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文学史略稿(上下册)

書城自編碼: 310999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李长之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40896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2-01
版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2.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 》

售價:HK$ 66.6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

售價:HK$ 58.1
交易者
《 交易者 》

售價:HK$ 94.4
国际秩序:法律、武力与帝国崛起(1898—1922)
《 国际秩序:法律、武力与帝国崛起(1898—1922) 》

售價:HK$ 95.6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

售價:HK$ 263.8
这才是金朝史
《 这才是金朝史 》

售價:HK$ 70.2
梦中银币
《 梦中银币 》

售價:HK$ 58.1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售價:HK$ 99.2

 

內容簡介:
《中国文学史略稿》是李长之先生出版并畅销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高校教材,其立足宏阔的世界文学视域,避免了一些文学史著作只知中国文学,不知世界文学的弊端,突出文学演进的脉络和线索,并依此标准权衡详略及轻重显晦,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学术品格、较高的学术价值的文学史经典。
關於作者:
李长之(19101978),原名李长治、李长植,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重要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史略稿》《西洋哲学史》《北欧文学》,等等。
目錄
目录
(上册)
序言
自序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
第二节正确对待祖国文学遗产和向祖国文学遗产学习的目的
第二章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
第二节几个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
第三节关于神话的一般说明
第四节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
第二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时代
第三节《诗经》的丰富内容及其现实主义精神
(一)劳动生活的歌唱和周初部落的史诗
(二)西周末年的政治讽刺诗和春秋时代反抗压迫剥削的
诗歌
(三)抒情诗
恋歌及其他
(四)礼俗诗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性
(一)现实主义手法
(二)《诗经》之民间文学的特征
第五节关于《诗经》的编订和研究
第六节简短的结论
第四章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
第二节先秦重要思想家及其散文
(一)孔子和《论语》
(二)墨子
(三)孟子
(四)庄子和老子
(五)荀子
(六)韩非子
(七)《吕氏春秋》
第三节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
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
第二节诗人屈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
(一)幸运的青年时代
《橘颂》
(二)极大的政治苦闷和极丰富的文艺创作时期
《惜诵》《离骚》《远游》《悲回风》
《天问》《抽思》《思美人》《招魂》
(三)晚年的斥逐和殉国
《九歌》《涉江》《哀郢》《怀沙》
《惜往日》
第三节屈原的思想、性格和艺术
第四节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
第二节伟大的历史学家并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二)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三)作为思想家的司马迁
(四)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三节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及其文学主张
第四节关于汉赋
第五节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
第二节辉煌的民歌
第三节从蔡琰到嵇康
(一)民歌的影响
蔡琰、徐幹和应璩的作品
(二)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
王粲和曹植
(三)正始诗人
杰出的诗人嵇康
第四节大诗人陶渊明的前后
(一)西晋时的诗人
潘岳和左思
(二)东晋初年的诗人
刘琨和郭璞
(三)陶渊明
(四)宋齐梁陈的诗人和宫体诗的出现
第五节文学批评的发展
从曹丕到刘勰和钟嵘
第六节简短的结论
第八章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
