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使行录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242.0

《
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
》
售價:HK$
61.6

《
吸引力旋涡:遇见生命中的每个奇迹(个人修养励志人生规划个人提升 事业突破情感修复 财富累积身心健康)
》
售價:HK$
61.6

《
7068
》
售價:HK$
50.6

《
油画棒涂色系列 大师风景 路正先课题组 组编 何美仪 张天奇 李睿诗 编
》
售價:HK$
52.8

《
壹卷YeBook 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HK$
97.9

《
重来3:做得更少,但赚得更多(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好的公司拒绝忙碌,崇尚高效!)
》
售價:HK$
75.9

《
中国企业 ESG 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
售價:HK$
82.5
|
編輯推薦: |
“街巷志”系列作品文字优美,自成一派,评论家于爱成认为王国华已成文体家(木心说: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目前这个系列已成了解深圳和研究深圳的一个重要品牌。此前出版的作品已经被深圳多所中小学推荐为寒暑假阅读书目,数次再版。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这是作者“街巷志”系列作品的第七部,共收入作品19篇,分为四个小辑。这一部作品沿袭了前几部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现场感强等特点,踏查并书写了凤凰古村、迳口村、南坑村、东门等老街以及深圳最长的宿舍楼、全国唯一一个什么都不种植的公园等。这一部书的特点是有一个小辑专门书写深圳的生态,有动物有植物,使得“街巷”内容更丰满。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王国华,河北阜城人,现为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城愁”散文的倡导者和书写者。曾获第五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散文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八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六届深圳十大佳著奖。已出版《街巷志:行走与书写》、《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街巷志:深圳体温》《街巷志:一朵云来》《街巷志:拥挤的影子》《掌上花园》等二十余部作品。
|
目錄:
|
目录
Ⅰ远近都是你的家
凤凰变 ...005
三进迳口 ...019
拉扯的村庄 ...033
倏忽老街 ...044
南坑美食点名录 ...065
Ⅱ 树会忧伤蝶会哭
别了,我的树 ...085
银叶树和它的邻居们 ...093
化蝶 ...106
情不情愿都要在一起 ...119
燕清溪 ...138
无极公园 ...141
Ⅲ 东门也收夜归人
城愁栖息地 ...159
东门的面孔 ...188
一个门前站着一个人 ...205
街角 ...215
树干上的头颅 ...221
往高处去 ...230
Ⅳ 回首只见一扁舟
深圳风物古今谈 ...239
|
內容試閱:
|
序
来吧,与我同在
不知不觉间,“街巷志”系列已经出到第七部,如果算上那本未标明“街巷志”三字,实至而名不归的《掌上花园》,已是第八部。
有必要跟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读者说一声,如果抱着系统了解一座城市行政建制的期待来读这个系列,一定会失望的。这不是一套知识性的书籍,这是一本又一本的散文集。“志”者,“记”也。街巷志,即记录街巷万象。
30 年前,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主办过一份在国内文化圈非常有影响的杂志,名为《街道》。而我这十来年一直专注于兹的“街巷志”系列,似乎暗合了当年的路径。不仅是我,身边很多深圳作家也都在默默地书写深圳的“街巷”。我不知道,除了深圳,还有哪个城市有这么多的写作者愿意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处境。这似乎是个奇怪的现象,在外人眼中深圳可能是最匆忙最刻板,最不具烟火气的一座城市,却有这样一条持之以恒的文化线索贯穿着,所为何来?
