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学问·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从志怪、戏曲、报刊,进入活色生香的近代化世界。《恋恋红尘》姐妹篇!)

書城自編碼: 39775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李孝悌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67193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93.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九色鹿·酒里乾坤:宋代宴会与饮食文化
《 九色鹿·酒里乾坤:宋代宴会与饮食文化 》

售價:HK$ 106.0
叙事的危机
《 叙事的危机 》

售價:HK$ 56.6
称雄天下:早期明王朝与欧亚大陆盟友
《 称雄天下:早期明王朝与欧亚大陆盟友 》

售價:HK$ 81.4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
《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 》

售價:HK$ 257.2
权力的支柱(英国史前沿译丛)
《 权力的支柱(英国史前沿译丛) 》

售價:HK$ 129.8
婴儿含乳吸吮的理论与实务(第3版)
《 婴儿含乳吸吮的理论与实务(第3版) 》

售價:HK$ 259.6
古籍版本价值及鉴定
《 古籍版本价值及鉴定 》

售價:HK$ 116.8
南海及邻域构造地质
《 南海及邻域构造地质 》

售價:HK$ 4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2.5
《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
+

HK$ 147.5
《 大学问·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 》
+

HK$ 106.5
《 明清淮安河下园亭文化研究 》
+

HK$ 485.6
《 明清文化通史(全三册) 》
+

HK$ 185.6
《 海客瀛洲:传统中国沿海城市与近代东亚海上世界 》
+

HK$ 73.9
《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新版) 》
編輯推薦:
著名历史学者李孝悌的文化史代表作,从明清讲述至近代,横跨500多年,揭示城市、文化与思想的多个面向。从笔记、戏曲、报刊,进入活色生香的近代化世界,内容包罗万象。以解读“笔记双星”《白下琐言》和《客座赘语》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上至统治阶层,下至个别士大夫对崇祀制度、神怪传说、风土人情等的观念和思想。通过“志怪”这一明清文化的重要面向,揭示奇谈怪论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价值功能。通过剖析不同群体对神仙鬼怪、命理占卜等明清文化中的重要面向的记载,反映帝王、士人及下层群众的心理活动和价值追求,展现“志怪”在接续和传播思想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为了解明清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有趣的细节。无论是洞察明太祖将超自然力量纳入到统治以提升治理的合理性,还是描绘南京街头巷尾那些魑魅魍魉传说,或是讲述举人占卜问卦求取功名的奇妙经验,都生动有趣地揭示了那些潜藏在历史尘埃之中的生活真相。史料丰富,征引详实。除了《皇明典故纪闻》《国朝典汇》等正史官书,同时参考引用了《歧路灯》《大公报》等小说、文集和报纸资料,对明清城市文化作出极为严谨的考证与相当透彻的分析。装帧典雅。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李孝悌的文化史代表作,揭示明清以来文化、城市与思想的多个面向,展现隐藏在城市深处和历史尘埃里的生活真相。
全书内容横跨五百多年的历史,从明代洪武年开始延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涉及城市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等多个议题,为了解明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提供了有趣的细节。作者运用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立足于御制文集、经世文编、戏曲民歌等材料,通过“志怪笔记”“历史掌故”“城市风貌”等主题,呈现了帝王、士人、知识分子以及下层群众的众生相,构建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近代化世界。
關於作者:
李孝悌,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明清社会文化史、城市史及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 1901—1911》《恋恋红尘》《昨日到城市》《晚明泉州的士大夫》。
目錄
导论 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新视野 1
西方视野与中国观点 1
从乡村到城市 18
第一章 天道与治道:明太祖统治意理中的神怪色彩 31
一、问题与资料 31
二、意理篇 37
三、典章制度篇 42
四、垂训后世 53
五、洪武的神秘经验 59
结论 82