第二节初唐的诗歌
从宫体诗的承袭和破坏到创造新诗歌的准备
第三节盛唐诗人(上)
王维及其派系
第四节盛唐诗人(中)
李白
(一)李白所经历的时代之历史特点及其一生
(二)李白在生活上几个突出的地方
(三)李白的思想
(四)李白的艺术成就
(五)小结
第五节盛唐诗人(下)
杜甫
(一)李白和杜甫
(二)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
(三)杜甫的思想
(四)杜甫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作为从杜甫到白居易的桥梁的诗人元结
(五)小结
第六节中晚唐的社会情况和白居易、皮日休等的诗歌
(一)天宝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二)白居易和现实主义的新乐府运动
(三)从韩愈到李商隐
(四)黄巢起义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继续发展
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第七节简短的结论
第九章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节传奇文学产生原因的再探讨
兼论传奇文学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初期的传奇文学
第四节传奇文学鼎盛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一)陈玄祐的《离魂记》
(二)沈既济的《枕中记》和《任氏传》
(三)李朝威的《柳毅传》
(四)李景亮的《李章武传》
(五)许尧佐的《柳氏传》
(六)白行简的《李娃传》
(七)专业的传奇作家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及其他
(八)元稹的《莺莺传》
(九)陈鸿的《长恨歌传》
(十)蒋防的《霍小玉传》
(十一)沈亚之的传奇作品
(十二)韩愈的《石鼎联句诗序》《毛颖传》,牛僧孺的《元
无有》和王洙的《东阳夜怪录》
第五节传奇文学的尾声
第六节关于传奇文学的整理和研究
第七节简短的结论
(下册)
第十章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词在初期的面貌
第二节词在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的发展
(一)作为词的成熟期奠基人的温庭筠
(二)《花间集》和韦庄
(三)五代时伟大的词人李煜
(四)五代词在北宋初年的影响
第三节北宋时代的杰出词人
(一)柳永
(二)苏轼
(三)周邦彦
第四节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及其前后
(一)辛弃疾出现时的词坛
(二)辛弃疾的一生及其创作
(三)辛弃疾的影响和辛弃疾后以姜夔为中心的南宋词
第五节简短的结论
第十一章元代文学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
第二节宋元话本
(一)话本的时代和家数
(二)宋元小说话本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三)宋元讲史话本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第三节元代杂剧
(一)关于元代杂剧的一般说明
(二)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
(三)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四)马致远
(五)其他作家与作品
第四节元代散曲及其他
第五节结论
第十二章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
第二节从宋元南戏到明初著名传奇
(一)关于明清戏曲发展的一般说明
(二)现存的最完整的最早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明初流行的四大传奇
(四)高则诚的杰出戏曲《琵琶记》
第三节杂剧的继续和短剧的创造
第四节明代传奇伟大作家汤显祖及其前后
(一)汤显祖的先驱和周围
(二)汤显祖的生平、著作和思想
(三)汤显祖的初期作品《紫箫记》和《紫钗记》
(四)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五)汤显祖的晚期作品《邯郸记》和《南柯记》
(六)汤显祖以后明清之际的戏曲家
內容試閱
一部具有学术品格而未尽其才的中国文学史教材谈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于天池 李书一文学史是一门研究文学演进现象和律则的科学。什么样的学者可以编撰出好的中国文学史?他必须对于中国的文学家、作品、文学现象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因为一部好的文学史一定是建立在巩固点点滴滴的批评工作上的;如果编撰的是通史,就更需要从三皇五帝到当代的文学现象都有所了解和研究才行。有比较才能进行鉴别。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汉民族文学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不断融合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不断沟通借鉴的历史。