想来还是跟“街巷”二字的内涵与外延有关。此处之街巷,并非仅仅一条街巷,而是烟火,是体温,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大而阔之,甚至是价值观。这些被遮蔽的,正是作家们潜意识里极想向外传达的。我多次在文章中表白,我写的是自己行走街巷时见到的一切。在城中村的一座祠堂里面静坐,单纯地发呆。站在公告栏前阅读附近企业的招聘启事,计算工人的月薪到手后该如何分配。到社区的办公场所上洗手间,推门就进,工作人员从不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我,也不问我。凑近公园门口的一排七里香,用力地闻啊闻,香气从脑门输送到脚底。看到主干道上两排盛开的黄花风铃木,突然心花怒放,内心里无声地高歌一曲。我在河边的碧道上淋雨,在高高的山顶被烈日暴晒,在沙滩上乱写乱画,然后看着它们被海水冲走,怅然若失……我要描述这一切,尤其是这一切之上的“神气”,它们超然于世俗,干净,纯粹,风雨无伤。
这样的描述注定不可规划。我不知道明天会去什么地方踏查,会在哪个地方吃一份猪脚饭,会被什么地方的哪一棵树,哪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突然撞击一下。深圳太小,不到两千平方公里;深圳太大,每条街巷后面都有出其不意的风景。我去过的地方,再去时发现它还有完全没见到的另一面。我的这个“街巷志”,其实是有触动则写,无触动则略,有点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意思。每年凑成一本书,要说这些文章之间的关联,可能就是这一年中的情绪,它也有一个相对连续的逻辑链条。
文字当下已不是信息传递的最佳途径,这种写作越来越小众,越来越孤独,而我享受这种孤独,愿意将手中的文字之美端给还对其有兴趣的人。愿意守住这一点点属于深圳的微光。这些天,恰巧有几位读者和我微信联系,她们看到了其中的感伤,看到了所谓的“真心”。她们说“边读会边跟家人分享。生动的文笔会不自觉让我嘴角上扬,这是有温度有质感活生生的文字的美妙之处”。
好吧,我继续写,但愿这种记录,成为深圳生命力的一部分。
城愁栖息地
多年以后,成长起来的深圳人,若个人处境遭遇变化,城市变迁,他们怀念起今日的深圳,乡愁牵系于何处?
或曰,商场可也。
这也算?
这,也许真的算。
我在人群里感到放松
商场里的人真多。
这是 2024 年,各平台上的自媒体账号,常常出现踏查本地商场,店铺关闭,空无一人的凄惶场景。深圳岂能自外于世,注定要与众共沉浮。好在吾辈尚处在一个多极的世界,总有一极纳你悲欢。
在深圳,稍具规模的商场都有地铁直达。人潮顺着通道蜿蜒蛇行,穿过林立的摊位,绕过坐在路中间表演“非遗”的手艺人,无视两边墙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和不断闪耀的商品广告屏幕,进入商场的负一层或者负二层。各种小吃店和面包店扑面而来,但你闻不到哪怕一点点厨房味。人潮像一个海绵,吸收了所有气味。
等电梯需要足够的耐心,尤其二三楼,无论上下,均满员。一个瘦小的女孩儿不服气,非要挤一下试试,刚踏上一只脚,电梯就“嘀嘀”起来,只好尴尬地收回,抱起肩膀站在最前面等待下一趟,背包上的小熊玩偶不安地晃来晃去。
干脆乘扶梯。虽然慢点,但起码始终在运行。有的商场心机重,登楼的扶梯不在同一侧,需绕行半圈到对面去,这样就要从两边的店铺经过一下。经过一下,就可能被吸引住,买点东西。
深圳人已熏染了港台的扶梯规则,大家都站右侧,留出左侧供着急的人上上下下。据专业说法,此约定俗成的“文明行为”实则不妥。大家长期只站右侧,扶梯受力不均,容易损坏,置乘客于险境。再者,一个扶梯上下能有多长时间,多大的事需要争分夺秒到这个地步?深圳的官方媒体曾专门就此宣传纠正,效果不大。好在此法则在人多的时候基本失效。商场的扶梯颇类深圳北站地铁 5 号线上的扶梯,密密麻麻都是人,没人管什么左侧右侧了。“文明”如此脆弱。需补充一句,还是尽量要做文明人,那是人之为人的方向(与扶梯左右无关)。
商场一般都是中空的,站在高处向下看,可见各个楼层人来人往,此人站彼人头上,如在幻境。一楼地带多为临时集体活动或促销摊位,名目繁多,啤酒节、儿童阅读广场、婴儿爬行大赛之类。