第二章 明清的统治阶层与宗教:正统与异端之辨 87
一、明清的宗教论述 87
二、罢释道 91
三、遵古礼 95
结论 111
第三章 顾起元的南京记忆 113
前言 113
历史传承 119
小结 137
第四章 《白下琐言》:19世纪的南京记事 138
一、历史视野下的《白下琐言》138
二、家世背景 142
三、甘熙叙事下的传奇与魑魅魍魉 152
四、《白下琐言》与方志 164
五、回顾《客座赘语》172
六、时代的变迁 174
第五章 清中叶以降开封演剧活动 177
一、明清开封 177
二、乾隆以降梆子戏的发展概要 183
三、演剧场合 188
四、俚俗的民众戏曲 204
结语 210
第六章 建立新事业:晚清的百科全书家 212
一、一个新的知识类型 212
二、百科全书家的身份 217
结论 266
第七章 胡适与白话文运动的再评估:从清末的白话文谈起 276
前言 276
一、清末白话文的发展 278
二、重新看胡适在中国近代白话运动史上的地位 301
內容試閱
学术潮流与范式转变:文化史的新视野
和原来的繁体字版相比,《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一书比较大的更动,是将全书的章节作了一番调整,让全书读起来更有层次感。首先,我们将理论相关的两篇文章,提到导论的部分,探讨社会史和文化史带来的诸多影响。其次,我们将四篇与城市文化有关的文章,从上到下,从国家、统治阶层到个人,依序论述,让我们对明清文化中的重要面相——志怪——从国家的统治意理、统治阶层的论辩和个别士大夫的地方视野,有了更复杂而细致的了解。合而观之,这三个层次的实践、论辩和记述,将明清城市文化编织成一份厚实的文本,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细细演绎、诠释。
经过第五章开封戏曲的缓冲,全书的后半部分探讨本书的另一个主要论题——晚清、民初的启蒙与白话运动。和第二章明清统治阶层对神怪课题的复杂态度相比,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完全站在它的对立面,毫不犹豫地对怪力乱神等宗教迷信严厉批判。在主流论述中,科学就此取代了宗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编辑将原来放在附录的两篇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文章,提到导论的部分。照我自己的推估,大概是大陆学术界对研究理论的相关课题,仍然有浓厚的兴趣。有人嘲笑美国的中国研究,就像法国时装界一样,每五年换一个潮流。这番言论虽带有极大的不满,甚至鄙视的成分,但也不是毫无道理。从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后殖民到今天席卷天下的全球史,变易频繁,让人目不暇给。前几年,我去美国担任一个基金会的审查委员,在历史项目中,四十几件申请案,几乎没有一件不和全球史扯上关系,看得我瞠目结舌,真正体认到什么是洪流滔滔而至,席卷天下。每一个新的研究典范和研究视野,固然都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但即使像全球史这么强势的潮流,也不能让过去的典范灰飞烟灭。
事实上,从我这几年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一些出色的研究,常常结合几个典范,编织成更厚实的文本。以本书中提到的《叫魂》而言,孔飞力( Philip Kuhn )教授运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相关档案,重建了一个乾隆眼中,以江南群众运动为主的政治运动,该运动目的在推翻清朝统治。 叫魂的基础——石匠割人发辫,将其置于兴建中的屋梁或桥头,就可以召唤这些人的灵魂,危害屋主或桥上的行人;甚至将纸人、纸马赋予生命,使其成为供人驱使的千军万马——这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几乎已是一项常识,也和侵入的陌生人一样,构成民众极大的恐惧。这种恐惧和下面提到的悲伤、哀痛等缥缈的情绪,和民间信仰一样,都是文化史的最佳题材。孔飞力结合了社会史、文化史、制度史,乃至思想史,写下了一本典范性的杰作。
孔飞力的学生卜正民( Timothy Brook )著述不断,但其文化史研究的基调和孔飞力的社会史取向,有很大的不同。从1998年出版的 The confusionsof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他已尝试将文化史和其他领域相结合。我们拿这本书的书名和孔飞力第一本成名作中的“社会结构”稍作比较,就可看出时代的转变。卜正民结合了晚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纷至沓来的海外贸易,重新评价了商人在地方社会中的角色。张仲礼在《中国绅士》这本经典著作中,用“士绅社会”的概念,改写了我们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理解。但士绅的功能,在卜正民的描述中,几乎大部分被商人的功能取代。作者在本书中处理的其他主题,如印刷业的发达和各式印刷品的普及,旅行、书信、时尚(包括服饰的时尚),以及商业与鉴赏力的关系,充分展现了他在文化史上的造诣。
卜正民在2008年出版的Vermeer’s Hat: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书名已经明白地告诉了读者, 这是一本完全符合时代潮流的全球史论著。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是以荷兰台夫特画家维梅尔的几幅知名画作揭开这个全球贸易序幕。卜正民选择的七幅画作,除了作品中呈现了中国物品,更重要的是,隐藏了一些遥指更雄浑的历史力量的线索,“检视这些画中的每样东西,从中将看到十七世纪台夫特的复杂过去。而如果有一个主题曲折贯穿那复杂的过去,那就是台夫特并不孤立。它存在于一个触角往外延伸到全球各地的世界中”。
