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传统礼俗考

書城自編碼: 280104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丁广惠
國際書號(ISBN): 9787531686620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13/3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4.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战争的幽灵
《 战争的幽灵 》

售價:HK$ 105.6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售價:HK$ 225.6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售價:HK$ 78.0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售價:HK$ 81.6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售價:HK$ 117.6
Android自动化测试实战:Python+Appium +unittest
《 Android自动化测试实战:Python+Appium +unittest 》

售價:HK$ 107.8
郭建龙亚洲三部曲:印度、穿越蒙古国、三千佛塔
《 郭建龙亚洲三部曲:印度、穿越蒙古国、三千佛塔 》

售價:HK$ 279.6
工作:从平凡到非凡(原书第5版)  [英]理查德·泰普勒 陶尚芸 译
《 工作:从平凡到非凡(原书第5版) [英]理查德·泰普勒 陶尚芸 译 》

售價:HK$ 7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8.5
《 山海经(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
+

HK$ 84.0
《 中国传统礼仪考 》
+

HK$ 98.8
《 孝道智慧 》
+

HK$ 111.8
《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中国民间信仰 》
+

HK$ 150.8
《 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第二版) 》
+

HK$ 52.5
《 祭灶节 》
編輯推薦:
这本书是对中国传统礼俗的专题论析,从内涵到本质,从特征到转化,兼及西方、中国、地域,其民俗学学理建构意义在述而不作中自然显现。关于中国岁时节日的探究考证,尤显丁先生的古代礼俗文化研究水平;而对于亲情团聚、官民同乐、开禁新俗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和传统文明之现代昭示发出的关切吁请,殷殷之心令人感佩。在历史文学被影视载体再创作,甚至被戏说、解构的风潮中,先生先后在《封神榜》礼俗十六考误、《汉武大帝》史事十三考辨、《唐明皇》礼俗七大考证等,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见地,彰显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良心与正气。最能显现先生学术研究功底的,还有龙凤虎狐等诸多民俗事象考论;而一部《北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灯官考论》,从名号、服饰、仪仗、职能到仪式活动过程、灯官娘子形象,从传承演变的纵向考察,到辽金与满汉文化的梳理透析,堪称学术考论研究的范本。而对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君主称谓、相制沿革等专题研究,也相当独到,很有看头。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的文论集,共分四个部分。考论部分重点论述了民俗、民俗学的概念及中外民俗学研究的历史概况。在传统岁时节日部分中,作者用大量历史文献考证并阐释了春节、元宵灯节、上巳、寒食、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渊源、发展规律和民俗活动的内容、特点及其变异。在传统礼仪制度部分中,作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姓氏、称谓、丞相九卿六部官制等制度和命名、冠礼等古代礼仪,也介绍了古代的书房、鼎鼐等的形态与用途和龙凤等的起源与传说。在《礼俗考误》部分中,作者以电视剧《封神榜》《汉武大帝》和《唐明皇》为对象,就其中涉及古代礼俗的具体错误事例进行辨误,与传统礼仪制度部分印证,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本书不仅具有学术的开拓意义,而且对重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關於作者:
