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新版)

書城自編碼: 278314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319379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4-01
版次: 2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4/16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HK$ 69.6
嫉妒与社会
《 嫉妒与社会 》

售價:HK$ 98.4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HK$ 93.6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HK$ 357.6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HK$ 153.6
花路
《 花路 》

售價:HK$ 105.6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HK$ 105.6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售價:HK$ 93.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2.0
《 沉默的正念 》
+

HK$ 74.3
《 八万四千问 》
+

HK$ 47.8
《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 》
+

HK$ 57.6
《 如何修证佛法 》
+

HK$ 74.3
《 人间是剧场(新版) 》
+

HK$ 124.8
《 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本书原名《故道白云》) 》
編輯推薦:
★当今世界zui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深入人心的佛学力作。2016年全新修订,布面精装典藏。
★一位让你彻底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法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那种损失,将是一种无法估计的可惜!
★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
★提升你对生命的信心,印证你的修行方法。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安意如等名人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是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完全改观。
如果你是佛教徒,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關於作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1961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青年时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便已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
作为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多年来,上师一直以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zui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爱。
目錄
译者序
序:自我的观点
上篇正确的见地
第一章见地
第二章两种见地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第四章空性
第五章四圣谛
第六章佛性
第七章业力
第八章转世再生
第九章轮回与涅槃
第十章见与道
下篇道
第十一章道的选择
第十二章出离与虔诚
第十三章善知识
第十四章心的训练
第十五章禅修
第十六章止观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
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第十八章金刚乘
第十九章上师、灌顶及象征
第二十章次第与证悟
內容試閱
序:自我的观点
宗萨蒋扬钦哲

当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种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吗?最重要的是,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观点吗?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因为你的观点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觉与行动的基础。由于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动所组成的,所以任何决定你的观点和看法的事物,对于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极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可能你认为自己并不是个容易被操纵的人,也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样知道这点的呢?我们可能一直都受着影响却毫不知情。通常当我们被影响时,自己完全不知道,因为我们想象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环境互相分离的,所以各种影响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溜了进来。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于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认不出它们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完全地忠于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你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其他人?你的政治见解从哪里来?你为什么会被某种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么样取舍孰是孰非?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种汽车或住在某个地方才行?你对于成功、失败的看法从哪里来??如果你对自己完全诚实,就会知道,几乎没有一种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们大部分都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影响力的结果。
就算我们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响,但是你仍然从自我的观点来判断、观察及体验世界。你可能会想:那有什么不对?自我难道不是我自己吗?也就是那个会哀伤、高兴、骄傲、沮丧、振奋、进步、丧气、伤心、被人赞美的自己吗?自我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显的,它并不是由学校、父母、社会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来的。从自我观点而来的体验,是我唯一的体验,因此它一定是真实的,哪来什么问题呢?
现在,先暂时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响的总和,也许你应该考虑,从自我观点所体验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实、有什么价值。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做,无法放松地任事情自然发展;而只有当自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才不会再小题大做。例如,自我可能会觉得,如果它表现得很冷静、不生气,别人就会很佩服它;为了这样,它可能去寻找一些状况,让别人要求它帮忙,或打扰它、侵犯它的领域,这些都是它认为很严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让自我有机会说:没问题,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无法让它假装成小事,它才不会这样说!这种情形并非是道德或伦理上的对错与好坏,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起自于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再把这些根本没有实质的事物小题大做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的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舐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的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第一章 见地



在讨论正确或错误的见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叫作见地,以及为什么任何哲学、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需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除非哲学或教义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图,否则就无法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它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它顶多只能送给你几种不同的车子,让你在一堆没有街名的迷宫中行驶。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盘医理来治病的医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据你的某些症状就随便从柜子上拿些东西给你的医生之间的差别。
假设你约定某个时间去应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谈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谈时该如何应付他要是没有这种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处于那个状况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许很刺激、震骇、富有异国情调又多彩多姿,这些方法也能够产生许多结果。但是,没有基本的见地,你就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而没有基础和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娱乐而已!今天有许多自称是老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们讨论过自我的见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和反应。接着,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就或证悟。
我们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们从开始就很健全,如今也一样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是经过不断训练、不断滋养的因、缘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当一个弟子向老师抱怨,为什么精进修行十二年还是烦恼炽盛、大乐仍旧遥不可及时,老师反而觉得好笑如果学生灵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进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佛了。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只要对于无我有一点了解,就能够切断自我的多重面具,而发现: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没有!知道了这一点,真令人振奋:自我是个道地的大骗子,它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无我才是我们真正的状况,面具可以拿下来没戴面具根本就没有面具可拆。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传统性的见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从人类到蚊虫,每个众生都有他独特的见地。除此之外,还有群体的见地,这是指某个特定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相似观点。绝大部分的人类中,对于什么叫作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团体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观点。贪欲炽盛的人,认为女人非常可爱,把她们当作性对象;同样的一个女人,对于一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来说,就是丑陋、恶心、臭秽、不净的,有些宗教狂热分子甚至把女人当成低等生物。人类认为身体很珍贵,从蚊子的观点而言,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卖着许多美味饮料的酒吧。
更精确地讲,传统性的见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论分析系统影响的见地。这种见地以常识来接近真理,不牵涉到分析,它认为事物表现出来的状况理所当然地就是真实的状况。譬如,农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没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后把看到的现象当成事实;他也不会去想,到底牛角从哪里来,或是牛角的本性如何。
理论性的见地,就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分析系统去看待心、现象和组成实相的其他部分。这种见地包括了多数主要宗教(这是指除了纯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统的宗教),同时也包括了某些哲学体系与某些现代科学。
大体而言,我们对有些事物抱持着传统性的见地,对其他事物则抱持着理论性的见地,有的时候则在两种见地之间换来换去。


