手可为,最实用“其实就是最需要艺术性技巧”,非磨炼不能备之。谷崎先生信手拈来古今日本文章名段,庖丁解牛般解析、端详,并模仿初学者笔调改写其中的句子,引领读者心随神动迈入语言创作的深邃世界。
一边细察实用之艺术,一边掂量好文章的要诀,这第一条该注意些什么?谷崎先生干脆地说,不要考虑语法。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日语也裹挟在这一潮流里,于语言领域掀起一场意义与后来我国白话文运动相仿佛的言文一致运动,确立了书面语与口语相符的言文一致体。这种新文体后来逐渐普及,形成为今天的现代日语。谷崎先生认为,日语在学习西方语言长处的同时,也破坏了其内在固有的机能。在指出日语两大缺点“词汇少、结构不完备(没有明确的语法)”后,他转而论道,词汇贫乏、语法模糊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低劣,而是国民含蓄、低让性格的折射,语言学习应该深刻地植根于各国的国民性中。他感觉“西方化”的写法过于讲究清晰,表达意义被限定在“狭小细微的地方,不允许有些许‘阴影’,不给读者留以想象的余地”,丢失了日语古典文的精神。
谷崎先生还提醒读者特别注意,语言不足以表达的,可用字面和音调这些“感觉性要素”来补足。他慨叹年轻人以为只要写出来看得懂就行了,不重视文字的音乐性效果。他建议,在写文章时有必要实际发声读一下,看是否朗朗上口,留意文章的听觉性。其实,如我们对西方语法的大众化误解,声调、节奏等音乐性特征在西方也同样受到重视。古希腊最早的语法学家就同时教授音乐与语法,并将自己的语法技艺归属于音乐。“言语与歌曲原是同一样东西”,古罗马学者斯特拉波如是言。英国作家斯蒂芬·斯彭德自白:“有时,在写作中我感到遣词造句犹如谱写音乐。这种音乐性对我的吸引,远远超过词语本身。”凭借《微物之神》获得布克文学奖的印度作家洛伊在回答“为什么她的小说有音乐节奏感”时答,自己出生在小乡村,英语比大城市的孩子还要糟糕,文法知识都是听英语歌曲学来的。她一直纳闷,英国人真的能看懂吗?因为“小说充满不符合英语规范的文法错误”。难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会有诗言,“犹如朱唇没有微笑/没有语法错误/我就不爱俄罗斯语言”。
人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告知于他人时,可以有诸多方法。比如:倾诉哀思时,其黯然神伤之情可令人感同身受;有想吃的东西时,可以借助手势表达。另外,也可通过哭泣、呻吟、叫喊、凝视、叹息、挥拳等原始的方法直抒胸臆。尤其是要一口气马上表达出急切、激烈的感情时,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有时候更适合。然而,若想表达细腻的思想,除了借助语言,别无他法。至于没有语言将会如何束手束脚,去不通日语的国家旅行一次,便会知晓个中滋味了。
此外,语言不仅以他者为对象,在一个人冥思苦索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常常在脑海中喃喃自语:“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该那样做……”若非如此,则难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大家在思考算数及几何的问题时,想必也在脑中用过语言吧。我们在排解孤独之际又何尝没有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呢。独处之时,即使强迫自己停止思考,另一个自己也会悄然而至、在耳畔窃窃私语。不仅如此,与他人交谈时,有时也会将自己要说的话在心中默念一遍,再说出口。至于我们说英语时,大部分时候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日语,然后才试图将之翻译成英语。即便用母语谈论错综复杂的事情时,仍有很多人认为这么做是不可或缺的。如此说来,语言既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亦有着赋予思想以形式,以及归纳总结的功用。
可见,语言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是,若以为语言能够完美无瑕地将人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予以呈现的话,则是大错特错了。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很多时候哭泣、大笑、喊叫是表达情绪的不二之选。独潸然而泪下比喋喋不休更能传达出万千思量。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力图用语言通俗易懂地向一位从未品尝过鲷鱼味道的人介绍其鲜美程度,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可见,语言连一种常见食物的味道都很难恰如其分地表达,其局限性足见一斑矣。不仅如此,语言虽有概括思维的功用,但也存在着令思维陷入定式的缺陷。比如同一朵红花,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的色彩是否毫无二致?视觉敏锐的人可能会发觉常人眼中难以觉察的细微复杂之美,他眼中的色彩亦有别于普通的“红色”。倘若此时让他用语言描绘颜色的话,因为“红色”最为贴切,想必他也会如此脱口而出。但也恰恰因为“红色”一词的存在,才让他说出与其实际感觉不符的语言。虽然有那些少了语言的存在就无法表达的事物,但语言的存在也有其弊害。此处暂且不表,后文详述。唯望诸君铭记的是,语言绝非万能之物,其功用存在着局限性,甚至有时会带来弊害。
语言借助话语来表达,而文章则以文字来表述。以少数人为对象时,尚可用语言来表达;而听者众多的话,逐一传达不免太过麻烦。况且,口述内容无法长久流传,若想让更多的后人知晓并流芳百世,文章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见,语言和文章本同根之物,“语言”则包蕴着“文章”。严格而言,将“口语词汇”与“书面词汇”予以区分恐怕更为妥当。其实,即便是同一个词语,其文字表述的效果与口头表达的效果也有所差别。小说家佐藤春夫认为“文章应所著即所述”,虽说如此,但在阅读和倾听同样的内容时,感觉上也会有所不同。讲述时,加入了叙述者的声音、话语的间隔、眼神、表情、举止、手势,文章则没有这些要素,其长处则胜在文字的用法及各种叙述手法。并且,口头表达旨在实现现场的引人入胜,而文字表述则致力于令这份感铭隽永绵长。可见,这二者的技巧分属不同领域,妙语连珠者未必擅于笔下生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