丁广惠(1937 ),黑龙江省海伦市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1988年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从钟敬文先生研究古代民俗文化。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民俗文化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诗词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全国诗坛联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北国诗社名誉社长、省传统文化学会副会长、省红楼梦学会和省语言学会理事。著有《海北集》(诗词集)、《红楼梦诗词评注》、《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凤兮斋传统文化论丛》、《诗词格律学》和《中国传统礼俗考》、《中国传统礼仪考》等专著;与人合著《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辅导纲要》,参与编写《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副主编)、《中外民俗学辞典》等5种辞书;撰有红学、史学、古汉语、文学、金石、民俗、律历、文化、文论、礼制、诗学等方面论文近百篇,格律诗词近千首,散发于国内外报刊和被收入国内外30多种选本中。其传略被收入50多种辞书中。
目錄
自 序
考 论
礼俗论/1
一、什么是礼(上)礼的内涵/1
(一)礼是国家和社会的规章制度/1
(二)礼是具体制度的运作程序/4
(三)礼是统治阶级为公众制定的行为规范/5
二、什么是礼(下)礼的本质/8
(一)礼维护周代最根本的制度社会等级制度/8
(二)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是礼的重要功能/9
三、什么是俗(上)俗的内涵/12
(一)从风俗到民俗/12
(二)民俗及相近概念/14
1.民俗/14
2.习惯/15
3.风尚/15
4.风气/16
四、什么是俗(下)俗的特点/16
(一)地域性/16
(二)传承性/17
(三)变异性/18
(四)民族性/19
五、礼与俗的关系/21
(一)礼和俗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21
(二)俗早于礼/23
(三)礼和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4
1.统治阶级将俗中有利于自己的部分加以改造,上升为礼/24
2.在一定条件下,礼可以转化为俗/26
(四)礼和俗相互渗透,礼中有俗,俗中有礼/27
(五)礼对俗有一定的制导作用/29
民俗学和民俗学的研究/33
一、什么是民俗/33
二、什么是民俗学/34
三、西方民俗学的研究/35
四、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37
五、黑龙江民俗学的研究/40
史诗通论/43
一、外国文学史诗及其特点/43
二、中国未出现外国文学式史诗的原因/46
三、中国古典史诗及其特点/50
四、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及其特点/54
五、中国民族史诗与长篇叙事诗、长篇说唱文学的区别/58
六、历史题材和中国当代史诗/61
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65
一、为什么要提倡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65
二、文化和传统文化/71
三、道德和传统道德/75
四、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85
五、结语/89
传统岁时节日
春节民俗在黑龙江省当代变异的考察和发展
春节民俗的探索/90
一、黑龙江春节民俗的当代变异/90
(一)春节准备阶段的变异/90
1.小年/90
2.年前的准备工作/91
扫房/92 竖灯笼杆/92 杀年猪/92 蒸干粮/92 
包冻饺/92 春联/93 年画/93 送灯/93
(二)春节正节阶段的变异/94
上供/94 守岁/95 发大纸/95 年饭/95 鞭炮/95