这个与世界各地的联系,简单来说,就是和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根据估计,在1595 到 1795 这两百年间,有将近百万人从荷兰走海路前往亚洲,其中大部分是宁可在东印度公司觅得工作,即使死在旅途中也在所不惜,也不愿待在拥挤的家乡,靠有限的祖产过活的年轻男子。他们希望到外地打拼,改善生活,而亚洲就代表他们的希望。
荷兰人启动的十七世纪全球贸易,不经意地将烟草带到中国 ( 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北京,香烟很快成为全国上下的新嗜好)。更重要的影响则是卜正民的研究所提示我们的:从维梅尔的画作《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中,我们看到怀有身孕的卡塔莉娜( 维梅尔的妻子) ,正拿着一个秤,专注地称着银币。由此,卜正民引发出推动晚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媒介——白银。
日本固然是十七世纪白银生产的大国,但全球最大的银矿生产地,是在西班牙掌控下的秘鲁境内的玻利维亚。更具体地说,是产量高居世界之冠的矿城波托西。白银的大量输入,对亟需货币供给的中国,不啻天降的礼物。为了购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货物,欧洲不断地输入白银,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十七世纪的全球经济,都厥功至伟。
除了各个次领域或不同研究取径的结合,也有像梅尔清( Tobie Meyer-Fong) 教授那样,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对明清史作出别有创见的研究的。 梅尔清从 2007 到 2018 年担任美国最重要的明清史研究期刊《清史问题》( Late Imperial China )的主编,清楚地掌握新出版的著作和研究潮流,她自己则一贯采用文化史的视角,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和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与众不同的描述和解析。在她的第一本专著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中,她透过红桥的修建和清初国子监祭酒王士禛 1662 及 1664 年的红桥修禊活动,来说明清初扬州的重建和对晚明江南文化的联系与认同。
在其他章节中,她同样利用文选楼和平山堂的重建及相关的文学活动,来强化文化延续和文化认同的主题。换言之,透过旅游景点的建构和文人的相关活动,清初的精英阶层得以克服明清易代所造成的文化断裂。这种断裂因为“ 扬州十日” 所造成的扬州几十年历史叙事的消失而显得特别严重。精英阶层的文化认同以及对晚明江南文化的再现,也就像冒襄在如皋水绘园中延续明末江南文化一样,显得特别重要。文化在此超越了政治,弥补了历史的重大罅隙。
在 2013年出版的What Remains: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中,梅尔清基本上还是采用了文化史的视野,对太平天国这场运动,作了和前此汗牛充栋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迥然有别的描述在这场动乱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个人的死亡和痛苦几乎没有被好好处理过。梅尔清对暴力、身体、恐惧、个人丧亲的剧痛等文化史的课题,作了全面的描述。作者特别提到她在大致写完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漏掉了1874 年版的《扬州府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读完了这套方志后,她不但改写了前书的结尾,并且经由一连串全新的问题意识,开启了这本太平天国的研究。“这本方志描绘了因为回嘴而遭剐、刺、劈、烧,或砍的死节者,以及自沉、上吊、自焚、绝食或服毒的死节者。 每个故事皆以死亡发生的那一刻为中心,捕捉与太平军对抗的关键举动。”全书可以说环绕着这个基本的陈述而展开。
除了前述对西方社会史,特别是文化史研究趋向的补充,在这个版本中,我也对《白下琐言》一文中那些有关魑魅魍魉的神怪部分作了补充,让全文的脉络更为清晰。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安心地经由志怪、戏曲、报刊,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近代化世界。
李孝悌
2024年1月26日
——选自李孝悌《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本文深入探讨了《客座赘语》一书中所体现的丰富主题,包括社会组织与制度、生活与逸乐、鬼怪与传奇、宗教以及外来事物等。文章首先对书中所展现的历史感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指出作者顾起元通过典章文物、制度的演变以及历史传承与延续的探讨,展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随后进一步分析了顾起元如何通过古礼今俗、地方视野中的中央权势、文物、细琐之物、生活/逸乐等角度,探讨文化图式与地方实践、历史传承与地方性叙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文章也指出顾起元的生平经历和《客座赘语》的知识来源与其著作内容的密切关系。
——编者按