凑近了看,有笑脸相迎的售货员(笑了一天,不累吗),拉着手的情侣(祝他们不再分开,即使分开也别互相伤害),飞快近似于跑的外卖员(能在这里边找到客户,必须相当熟悉内部环境),手持毛巾随时擦拭各处的清洁工(抽空找地方坐一下吧),在一楼带着孩子闲逛的老人(他们是蹭空调的。深圳常年酷暑,商场乃是凉爽之地,偶有免费小食可取,到此还能为商场增加人气,岂非双赢),在无数条大腿间钻来钻去的小孩(他们的眼里,世界也许就是腿林吧)。
饭馆门口等座位的人亦为一景。饭馆能带来最稳定和集中的客流,一般位于商场高层,居上则启下。餐时,各个饭馆竞相提供贴心的服务,或赠送茶水与小食,或免费美甲。坐在塑料凳上的年轻人们,各自低头刷手机。宽敞处,竟有左右两排。我从中间走过,略似检阅部队,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感觉只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心里才踏实。
若遇周末,以上人潮场景乘以二就可以了。
电商让个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人群还是有聚集的必要,社交的必要。彼此不认识,擦肩而过也是社交,跟一个人孤独地闷在一个屋子里,还是不一样。若无外界补充,身上的体温或会渐渐消散,他(她)会冷。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独特之处。
数不胜数的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看上去是一个个单体的人,来了就来了,散了也就散了。其实不然,他们在这里相互撞击,相互感染,恰如一个个细胞的组合,从个体的挪移到集体的交融,由物理变化生发出化学变化,终于涅槃出一个巨大的活动的思想体。一加一会大于一,一加一万,可能成为两万。此非简单叠加,而是鼓噪,消弭自我,酝酿升华成为远高于个体之上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绝非几个人就能酝酿出来,必须人多。人越多,越有力量,直至成为一种逻辑,再通过个体流布到大街小巷,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气质。
人即商场,即城市。我在商场里,宛如在一大城中。来来往往的人,让我心里踏实。
吃了吗
约饭在商场,我是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的。犹记第一次是在海岸城,第二次在卓悦 INTOWN。偶尔吃几次,以为权宜,后逐渐意识到此乃新常态,仍惑于到底何时起,商场成了饭店主战场。
个人浅见,商场里的饭馆,最初几年,小弊有三。一曰地点难寻。找车位停车五分钟,等电梯(或上扶梯)三分钟,整个楼层转一圈,连打听带导航又是五分钟。气喘吁吁坐下,颇有乘兴而来,至已兴尽之懊丧。二曰私密空间不足。尽管装修紧跟潮流,但要么没有包间,要么包间之间仅由一排竹帘隔开,邻座咳嗽几声,这边都会被传染感冒。开店只是为吃而吃,不似传统饭馆中两个人对坐,具有吃碗面都可以悠闲聊上半天的强大社交功能。三曰菜品存疑。据说商场里不能开明火,多预制菜。预制菜三个字,本为中性词,只要保证品质,开盘就吃,省时省力,有何不好?欧美日的超市中预制食物几成常态,消费者安之若素,在中国却被污名化、被拒绝,其实还是监管和商家的自律让人信心不足。
如今这些问题似都已解决。尽量不开车,乘地铁,便无停车之忧。多去几次,熟如掌纹,便无找店焦虑。店铺的包房渐多,向传统饭店看齐,食客多了选择。各种菜品多了锅气,不知怎么搞出来的。既来之则食之,别再多想。想多了都是心病。
在街面上,中午或夜晚,可见几个人勾肩搭背,晃晃悠悠从饭店里走出来,此景并不经常出现在商场中。商场
饭馆与食客的关系更工业化、流程化,至于吃饭之外的吆喝、迎来送往、熟客意识,固未全失,但已大幅削减。以后若有机会取代传统饭店成为主流,是把传统饭店的特点全部继承过来甚或光大之,还是强化了这种纯吃特征,令传统饭店的其他附加功能另寻寄主?
吾不知也。都好,我都接受。
商场里的饭馆,是连锁的天下。无需用力想,海底捞、九毛九、太二、陶陶居、外婆家、不二啫、面点王、真功夫、寿司郎……便呼啦一声闯进我的脑子。
个人偏爱两家。一个是金陵大牌档。2002 年初,获得金陵晚报举办的全国小小说大赛第一名,受邀赴南京领奖。抵宁当晚,责任编辑王海妮陪我们夫妇到金陵大牌档吃宵夜,点了拌干丝、狮子头、鸭血粉丝汤等,均为经典江南小吃,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见到各种真真假假的“大牌档”,只要有南京、金陵字样,就忍不住走进去。吾非美食家,要的就是那一点淡淡的江南味道,讲什么正宗不正宗,反正吃起来也没太大差别。
另一个是东北风味的喜家德。招牌菜是一整块的酱骨头,不腻不柴,配一盘饺子,一碟海带丝,一罐啤酒。逛商场累了,我就问妻子,这里应该有喜家德吧?