接财神/96 拜年/96 压岁钱/97 拜新年/97
送神/97 回娘家/97 破五/98
(三)春节后续阶段的变异/99
开市/99 人日/99 游戏/101 百戏/101
二、春节民俗变异的一般特点/102
(一)敬鬼礼神因素的淡化与亲情团聚观念的突出/102
(二)春节的某些信仰民俗正向其他民俗转化并将继续存在/103
(三)一些旧的春节民俗消失和一些新的春节民俗兴起/104
(四)政府部门参与并主导春节活动,形成官民互动,上下
同乐的局面/105
三、发展春节民俗的探索/107
(一)重点恢复几项传统春节娱乐活动,增强春节年味气氛/107
(二)加强政府部门提倡和制止的主导作用/109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基层组织的作用/110
(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禁某些传统民俗/111
国家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对发展春节的重要作用/113
一、发展春节的重要前提/113
二、立法机关对发展春节的作用/117
三、行政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对发展春节的作用/121
(一)国务院在春节中的作用/122
(二)国务院下属部局对春节的作用/123
(三)基层行政单位和社会团体对春节的作用/124
立春礼俗考/129
一、立春为什么又称打春/129
二、立春礼仪的时空考察/130
(一)祀春礼仪涵盖的地域/131
(二)祀春礼仪部分的历史时限/132
三、立春礼俗的历史发展/135
(一)周秦时代的发生期/135
(二)汉魏六朝时代的发展期/138
(三)唐宋时代的成熟期/143
(四)明清时代的鼎盛期/150
(五)民国至今的民俗传承期/160
四、立春礼俗的文化蕴意/164
(一)关于春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164
1.神界系统中的东方春神/164
2.春天是生命发生的季节/166
(二)农业文化的丰富内涵/167
1.贯彻以农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167
2.劝农礼仪系列中的重要位置/168
置闰和立春的单双与有无/173
何谓三羊开泰/180
一、易学的三阳开泰/180
二、民俗学的三羊开泰/183
上巳、寒食、清明的渊源及民俗活动的演变/185
一、扫墓/186
二、踏青/188
三、其他杂俗/192
端午节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蕴意/195
一、名称:古老的文化积淀/195
二、纪念屈原不是端午的唯一起源/197
三、五月五日:一个神秘的数字和日子/199
四、多源的端午民俗起源/200
五、端午民俗在现代的变异/202
北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灯官考论/206
一、灯官史料及其反映的灯官一般形态和民俗文化性质/207
二、灯官诸要素的横向历史考察/214
(一)关于灯官的名号/214
(二)关于灯官的职权/215
(三)关于灯官的产生/217
(四)关于灯官的服饰和仪仗/219
(五)关于灯官的活动/224
(六)关于灯官娘子/226
三、灯官历史发展形态的纵向考察/229
(一)灯官发展的早期及其特征/229
(二)灯官发展的中期及其特征/231
(三)灯官发展的晚期及其特征/232
四、灯官在不同文化系统中的宏观考察/235
(一)灯官与满族文化/235
(二)灯官与中华文化/237
(三)灯官与人类文化/239
就中西文化问题答哈尔滨电视台记者刘莎问/244
一、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发展要充满信心/244
二、如何对待西方文化、西方节日/245
三、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248
传统礼仪制度
古代的姓氏/250
一、姓和氏/250
二、姓的取称/252
三、氏的取称/253
古人的名和字/256
一、命名礼和命名/256
二、冠礼和取字/257
三、女人的名字/259
君主的称呼/261
一、职称/261
二、君主生前的称谓/266
(一)自称/266
(二)谦称/267
(三)对称/268
(四)旁称/269
三、君主死后的称谓/270
(一)谥号/270
(二)庙号/272
相制沿革考略/274
九卿说略/278
六部简说/282
文史研究馆的性质与任务/287
一、文史馆的初创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完善和发展/287