历史与地方的交织:《客座赘语》中的文化图式与社会实践

在讨论《客座赘语》几个明显的主题——社会组织与制度,生活、逸乐与社会批判,鬼怪、物怪与传奇,宗教,外来事物——之前,我将先针对《客座赘语》一书中所呈现的历史感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历史感当然包括了典章、文物、制度在时间中的演变,但在这些演变之外,顾起元的论述其实还充满了历史传承与延续的意味。这些具有历史意识的文字,可以用主题与变奏或威廉·休厄尔(William Sewell)在Logics of History: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所说的结构或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s)等概念来涵摄。顾起元用以建构其强烈历史延续感的素材,繁复而多端,我试图从古礼今俗、地方视野中的中央权势、文物、细琐之物、生活/逸乐等角度来探讨这一系列文化图式与地方实践,历史传承与地方知识或是全国性的文化资源与地方记忆之间的辩证等类似的问题。而这种种关于中央与地方、历史传承与地方性叙事的辩证关系,又与顾起元的生平经历和《客座赘语》一书的知识来源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先从此谈起。
《客座赘语》各种记载的一项主要来源,正如费丝言所说,是顾起元与友人、访客的交谈。关于这点,顾起元在序言中交代得很清楚:“余晚年多愁多病,客之常在座者,熟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间出一二惊奇诞怪者以助欢笑,至可裨益地方与夫考订载籍者,亦往往有之。余整置于耳,不忍遽忘于心,时命侍者笔诸赫蹄,然十不能一二也。”顾起元听了访客的奇闻轶事,即令仆人记载在小纸片上,成为日后集帙成书的主要依据。“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原本就是传统“小说家流”这种体裁最主要的特色,顾起元依此成书,其实也不过是在实践一种行之久远的传统。口耳之言外,顾起元长期在南京国子监任职时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则是《客座赘语》另一项重要来源。谢国祯就认为书中所载的各种社会、制度问题,如清军勾补、漕运销耗、内官勒索、编坊厢为里甲,以及频繁的支应和苛重的力役所引发的罢市,都是顾起元的亲身见闻:“凡此种种,皆是由著者官南京国子监祭酒时目睹,说起来是有其根据的。”
但在这种赋予《客座赘语》较强的此时、此刻或当下、在地感的亲身见闻和口耳之谈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搜集、考订文献和田野考察在《客座赘语》成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换句话说,除了一个 多愁多病,赋闲在乡,靠着传播、记录奇闻轶事来打发时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文人士大夫,这些烦琐的记事后,其实还站着一个作为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顾起元。
前序中,顾起元所谓“(熟) 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至可裨益地方与夫考订载籍者,亦往往有之”其实已经明指出田野考察和考订文献这两个面向。 而且很显然,这些客座奇谈和亲身访求、考订载籍之间,是有着互相参照的功能的。《江宁县志》的传略中所说“公学问渊博,如古今成败,人物臧否,以至诸司掌故,指画历然可据。凡考订成宪者,皆折中于公焉”,更明确地凸显出学问渊博、熟悉掌故和考订成宪在顾的生平、著述中所占的位置。