因此,编撰中国文学史,必须相当程度地了解少数民族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文学作品、文学家、创作思潮、流派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既然文学史是研究中国文学的演进现象和律则,就需要编撰者有哲学思辨的头脑,统摄驾驭的气魄,在思想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基础和训练。当然,能够写出一部好的文学史对于学者的要求还远不只这些,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条件,比如广博的学识、优雅的文笔修养,等等。李长之先生就正是这样一位学者。在编撰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的时候,长之先生已经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有了相当的研究,笔锋所及,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他的《孔子的故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陶渊明传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韩愈》《鲁迅批判》等专著脍炙人口,即使就单篇的论文而言,如《孔子与屈原》《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吗》《西晋诗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创作》《李义山论纲》《李清照论》《〈琵琶记〉的悲剧性和语言艺术》《〈水浒传〉与〈红楼梦〉》《洪昇及其〈长生殿〉》《〈镜花缘〉试论》《文学史家的鲁迅》《谈胡适之》《送老舍和曹禺》等,在学术界也都掷地有声,影响甚为广远。尽管他曾谦逊地说:这方面的工作虽然部分的做了些,却也草率的可笑。他视野开阔,研究的对象也远及域外,对希腊古典时期的文学、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乃至俄罗斯文学、印度文学、英美现当代文学,都有涉猎和研究。他的《德国的古典精神》《歌德童话》《北欧文学》等专著和论文至今都还是国人在相关领域研究的稀见著作。长之先生同时有着相当丰富的讲授中国文学史的经历和经验。如果从1937 年他赴云南大学讲授中国文学算起,历经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他讲授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的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他对于自己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实践也相当地谦虚,他在《中国文学史略稿》的自序上说:我治中国文学史的实践是很短的,1946年以前,在大学里教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1946年起才在大学里教中国文学史。 由于他对于中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深厚素养,20世纪 50年代他应邀参与了教育部所属院校的《中国文学教学大纲》的编纂。长之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受业于冯友兰、邓以蛰先生,不仅在哲学和艺术方面出版了《西洋哲学史》《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等专著,而且还翻译了玛尔霍兹的论著《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他对于西方的文艺史和文学史学的编纂同样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现当代鲁迅、胡适、郑振铎、林庚、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等学者的文学史著作,他也都爬梳研究过。文学史的写作,既有理论的问题,也有实践的问题;既有世界性的问题,也有中国文学特有之现象,在这些方面的探讨,长之先生均下过很大的功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之先生不像当今一些编写文学史的人,启动的原动力是从申报课题、拉凑班子开始,往往源于外在的因素,而是出自于学术上的自觉和兴趣,是源于内在力量的驱动。他很早就蕴蓄着写作中国文学史的愿望。1941 年7月24日,他在《中国文学理论不发达之故》一文中说:从前我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那时老舍先生警告我,说我恐怕写完了才觉得伤心呢。1945年1月10日长之先生在《我的写作生活》一文再次重申这一愿望:过去的是过去了,半生的希望是:假若再给我三四十年的时间和健康,我将写一部像样的中国文学史。这部文学史不希望长,却希望精;不希望广博,却希望深入。在这部文学史之前,须许我对过去的巨人和巨著,有自己的消化和评价,对过去的时代之文化史上的意义,有自己的发掘。依据一些资料,长之先生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准备时间大概可以追溯到 20世纪30年代,远远早于1946年。所谓1946年起才在大学里教中国文学史,指的是具体的中国文学史教学,而我治中国文学史的实践是很短的里面的实践,则是狭义的概念,既是指具体的教学活动,更是指专项的写作实践。长之先生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动议和准备的时间远远早于《自序》的说法。