二、文史研究馆的设置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289
三、新形势下文史馆馆员的工作任务/294
古代一昼夜时段的划分及其用语/299
书房札记/303
一、书房与序/303
二、书与书房/304
三、斋和书斋/306
四、屋和书屋/307
五、书房与庐、庵/308
六、塾和私塾/310
七、官学和书院/311
八、书架和书庋/313
九、书箱和书囊/314
十、书帙和书函/316
说鼎/318
一、鼎的形制/318
二、鼎的用途/320
三、传国之宝/321
龙的起源与演变/324
凤的起源与演变/331
说狐/338
谈虎/341
礼俗考误
《封神榜》礼俗考误/343
一、姬遂与姓名/343
二、伯安与字/344
三、南宫适与辅国将军/346
四、万乘与悖、掣/347
五、狐裘与袍/348
六、文王与谥号/350
七、姜子牙与丞相/352
八、黄飞虎与武成王/353
九、商容与死节/355
十、炮烙与炮格/356
十一、西瓜与胡峤/358
十二、磻溪与缴石/360
十三、椒房与民俗/361
十四、两餐与食俗/363
十五、菩萨与佛教的传入/365
十六、服色与尚赤/367
《汉武大帝》史事辨/370
一、内阁与首辅/370
二、高丽参与匈奴辖地/372
三、伊稚斜与鸣镝弑父/374
四、韩嫣乔装与魏武捉刀/375
五、鱼鳞图册与钦差大臣/377
六、《三辅黄图》与《淮南子》/379
七、匈奴与昆仑神/381
八、《红楼梦》与禅宗/383
九、相面、割发与卫律/385
十、文字的形体与音义/387
十一、窦婴的除门籍与田蚡的阑入/389
十二、大不敬与见知故纵/392
十三、不道与汉无正法/394
《唐明皇》礼俗考/397
一、举丧与神主(上)/397
二、举丧与神主(下)/399
三、铭旌与避讳/401
四、中书令与三省制/403
五、左右相与左右丞相/405
六、力士与册命/406
七、宫禁与走马/408
后记/411
再版后记/413
內容試閱
广惠先生《中国传统礼俗考》序
陷于行政事务忙碌之际,突然接到广惠先生电话,寒暄之后,嘱我为他的又一大作文集作序,我一时惶恐不肯应承,因我确属先生的晚辈后学,一直在先生的关怀提携之下努力而学非所成。但先生一席奖掖激励的话语,加之学界活动每每问及广惠先生近况,又促使我萌生先睹厚饷以告同仁的愿望。
《中国传统礼俗考》,是广惠先生继他的《红楼梦诗词评注》、《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原始社会卷》、《凤兮斋传统文化论丛(上下卷)》、《诗词格律学》、《海北集》等皇皇著述之后,又一部集成式的大作。其中,关于礼与俗的专题论析,从内涵到本质,从特征到转化,兼及西方、中国以至于黑龙江,其民俗学学理建构意义在述而不作中自然显现。关于春节、上巳、寒食、清明、端午等岁时节日的究索考证,尤显广惠先生的古代礼俗文化研究水平;而对于亲情团聚、官民同乐、开禁新俗等传统文明之现代昭示发出的关切吁请,殷殷之心令人感佩。在历史文学被影视载体再创作,甚至被戏说、解构的风潮中,广惠先生先后发表《封神榜》礼俗十六考误、《汉武大帝》史事十三考辨、《唐明皇》礼俗七大考证等,虽淹没时势而不见经传,但足显一个学者应有的良心与正气。当然,最能显现广惠先生学术研究功底的,还有龙、凤、虎、狐等诸多民俗事象考论;而一部《北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灯官考论》,从名号、服饰、仪仗、职能到仪式活动过程、灯官娘子形象,从传承演变的纵向考察,到辽金与满汉文化的梳理透析,一经发表即受到学界广泛、持续的关注,堪称学术考论研究的范本。至于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君主称谓、相制沿革等专题研究,独立成书亦不为过,后学不才,实不敢妄多评价。
手捧广惠先生厚重的书稿,翱翔浸润在心无旁骛,学究天人的字里行间,不免再次为先生的通达学识、翔实引征、鞭辟考辨、情理关切所深深打动,着实有一种久违的灵魂回归的感受。
正如多位前辈、学长在为广惠先生大作频仍一一作序中所述,他文弱儒雅、满带书卷气,国学功底深厚、热衷于学问而心醉神驰。这不仅又使我想起他的大学老师乌丙安先生讲起的,在一九五七年大鸣大放后期,他不识时务地站出来给组织提意见的情景;想起我代表系学生会请他为新年联欢撰写对联,看到他身披一件破旧大衣,蜷守寒舍书案的一幕;想起他在课堂上,将古代诗词格律用潜心披历所得的交换律只此一仄字了得讲出时,那不能掩饰的卖关子的得意神情;想起偶然听到他与同事说起家庭负累、老伴多病、上有老下有小时,不多,一家才九口的轻描淡写、自我解嘲的幽默与酸楚??与当下社会芸芸众生而言,他似乎是一个隐者,而又更是一个忍者,他执著于自己的生活境界,筚路蓝缕而几近于学痴??
衷心期望广惠先生集毕生心血付梓印刷的,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聊以慰藉的文丛??