顾起元对有关南京的古代文献和方志,作了详细的目录整理工作,“金陵古志”“先贤著述”“金陵人金陵诸志”“南京诸志”等条,几乎是到了罗掘俱穷的程度,既反映了顾起元“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三名”的不凡出身,也印证了《江宁县志》中“公学问渊博”的盖棺论定。 阅读这些古代文献,摘记其中的重点,成为顾起元建构其宏大的记忆宫殿时一个主要的梁柱:“金陵前辈多有著述,今类堙灭,不恒遘见矣。暇常摘其尤著者记之。”《四库提要》的批评“至前闻纪异一百条,全录旧文取充卷帙,尤为无取矣”,其实是没有抓住全书脉络的浮泛之论。
详细胪列相关的文献外,顾起元“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功夫,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下面摘录“古志搜访”一条的全文,以便对顾起元作为学者的一面,有较明确的体认:
尝谓地方文献,士大夫宜留意搜访,至前代图籍,尤当甄录,即断编缺简,亦当以残珪碎璧视之。 金陵古称都辇,乃自 国朝以上,纪载何寥寥也,仅有《金陵新志》一书,南雍旧板尚在,然讹阙过半,亦复无他本可备校补者。《景定建康志》,闻礼部旧有藏本,近亦不知存亡。余念此,但见往记有关金陵者,辄纪载其名,为搜访之地,二卷中曾纪古志,近又考得数种,具疏如左:《周处风土记》三卷,梁元帝《丹阳尹传》十卷,应詹《江南故事》三卷,徐铉等《吴录》二十卷,不知名《南唐书》十五卷,不知名《江南志》二十卷,十五卷者,疑是陆务观书。王显《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徐铉、汤悦《江南录》十卷,陈彭年《江南别录》四卷,龙衮《江南野史》二十卷,不知名《江南余载》二卷,钱惟演《金陵遗事》 三卷,不知名《金陵叛盟记》十卷,王豹《金陵枢要》一卷,曾洵《句曲山记》七卷,张情《茅山记》一卷,不知名《茅山新记》一卷,张隐龙《三茅山记》一卷,恐即张情。朱存《金陵览古诗》二卷,袁陟《金陵访古诗》一卷,吴操《蒋子文传》一卷,不知名《南朝宫苑记》一卷。 其郑文宝《南唐近事》《江表志》,近已有板行者,二书所载,大概多同。
就像口耳之谈与考订载籍之间的互相参照一样,具有在地人优势的顾起元也往往以他所摘录的古籍记载,作为进一步搜访资料的凭据,“但见往记有金陵者,辄记载其名,为搜访之地”,从而一步一步地扩充他的文献知识。而这样的文献基础,又可以和实地的田野考察产生互动,让看似琐细的文本,经纬交织,成为更丰厚的深描。“金陵古城”条目中的记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曩侍吾师蛟门先生,问余五城云何? 仓促对以东晋所筑,今有五城渡是。后读前志,知唐韩滉又筑石头五城,自京口至土山,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是有二五城矣。因悉考金陵前代城郭,一古越城,一名范蠡城,蠡所筑,在长干里,俗呼为越台。一楚金陵邑城,楚威王置,在石头清凉寺,西南开二开,东一门,……吴石头城,大帝因旧城修理。……吴至六朝古都城,吴大帝所筑,周回二十里一十九步,在淮水北五里,晋过江不改其旧,宋、齐、梁、陈因之。
接下来,顾起元一一追溯了从晋台城、冶城、秣陵城到隋金陵府城的沿革和所在。这整段叙述,都是从“读前志”开始。 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南京的背景,则让志书中地点的记载,有了具体的着落,而不是一个个模糊、不相干的历史地理名词。“吴石头城,……在长乐桥东一里,今桐树湾处。” “台城,……在青溪西东府城”“冶城即在今之朝天宫也”“秣陵城在小长干巷内”之类的表述,让模糊、平坦或一望无际的文献记载,突然有了一个个精准的切口,进入南京的巷陌。具体而细微的地方观或当下此刻的地方知识,和历史的传承及上层、正式的记叙,因此有了联结。这种地方视野和大的历史论述间的联结乃至辩证关系,可以说是《客座赘语》一书最基本的特质。
——选自李孝悌《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