源于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内在的动力,而不是什么课题项目云云的驱使;有着丰厚的研究积累,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都有着研究,而不是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对于某个朝代某种文体有所了解,这是长之先生和当今某些学者治学、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根本区别。前人讲治史学,需具备才、学、识,其后章学诚又加上了史德一项,即所谓的态度。治史如此,治文学史当然也是如此。依据这个标准,长之先生在当日是少数符合这个标准的学者之一,施之今日,大概只能念天地之悠悠了。当然,有才、学、识、德四项,也未必就能成就成功的史学;写出好的文学史,因为才、学、识、德讲的只是主观条件,功德圆满还必须要有客观的其他条件凑泊才行。1954年和1955年,长之先生次第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略稿》的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书一出版,立即受到高校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师生和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的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一卷初版印数是5000册,第二卷也是 5000册,第三卷的初版印数则一下子飙升到 16000册。放在20世纪50年代的古典文学出版领域,这是惊人的数字。《中国文学史略稿》出版后,一时读者争相传阅,洛阳纸贵;长之先生的不少老学生至今回忆起当日去王府井新华书店买此书时那种人头攒动的情景仍激动不已。二《中国文学史略稿》具有鲜明的学术品格。长之先生认为:一部文学史的作用就像一个分配角色的导演工作。角色的大小轻重应该恰如其分。又像一个好照相师,景物的远近比例,应该恰如其真实。文学史无所谓长短,只要大小远近不失就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学史略稿》高屋建瓴,大处着眼,从世界文学的界域,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大势上体察叙述文学现象。长之先生说: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觉得现在的分期还多少为朝代所拘。而事实上,两汉前后、中唐前后在中国文学发展上都是分水岭。因而,我心目中的分法是:第一期上古到西汉(古代);第二期东汉到盛唐(中世纪);第三期中唐到鸦片战争(近古);第四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近代)。这样的分法,大体上符合一般历史的发展。古代是奴隶制社会,相当于希腊、罗马。先秦诸子难道不像希腊哲学么?西汉帝国也很像罗马。中世纪主要是较纯粹的封建社会。看看六朝志怪,郭璞、嵇康一般人的行径,看看李白等的求仙学道,这是中世纪味道啊。杜甫承前启后,但他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创作经验,从前人说他集大成,一点也不错。近古是指封建社会中有了新的因素的时期,渐渐露出了近代的曙光。古文运动、传奇、词、话本,都兴起于中唐,难道是偶然的么?近代很清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锻炼出了一个伟大的鲁迅。鲁迅又是像杜甫那样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是革命民主主义的重要思想家,一方面又是共产主义者的作家群的开路人。文学发展不完全和社会发展相符合,但大致相符合;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完全和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相一致,但大体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的。长之先生把这个大视野贯彻于全书的各个重要节点。比如,讲到屈原,他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伟大诗人。他不但是古代的一个伟大诗人,而且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站第一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是只有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才可以比拟的。原因是他像这些伟大的诗人一样,忠实地并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时代。他也不但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他并应该和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比肩。理由是他也像这些伟大的作家一样表现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并优异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真正优长。屈原在这里所表现的就是中国人民不妥协的坚强斗争精神,对一种美好的理想不放松地追求的乐观积极精神,以及时时刻刻都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要求提高的精神等。自然,他的年代比世界上这些伟大的名字还早一千五百年到两千年!