是为序?是非为序。
后学弟子郭崇林敬书
序作者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原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
自 序
世有创一礼而奠百代之基者,周公是也。当其摄天子位而制礼也,武王甫殂,成王冲龄,神器鼎革而纲纪未立,内有管蔡之流言,将不利于孺子;外有殷奄之蠢动,欲有事于东土。于是王赫斯怒,召公而申命曰:咨,叔旦!殷族凶顽,淮夷愚嚣,而管蔡背先王之德。藐朕幼冲,尔其假我车服,率我貔貅,代朕恭行天罚,钦哉!公稽首受命,迺左杖黄钺,右秉白牦,发六军而鹰扬,麾八士以折冲。殛武庚于殷墟,窜蔡叔于穷野。三年大定而百废待兴,王复召公曰:咨,叔旦!纲纪厥如,民无所从,礼者,国之本也。兹事体大,舍叔其谁,尔其躬修宪章!于是公迺退居青阳之宫,制礼作乐。因岐俗而采择,征殷礼以损益,体国经野,分官设职,成《周官》之书,而其执掌,五礼寓焉。于是国体立,政体成,职官分,礼制修而仪礼备。于是王威及于九服,诸侯朝于明堂,握发吐哺,天下归心。其所创制,虽井田封建,后王易之以税亩,始皇代之以郡县,而嫡庶宗法,宗庙社稷,官总三公,爵分五等,郊天朝日,五岳四渎,婚循六礼,丧遵五服??则为后王所法,成历代王朝建国之模式。周公制礼,其功彪炳,其绪绵长,非唯兴周八百载基业而已。
周公既殁,礼乐犹存。及厉幽不君,平王东迁,王权旁坠,礼崩乐坏。然齐桓虽霸诸侯,犹尊王室;楚庄问鼎轻重,王孙满告以未可。所凭者何,周礼也。嬴政焚书,礼书犹存;新莽改制,周礼是复;武后易称,六官是名。清虽起于荒服,而左祖右社之制,仍凛遵焉。礼之影响,可谓深远。
然而礼者何?仲尼殁,七十子后学,人言言殊;汉崇今文,谶纬驳杂;宋儒重理,清学尚朴;五四潮兴,孔店是倒;文革乱起,斯文之扫,致三礼之学不显,二郑之说久违。故余之纂《中国传统礼俗考》也,先阐礼俗,撰礼俗之论,民俗之学,辅以传统文化之篇,以开宗明义,乃辑《考论》第一。岁时节日,多源于神鬼祀礼,嬗变而为民俗,礼之影响,依稀可辨。于是撰春节之考,探清明之源,稽端午之流,以观礼俗之相渗透,乃辑《岁时节日》第二。三王不同礼,但其沿革益损可征;古今不同制,然其嬗变承袭可寻。如周之三公(太师、太保、太傅)六官(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一变而为汉之三公九卿,再变而为唐之三省六部,复变而为明之内阁,又变而为清之军机,沿革得失,足资镜鉴。故说相制,叙九卿,述六部,上追氏族姓氏之起,下探文馆设置之源,乃辑《传统礼制》第三。传统礼俗,异于今世,影视编导,臆度古俗,或以明清之礼行于秦汉,或以农家生活想象宫廷举止,谬误者夥矣。然取以辨正,适成反证之资,故作封神之考,汉武之辨,明皇之证,以与前论相辅相成,乃辑《礼俗考误》第四。四辑既成,将以付梓。
李氏之子年二十,方冠,代余校之。载校载哂,掷笔顾余曰:先生欺世哉!夫维护等级,礼之本也;巩固统治,礼之用也;服务剥削阶级,礼之质也。且周公者,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天子之位,行专制之权,实反动之魁首,何功绩之有?余喟然叹曰:是何言哉!胡不以历史主义论古之人耶?夫社会阶段,人类所必经。先至者为先进,逆之者为反动。恩氏有言曰:奴隶制者,罪恶也,而其出现,人类之进步也。譬若赛场,栏之必跨,先跨者为胜,后跨者为负。原始洪荒,人类所共也,奴隶社会,必跨之栏也,非奴隶不达封建,捨封建不至资本,亦人类所共也。华夏率先之跨向封建(或谓奴隶)门阈也,茫然四倾,美尚狉榛,欧滞城邦。封建者何?世人不知也;政体为何?圣人不晓也,而周公却为之制礼作乐,为百代封建绘一蓝图。其服务剥削阶级,固也,而于人类,厥功甚伟。当海外各族,尚处襁褓,而明哲巨人已出于华夏,非唯周公,孔子亦然。炎黄子孙,能不骄且豪欤哉!李氏之子茫然对曰:唯唯,虽然,且容吾思之。先生之言,未尝之闻也,何不弁之以序?余曰:善。遂录之以为序。知我罪我,其在斯乎!岁在壬辰仲夏端午后三日。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凤兮斋
龙的起源与演变
龙、凤、麟、龟。其中除了龟是实有之物以外,其余三种都是人们虚构的传说中的动物。尽管这三种动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它们从远古一直生长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活跃在古代文献和古典诗文中。它们被赋予一种神奇力量,有着许多的故事和传说,并和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所以,不了解这些动物的产生、演变和所代表的意义,就无法了解中国文化。
关于龙的传说,其源甚古,几乎是和中国氏族一起产生的,中国几个古老的氏族,都和龙有关系。伏羲是龙身,《玄中记》:伏羲龙身,女娲蛇躯。黄帝也是龙身,《史记天官书》:轩辕,黄龙体。《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其兽黄龙。黄帝的一个部下,叫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黄帝用龙驾车,《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所用的战鼓是以独脚龙夔的皮蒙的,《山海经大荒东经》: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夏也与龙有关,《史记封禅书》说: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一些古代氏族的名字,也有以龙命名的,如《国语郑语》中的董姓豢龙氏,《史记三皇本纪》中的五龙氏,《列子汤问》中的龙伯之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的御龙氏。