在吃上,说得好听点,我比较专一,其实就是懒,有惰性。
国贸旋转餐厅需单独拿出来讲,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去处,可自助,可在包房点餐,可在周末的上午与家人一起吃个早茶。早茶乃广东一带特色民间风俗,名为“茶”,实则早餐和午餐的结合体,以小吃和点心为主。旋转餐厅的金钱肚、鲜虾菠菜饺、蒜香蒸排骨、酱香蒸凤爪、泰国榴莲酥、紫苏酥皮包均为传统美食。
一定要携亲唤友,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边看窗外风景。密密麻麻的楼群,像是一座一座插上去的,刚才从下面走过时,仰望,感觉它们是从地面栽出来的。角度一换,判断跟着变。在深南大道上开车,远远看到两座金黄的大楼,那么庞大,那么突兀。坐在国贸大厦49 楼的旋转餐厅上看,它们在这些楼群中,又是那么和谐,左看看右瞧瞧,互相搭着肩,左右逢源。一团团绿色穿插于水泥建筑中间,深圳水库不过是一圈绿色中的一汪水,凸显出一点荒野气象。远处的莲花山郁郁葱葱,再远处的香港落马洲,像一只只卧着的绿色小兽。
进餐中间出去十来分钟,回来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你动我也动,动是绝对的,此时却又是相对的。这种情况下我会认准一个参照物。比如,如厕返回,就找原本睡在我脚下的那盆花。
可以感觉到脚下在微微转动,七八十分钟转一圈。这期间,下面和远处的事物纷纷扑进视野。平时看风景图片,感受到一种美,而自己亲眼所见是挖不出来的另一种美,种在脑子里,再顺着血液流淌到全身,成为你个人的履历和见识。是的,这些无法用文字、图片、音乐、舞蹈方式表达出来的东西,会逐渐表现在你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上。风景从来不白遇到。
最好的风景还是故事。多年前,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曾经在国贸旋转餐厅坐了四十分钟。这是他深圳之行停留时间最长、谈话最多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的一番讲话,改变了国运,让中国复入正轨。据在场的人回忆,“商场中间是四层高架层,地面是大厅和喷泉,门店都在各层四周。邓公光临国贸大厦的消息传开,上万人站在各个楼层的廊道里等候。邓公乘观景电梯下到地面正好是空旷的大厅,四周都能看到。人群顿时爆发出热烈掌声,高喊‘小平,您好’,邓公也频频招手,说‘大家好’。有个小伙子不断往前挤,说‘你们让我到前面看看邓爷爷,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他带来的’。场面非常热烈感人”。多年以后,有人站在国贸大厦展览厅里,面对着当时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泪流满面。
我在国贸旋转餐厅里就餐时,抬头看到的是一张张松弛的脸,一个个绽放的笑。我仿佛遇到了三十年前在我现在位置上坐过的一个人。那时他年轻,现在他老了,鬓发苍白。我用公筷夹了一只虾饺放在他的盘子里,他冲我点点头。可我只能把虾饺送进自己的嘴里。岁岁年年,一代人延续着另一代人,每一个高度都应该被超越,曾经的“高”会留在书写和记忆里,形成竹子的一个个节,人类应该顺着这一个一个竹节攀爬成长。我说的是“应该”。
商场是一个印章
在国贸大厦周边转转,依然感受到浓浓的人气,有烧烤、桌球、酒吧、便利店、隆江猪脚饭、椰子鸡等,举着伞走过的女孩们,让这座建筑增加了些许暖意。大厦裙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是深圳最繁华、最高档的商城。此后多年,这个城市由东向西逐渐扩展,标志之一自然是建筑的拓延。先是厂房、宿舍、小区、学校,能使它们站稳脚跟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商场。商场站在它们中间,仿佛一个印章,证明此事已然成立。
从最初的商城,到今日的商场,每一个都不孤立,它会衍生出上下游配套。人常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但生意宜扎堆,若无外部强力介入,谁也无法全吃全拿。围绕着一个商场,形成的是一个商圈。小商圈围着大商圈,大商圈连着另一个大商圈。我家附近三四公里内,至少有七八个商业综合体,计有宝立方、流塘阳光、彩虹城、中洲中央公园、勤诚达 22 世纪、万达、海雅缤纷城、创业天虹、西乡天虹,有大有小,最大的是壹方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