叙述唐代传奇,他说,就西洋相当于中国传奇的短篇小说(英文 novel,法文 nouvell,德文的 novelle,俄文новелпа,都源于拉丁文 novus 也是新奇的意思)论,产生的背景也正是都市生活的发达。讲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他认为从其创作成分分析,显然一部分是为成语蚁聚(李延寿《北史》中就有河南蚁聚之徒,应时勘定的话)所引起,加上《庄子》那样蛮触之争的古老的寓言,铺张而成。同时,那槐安国的情状,也可以说是阴冥传说的变相,况且故事中明说淳于棼在那里遇见已故的友人周弃、田子华,而他之当了驸马,实在相当于一种冥婚的母题。其中又说到听契玄法师讲《观音经》,大概有些印度传说的成分在内,更是不成问题了。再则,这样的一个故事间架,也很像歌德所写的童话《新的梅露心故事》(Die neue Melusine),那是说一个旅行家到了小人国里和公主结了婚,又归到人间的。所以,这里可能有很远的民间传说的来源。他高度评价唐代传奇的产生,说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同章,第六节),其实这几句话还应该扩大到这是中国近古社会和中古社会的分水岭,也是中国近古文学和中古文学的分水岭。这意义在诗歌上表现得还不够显著,而在我们所谓传奇文学中却非常鲜明了。在叙说中国文学史时,长之先生随手拈世界文学加以比照,水乳交融,毫不牵强。这既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全面而透彻的把握,也源于《中国文学史略稿》成自于长之先生一人之手,全书贯穿,一气呵成。绝非时下只知中国文学,不知世界文学,对于中国文学也局限于分段研究而最后拼接成的文学史者所能措手。《中国文学史略稿》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成果。其精深处,发人所未见,成一家之言。一些观点和意见,在今天看来,似乎已觉不新鲜,或已被时人所接受,但在当日,却为长之先生所首倡或因长之先生的观点引起了热议。比如司马迁及《史记》、陶渊明的身世、李煜的词、李白的身世、《琵琶记》的评价,等等,都可以在20世纪50年代有限的几次古典文学的讨论中看到其影响。长之先生一些观点和意见,由于一些原因,很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长之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是主张体例多样化的,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的,问题在所认识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深度如何,而不在只可以选择某一角度而不是其他。他批评当日的文学史著作分期还多少为朝代所拘。因他是强调文学史重在研究文学的演进的,故《中国文学史略稿》在体例上也便沿此思路,如第六章讲汉代的散文和辞赋,第七章就讲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第八章讲唐代的诗歌,第九章讲唐代的传奇文学,第十章讲宋词的发展。在叙述上并不怎么为朝代所拘。长之先生之所以突出唐代的传奇文学,是因为他认为传奇文学的特点是:一则接近了后代的小说,二则密切地影响着后代的戏曲。我们现代人所谓文学作品,其主要部分(除了抒情诗之外)是只有到这时才看见了端倪的。具体叙述作家和作品的时候,《中国文学史略稿》也突出文学演进的脉络和线索,依此标准权衡其大小详略,轻重显晦。不能说《中国文学史略稿》在这方面的选择无可非议,绝对正确。因为体例是多样的,横切或竖切互有利弊。因为是探索,《中国文学史略稿》也存在疏漏不完美之处,但这种探索的本身特色突出,非常难得。可惜的是,从20世纪60 年代中国文学史著作在北大本和科学院本之后,鲜有体例上的突破,除个别学者有所谓分体文学史外,几乎是一个模板,更加为朝代所拘,所谓创新,只是在作家作品的多寡上取舍,在孰是孰非上争一日之长短了。像长之先生的其他文学批评带有传记色彩一样,《中国文学史略稿》也表现出这方面的特色。他叙作家的生平,不仅相对较详,旁征博引古今的研究成果,而且标明自己的观点,表举心得体会。他讲司马迁的生年,就明确说据我们的考订,是公元135年,那就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并注明见之于他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中的《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他讲陶渊明的生年是365年时,出注说:生年采旧说,而不采梁启超说,理由见张芝(即长之先生笔名)《陶渊明传论》。长之先生有此底气,因为他确有研究。正因为他有研究,故在叙述作家的生平和作品时得心应手,如数家珍。比如他讲诗人屈原的生平及他的作品一节时,不像大多数学者将生平和作品分而叙之,而是交合在一起,互相辉映:他讲屈原的幸运的青年时代,谈《橘颂》;讲屈原极大的政治苦闷和极丰富的文艺创作时期,说《惜诵》《离骚》《远游》《悲回风》《天问》《抽思》《思美人》《招魂》;叙述屈原晚年的斥逐和殉国,则讲《九歌》《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可谓生平与作品互相阐发,相得益彰,而这,都得益于他深湛的研究和长年的积累。长之先生是诗人,散文家,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文笔明晰,简洁,优美,准确,不因笔锋带感情便失去评价的分寸;也不因凝练和概括,而显得枯涩难读。虽然是教材,却引人入胜,这是当日它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三但是,《中国文学史略稿》并非长之先生心目中要写的那部中国文学史。首先,它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教材,准确的定位应是当日高校的中国文学史教材。