当然,这些龙都带有浓厚的原始神话的色彩,但是这些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些与龙的传说有关的氏族,多半是以龙的形象作为图腾的。《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太皞氏就是伏羲氏,以龙纪,过去解作以龙纪事,实际就是把崇拜的对象作为氏族的徽号。这种由图腾发展成的族徽,有时也刻画在符节上,《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作为图腾形象的龙,其原始形态是什么样子呢?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在史前的各个文化遗址发掘中,还没有见到刻画龙形象的实物,迄今为止,关于龙的最早实物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龙字繁体作龍 ,甲骨文作(《铁云藏龟拾遗》五五),又作(《殷契粹编》四八三)。前者是殷商武丁时代的文字,后者是武乙时代文字。周代的金文,早期的《龙母尊》作,晚期的《昶仲元龙鬲》作,从甲骨文、金文的造形看,龙基本是一种大口巨牙(),有角()有麟甲的爬行动物。但可以看出,早期的龙的形象还很简单,这可以用徽号图形作证,子龙觚上有个龙形(《商周金文录遗》三四一),这很可能就是子龙觚主人的族徽,是画,但却和今天所画的龙大不相同。后来龙是由马的首鬣尾、鹿的角,鱼的鳞、嘴和鹰的爪等配搭起来的动物,实际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氏族的吞并和融合的反映。
在远古人的思想中,龙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东西,《说文解字》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龙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极于天下,欲上则凌乎气,欲沉则入乎深泉,变化无日。但它仍属于动物,不是主宰祸福的神。《说文解字》说它是鳞虫之长,也就是水族动物之长。《荀子劝学》说它生于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抱朴子》说有自然之龙,有蛇蝎化成之龙。龙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可以被驯服和豢养,《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回答魏献子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驯服)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其后有刘累,学扰(驯服)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还可以被神或半人半神的人物用来驾车或乘骑,《九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括地图》: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既周而还。《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可狎而骑也。龙也有动物的习性,卵生,《淮南子》:夫蛟龙伏潜于川,而卵剖于陵。有喜爱清洁的生活习惯,《吕氏春秋》: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还有自己的脾气,《韩非子说难》:龙喉下有逆鳞,撄之则杀人。凡此种种,都说明,龙既有超现实神异的一面,又有动物性的一面。
总的来说,原始的龙是以动物性为主的东西,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获得神性,至秦汉,方士的出现和后来天人感应及谶纬之学的兴起,龙的地位便急剧上升,成为帝王的化身。
以龙象征帝王,是由原始氏族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氏族首领成为帝王,则氏族的图腾便与帝王联系在一起。在夏商以前,龙还不代表帝王,一些传说的古帝,多为蛇身,如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人头蛇身。《列子黄帝》: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炎帝则是牛头,《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而龙则作为可以被驱使的神物。到了周代,帝王是天帝之子,还不是龙,龙则作为天子御物的装饰图案。《周礼春官司常》叙周代九旗之制:日月为常,交龙为旃。常又名大常,大常和旃是天子和诸侯所用,一画日月,一画交龙。但是龙和日月并不是天子与诸侯的专用品,土大夫亦可用作器物的装饰,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据《管子兵法》说,古代行军的指挥旗有九种图案,称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只是作为行军路线的标志。龙和日月还用在帝王的服饰上,共九种,亦称九章,这服饰的九章,据《书益稷》疏说;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为黻。以龙作为帝王旗、服的装饰图案,只不过用以象征帝王具有龙的神异玄妙,并且龙的地位是和山、火、华虫、藻等并列的。
