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逃避自由

書城自編碼: 38451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经典著作
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769186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8.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京华万象 : 一百年前的北京 附赠超大尺寸《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全图
《 京华万象 : 一百年前的北京 附赠超大尺寸《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全图 》

售價:HK$ 158.7
傲慢与偏见:希腊化-罗马时期地中海世界的犹太观念
《 傲慢与偏见:希腊化-罗马时期地中海世界的犹太观念 》

售價:HK$ 112.7
像欧奈尔信徒一样交易:我们如何在股市赚得18000%的利润
《 像欧奈尔信徒一样交易:我们如何在股市赚得18000%的利润 》

售價:HK$ 101.2
战败者:1917—1923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方尖碑)
《 战败者:1917—1923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方尖碑) 》

售價:HK$ 112.7
成唯识论直解(修订本)(全二册)
《 成唯识论直解(修订本)(全二册) 》

售價:HK$ 193.2
我国政府对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分类管理研究
《 我国政府对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分类管理研究 》

售價:HK$ 112.7
奔月
《 奔月 》

售價:HK$ 91.8
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密码协议
《 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密码协议 》

售價:HK$ 92.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1
《 占有还是存在 》
+

HK$ 58.6
《 人心 》
+

HK$ 44.8
《 论不服从(弗洛姆作品系列) 》
+

HK$ 132.3
《 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 (无删减完整译本)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 》
+

HK$ 36.9
《 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 》
+

HK$ 36.3
《 自卑与超越(白岩松推荐,完整全译本未删节) 》
編輯推薦:
享受自由是有条件的吗?人们会在艰苦奋斗以得到自由的时候抛弃它吗?纳粹德国的政权何以得到众多德国民众的支持而上台?  艾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弗洛姆提出,自由能成为强大的力量,只有在他答复了某一既定的社会性格中*突出的某些特殊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內容簡介: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与责任,它就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他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逃避自由》既是弗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评。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接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關於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纳粹上台后于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1980年于瑞士洛迦诺逝世。
內容試閱
章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近现代欧美历史的中心便是人谋求自由,摆脱政治、经济、精神的羁绊。发起争取自由斗争的是那些渴望自由的被压迫者,反对的是那些维护特权的人。欲摆脱统治、谋求自身解放的阶级在斗争时坚信它在为人类的自由而战,因而可以以某种理想,吸引所有受压迫者,唤醒其内心深处隐藏的对自由的渴望。然而,在连绵不断的争取自由的漫长斗争中,曾经反对压迫的阶级在赢得胜利、需要维护新特权时,又成为自由的敌人。
尽管历尽曲折反复,自由还是胜利了。许多在战斗中捐躯的人坚信为反对压迫而死要胜于无自由的生存。此牺牲完全是他们个性的宣言。历史似乎证明人能自治、自决,以自己认可的方式思维、感受。社会发展急速靠近的目标似乎便是完全展示人的潜能。经济自由主义、政治民主、宗教自由及私生活中的个人主义等原则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人渴望自由,同时似乎使人离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羁绊逐个被解除。人类推翻了自然的统治并主宰了她;推翻了教会及专制国家的统治。废除外在的统治似乎不但是实现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 许多人认为次世界大战是后的斗争,其结束意味着自由完全胜利。现存的民主似乎得到了强化,新民主取代了旧的君主统治。但是,没过几年,新的制度便登台亮相了,它否定了人类确信无疑的在几个世纪的斗争中赢得的一切。因为这些新制度的本质便是除一小撮人外,所有的人都必须臣服于一个他们无法约束的权威。它有效地控制了人的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 起初,许多人天真地以为权威制度的横行不过是一小撮个人的疯狂行为,其疯狂会使它应时而败落。其他人自鸣得意地认为意大利人,或者德国人缺乏足够时间的有效民主训练,因此人们只需静待他们达到西方民主政治的成熟状态。另外一个也许是危险的错觉是,希特勒之流靠欺诈控制了国家机器,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纯粹靠武力统治;全部人民不过是叛徒和恐怖的随意拿捏的目标。 这些看法的错误随岁月的流逝暴露无遗。我们被迫认识到数百万德国人那么如饥似渴地献出他们的自由,其热情不亚于当年为自由而斗争的他们的先辈们;他们非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方设法竭力逃避它;另有数百万人则漠然置之,他们认为不值得为捍卫自由而牺牲。我们还认识到民主危机不仅仅是意大利或德国的特例,而是困扰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普遍问题。 人类自由的敌人打什么旗号并没多大关系:反法西斯或直言不讳的法西斯旗号同样会威胁自由。 除引发法西斯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问题外,还有一个人的问题急需了解。本书的目的即在于分析现代人性格结构中的那些动态因素,它使得现代人在法西斯国家里想放弃自由,并在数百万我们自己的人民中广为流传。 在讨论自由问题的人的因素,即渴望臣服以及贪求权力时,引人注目的问题便是:作为人类经验的自由是什么?渴望自由是人性中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吗?它是一种无文化差别的共同经验,还是因个人主义在某一特殊社会实现的程度不同而相异?自由仅仅指没有外在压力,还是存在着某种东西——如果是,是什么?社会中促使人为自由奋斗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负担,使人无法承受,进而竭力逃避它?为什么自由是许多人的夙愿,又是其他人的威胁? 在天生的渴望自由之外,是否也可能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否则,我们又如何解释时下那么多人臣服于一个领袖,对他趋之若鹜呢?臣服是否总指对公然的权威,是否也有对内在权威,诸如责任和良心,对内在的强制,对烦人的舆论之类权威的臣服呢?臣服中是否隐含着满足?其本质又如何? 使人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们旺盛的精力,还是人性的根本弱点及无能,使之无法自觉热切地体验生活?促成这些原动力的心理条件有哪些?这些心理条件又建立在何种社会条件之上呢? (中略) 法西斯上台时,多数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始料未及。他们无法相信人怎么会如此嗜好邪恶,会如此贪求权力,如此置弱者的权利于不顾,如此渴望臣服。只有少数人意识到这是火山爆发的前兆。尼采打乱了19世纪乐观主义的自鸣得意;马克思则殊途同归。稍后,弗洛伊德又发出了另外一个警告。可以肯定,他和他的绝大多数门徒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认识非常天真,他用心理学解释社会问题,多是误导性的;不过,凭借他对个人情绪及心理障碍现象的浓厚兴趣和刻苦研究,我们得以到达火山顶部,俯瞰沸腾的火山口。 弗洛伊德引导人们注意观察分析决定人的某些行为的非理性和潜意识因素,这是他的任何一位前辈都无法企及的。在现代心理学上,他和他的门徒,不仅揭示了现代理性主义所忽略的人性中非理性及潜意识的部分,而且表明这些非理性现象有一定规律,因此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他教会我们理解梦呓、身体症状及人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他发现这些非理性因素及个人的整个性格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做出的反应,尤其是早期童年时代发生的那些事。 但是,弗洛伊德受他的文化精神影响太深,以至于他无法超出它所设置的某些局限。恰恰是这些局限成了了解病人的障碍;它们妨碍了他理解常态个人及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非理性现象。 由于本书重在分析整个社会进程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又由于这些分析基于弗洛伊德的某些基础性发现——尤其是有关人性格中的潜意识力量的活动及其对外在影响的依赖性,我认为读者从一开始便了解我们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以及这种方法与经典弗洛伊德概念间的区别,是大有裨益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