据聂石樵、李修生等先生回忆,《中国文学史略稿》的编写是应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缺乏新编教材之急而诞生的。专著与教材固然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教材无疑是受到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约束,需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需要适当地选择重点并配合有计划的讲授时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史略稿》称之为略稿,的确是纪实也。就教材论,它简洁明晰,即使在当今也没有失去价值。笔者曾经和有意再版长之先生《中国文学史略稿》的新睿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杨磊先生交谈过。他告诉笔者,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出身,在报考研究生时,使用的复习教材既不是北大本的,也不是社科院本的,而是《中国文学史略稿》。回想起笔者在报考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时用的复习秘本也是此书,感到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作为教材,《中国文学史略稿》其提纲挈领处,确比现存的那些大部头文学史实用得多。其次,作为教材,它不完整。《中国文学史略稿》在1955年出版了第三卷,止于宋代。2006年出版的《李长之文集》所载《中国文学史略稿》止于元代文学及部分明清戏剧。粉碎四人帮之后,长之先生曾奋起病弱之躯,以期完成后续部分,但终因疾病,抱憾以终。长之先生去世后,我们找到了未出版的元代文学的讲稿,也找到了部分明清戏剧的手稿,找到了近代及现当代文学大事记等相关资料。那些资料都是在所谓反右斗争乃至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岁月之中,在长之先生被残酷批斗之下坚持所写的。按照长之先生的计划,《中国文学史略稿》是通史,本应是一直写到近现当代的。更为遗憾的是,《中国文学史略稿》并不是写作于清明的学术气氛中。据长之先生的好友启功先生回忆,当日长之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时,正逢三反五反。有位教授就死看(平声)上李长之先生了。那时学苏联,还特别盛行互相听课,教研组要定期组织观摩课,听完以后要讲评。所谓讲评,那时更多是批判。在这位教授看来,李长之先生怎么讲怎么错。李长之从这方面讲,他就从那方面上纲;下次李长之吸取教训从那方面讲,他又从这方面上纲。比如这次从总体上提出一些观点,他批判你不懂得马列主义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原则;下次你具体分析了某些现象,他又批判你不讲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总是反着给你挑出一大堆毛病,还都冠冕堂皇的,弄得李长之无所适从,开口就错,再有才华,也只好甘拜下风。有时我们觉得李长之讲得并不错,但在马列主义的阵势下,也不敢为他分辨。长之先生在三反五反中因检查没有通过,最后被停止了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资格,改教写作课。这就是当日《中国文学史略稿》的出版止于宋元文学的原因。可以设想,既然长之先生在此期间的教学动辄得咎,就很难想象在此状况下的写作能潇洒运笔。长之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略稿》中有些地方成段地引用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语录,在某些观点和观念上也改变或违拗了其一贯立场。比如,之前长之先生认为北魏以前是奴隶制的,讲授中国文学史时,受到围攻,认为此种说法与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说法不合,被迫做了改正。之前长之先生是主张天才论的,即使是对于歌谣,他都认为仍是个人的创作,他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也仍强调由于文学作品的写成要靠杰出的天才作家,而杰出的作家又往往是一个时代中之繁复的社会现象与文艺现象之集中的反映者,所以文学史中特别涉及像杰出的天才作家这样个人的事件,但在《中国文学史略稿》叙述文学的起源时则改为:不但最古的文艺起源是产生自劳动,也就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就是后代的文艺,就发展上看,也往往先是有民间劳动人民的创造,最初很有生气,转入中上层的文人之手,经过一番加工,也可能有些伟大的作品,但最后终于堕落。在中国诗歌戏曲小说的发展上就证实了这一点,楚辞到汉赋是一个例,元杂剧到明传奇又是一个例。在文人的文学衰微了的时候,又往往因民间文艺的刺激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劳动人民才是文学史的主人,正如劳动人民是一般历史的主人然。尽管长之先生在具体叙述中坚持的仍是导论中的主张,而且这些地方也不是很多,但这些不得已确实存在。不可否认,回望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的确有一些不足,但有缺陷而终有价值总比看似完美而平庸要好很多。以长之先生惊人的才华和文学批评上的丰富积累,本来他是非常有可能像德国的温克尔曼写作《古代艺术史》那样写作一部无愧于国人的像样的中国文学史的,岂止是一部略稿而已!长之先生有这个自负,也有这个实力,但时代终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