到了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际,龙由象征帝王的一种灵性,逐渐变成了帝王的本身。在这时期成书的《易传》,即以龙喻人君之象,《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在此前,也有过人君化龙的传说,《国语郑语》: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这是说褒国的先君夫妇变为龙,但这只是变化,是借龙形显灵,还没有说,君就是龙。明确以龙代指的皇帝是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驷集解引苏林注: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接着是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说他是其母亲与龙交配而生的,母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刘邦是龙子,本身自然也是龙。《史记高祖本纪》又说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秦汉以后,不仅以龙象征帝王的超人灵性,而且认为帝王本身就是龙了。于是帝王不单称为天子,还要加上真龙二字。
龙即帝王这一演变的完成,与秦汉之际方士活动和两汉五行、谶纬符瑞学说有直接关系。为证明帝王统治权的不可侵犯,他们除了继续使用受命于天的说法外,又创造了帝王本身就是特殊人物的理论,这就是龙的转化。因为过去的君权神授说,有个条件,即上天唯德是辅,谁有德即交给谁。这是很不保险的,如果出个更贤明的人那还得了?而真龙转化说,则没有这个弱点,于是君权变成了独家专利,帝王职位便成了铁饭碗。
真龙转化说反过来又对龙的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发生重大变化。
一个直接的影响,龙的图案成为帝王的专用装饰。日月龙凤旗是帝王专用,绘有龙形的袍服是帝王的专用礼服,雕龙梁柱只用于帝王的宫殿,其他人不得僭用,一旦用了,便以谋反论处。一些和帝王有关的事物,都用龙来比喻和称呼,帝王未登上王位,则称为潜龙,宅院称潜邸。帝王创立基业,称为龙兴,《后汉书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帝王陵墓山势走向称龙脉。帝王的船称龙舟,衣称龙袍,建筑称龙庭、龙亭??甚至皇帝的子孙都要称为龙子龙孙,又称龙种,杜甫《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皇帝本人相貌也成了龙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额头高起,为龙庭,《新唐书唐俭传》:高祖尝访之,俭曰:公日角龙庭,姓协图谶.系天下望久矣。《新唐书太宗纪》: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龙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由动物变成了神界的一员。既然龙是帝王的前身,那么让龙总是为神仙驾车乘骑,当然就不成体统了,于是人们又回过头来把龙提升为王,这样帝王前后身的身份才能统一起来。但是天界自古以来就有玉帝在统治着,于是只好把它派去当海神,这就是龙王。龙王坐镇东海龙宫的说法,在先秦是没有的,那时的海神是海若,《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或单称为若,《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还有个海神叫冯夷,又名冰夷,《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冰夷恒都焉。还有禺貌、禺京父子俩,《山海经大荒东经》:黄帝生禺貌,禺貌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禺京,又作禺强,又名玄冥,《淮南子,天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这样一来,颛顼也是水神,而且海神的住处也不止东海。可是龙的地位提高以后,这些海神便纷纷退位,让位绐这个五爪水兽了。而且它的治所也定鼎于东海了。此外,先秦的海神似乎只管四方大海,内河则不属其管辖,而另设河伯管理,河伯之名见之于《庄子秋水》,另外《史记滑稽列传》叙西门豹治邺,有河伯娶妇事。但是随着龙取代老的海神即位龙宫,天下的水权便也集中到新的统治者的手中,龙王不但管海,也管内河,天下到处都有龙王庙了。
龙既然取代了水神的职位,同时,也接管了行雨的职能,在先秦,行雨的神叫做雨师,《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认为雨师是屏翳,屏翳就是上文说的冯(png)夷。《风俗通义》说雨师是玄冥,这也是海神。不过它又说:雨师者,毕星也。蔡邕《独断》也说:雨师,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说法有些分歧,但龙一统水界之后,行雨之神,便由他一人兼任了。
这样一来,龙便受到了上下一致的欢迎,统治者认为龙是自己在天之灵,政权的护法神,便把它看成祥瑞之兆。秦汉以后,历代都编造一些天龙显现的神话,以表明自己是应瑞的真天子,《古今注》:高祖五年,黄龙现华阳池。《汉书》:文帝十五年春,黄龙见成纪,上乃诏议郊祀。《魏略》:文帝欲受禅,郡国奏黄龙十三见。《三国志吴志》:黄龙元年,樊口、武昌并言黄龙见,孙权即位,改元为黄龙。??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奇闻能够史不绝书了。另一方面,雨和水灾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龙能兴雨,自然要受到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的尊敬和欢迎。老百姓的祭祀龙王,主要是看中了他掌握的那些水,这是龙王庙普及民间的主要原因。他们对龙庭上张牙舞爪的雕龙,感到威严和可怕,但对竞渡的龙舟,飞舞的龙灯却异常喜爱。不仅如此,根据古代人们的想象,龙还有九子各有一种技能,明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屃屭,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这九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音乐建筑等艺术的象征。
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从不同的角度创造龙的形象,并从不同的方面使其为自己服务。久而久之,龙的形象就越来越丰满,龙的传说就越来越丰富,而龙所代表的意义也就越来越深化。龙的形象具有神勇奔放的艺术魅力,是力量、腾跃和前程远大、一往无前的象征,因而它从古老氏族的图腾,变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而炎黄子孙也以龙的传人自居,并引以为豪。

1984年10月于哈师大
凤的起源与演变
凤凰,也是一种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动物。它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是以鸟为图腾的各个部族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上古传说时代,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东夷部族集团,有许多是以鸟为图腾的,《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回答鲁昭公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这里的玄鸟(燕子)氏、伯赵(伯劳)氏、青鸟(鸧鹒)氏、丹鸟(锦鸡)氏,祝鸠(鹁鸪)氏??实际是他们的祖先以这些鸟类作为部族的图腾后来并作为部族的氏号,凤鸟则是其中之一。
然而凤鸟与其他鸟究竟不同,据杜预注说;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同在少皞驾下称臣,但它却可以管辖司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四个属官。又据《拾遗记》说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号曰凤鸟氏。则少昊,亦即少皞也以凤鸟为氏。这样,担任历法部长的凤鸟氏就是少皞的同族了。因而凤鸟的地位就处于这些鸟类之上了,它反映了以凤鸟为图腾的氏族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事实。
在甲骨卜辞中,无风字,凡称大风、风雨皆以凤字通假,则上古风、凤为一字,而《史记三皇本纪》说: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又说:女娲氏亦风姓。风姓即凤姓,则伏羲氏、女娲氏的祖族也是以凤鸟作为他们的图腾的。《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以龙名。这实际是伏羲氏以龙为图腾的曲折反映。与龙有关系的氏族,不早于伏羲。伏羲又以风(凤)为姓,姓要早于氏,则凤的起源要早于龙了。
凤鸟的形状,是在长期发展变化中形成的。一些古文献中记述的凤鸟和出土文物上描绘的早期凤鸟形象,和今天我们习见的凤鸟形象是不相同的,《韩诗外传》:黄帝即位??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说文》引作:凤之象也,前麟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看来凤是个非禽非兽,亦禽亦兽,兼有海陆空三生动物之形的集合体。这应该是最原始的凤鸟形象,它实际是某一以鸟类为图腾的氏族兼并融合了以麟、鹿、鸿、蛇、鱼、龙、龟、燕、鸡等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后而创造的兼包各个动物特点的新图腾形象。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就有许多是禽兽合体的图形,如《鱼鸟鼎》上的(《三代吉金文存》二、一三),是鱼身鸟喙,头上有角的动物。《矢方彝》上的(《三代吉金文存》六五六),则是鱼尾,《子口方彝》上的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A639R1226)则是兽头、两翅、四足的动物。青铜器上的这些图形,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它们是由图腾演化而来的氏族族徽。而这些族徽多是几种动物的合体形象,这有助于我们对《韩诗外传》等文献关于凤鸟形象描绘的理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