第二章 两种见地



根据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从两种观点来分析:它的显现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物都包含这两面,连你正在看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因为你所受到的影响,所以它显现为一本书;对于一只小虫子而言,它可能显现为一种食物。因为所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它的显现也就不同。与这共存的另一真理,则是超越一切影响的本性。
记住,一种见地,只有当有人持有它的时候才存在。假设甲、乙两个人同样看着某座雪山,甲用自己的肉眼直接看雪山,乙则戴了琥珀色的太阳眼镜。太阳眼镜干扰了乙对于山的观察,所以在乙的观点中,山呈现琥珀色。甲可以直接看山,没有干扰,所以雪山的显现对他而言是白色的,同时也是山的本性;乙虽然可能知道雪山应该是白色的,但只要他戴着太阳眼镜,就只能看到山的显现,而看不到山的本性。不仅这样,如果乙一出生就戴了有色眼镜,那么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作白色,对这样的乙来说,世界上存在的雪山全都是琥珀色的。
事物的显现与事物的本性,并非分离的两种真理,而是一体的两面,只有当有非实相的见地时,才有所谓实相的见地。对甲而言,山的显现与山的本性完全一致,因此,所谓两种真理,也就是有一种状况叫作实相,另一种则是歪曲掩盖实相的虚假状况的概念,根本无从产生。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甲所知道的白色的山的显现与山的本性一致,而乙所知道的琥珀色山就不是呢?那是因为我们明白琥珀色眼镜干扰了乙的色觉,使他根本不可能见到山的本性乙的看法经过过滤,甲则没有。所谓看见它的本性,其实就是在观看时没有受到干扰罢了。
现在我们要用太阳眼镜和雪山的例子来说明两种真理,也就是古典佛教哲理中的两种见地。戴太阳眼镜看山的乙,代表了主体自我透过烦恼的滤光镜看客体世界。如果主客体之间或是观察者与景色之间存在着某种干扰或滤光镜的话,所得到的见解就称为无效的或相对的真理;两者之间没有干扰或滤光镜存在,所得到的见解就是绝对真理。换句话说,相对真理就是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显现,绝对真理则是实相没有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本性。
自我是一种假设、一种决定、一种受干扰的见地。这表示自我的观点因为受到过滤,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场来判断自我是好、是坏,或者判断它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意义。一方面,如果你认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劳无功地责备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我不存在,执着虚无式的无我,可能会感到彷徨迷失,这也没有益处。所以,与其评断自我,不如检查它。
自我是一种误解,却被当成了正确的见解,它只是一个幻相。根据佛教观点,我和我自己的这种持续感,既是无明,也是无明的结果。无明就是不明白,没看到全豹你可能只见到片断、零星的东西,却不了解全盘的情况。这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尾巴,认为大象就像一条绳子;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躯,认为大象就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认为大象就像一条蛇;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认为大象就像一棵树。最后,这些人为了争论大象到底像什么而互相杀戮。
当自我是主体的时候,它就是无明;当自我是客体的时候,它就是无明的结果。为了说明自我如何既当主体又当客体,我们再度用乙来代表那个戴着琥珀色眼镜看东西的主体。这一次呢,山也代表自我,客体自我是主体自我透过妄见滤光镜所见到的。自我在看其他东西的时候,它有主体的作用;自我看它自己的时候,它就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作用。自我的二元化角色,在这样的话里反映出来:我无法控制自己有时候我并不了解自己或是我为我自己高兴。
什么是干扰?自我又是如何被干扰的呢?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名字无法指出实质的东西。通常,当你为某种事物命名时,总有个东西存在,因此能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时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细考量一下,我们就会了解:当我们说我的时候,连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一边说我,一边手指着自己的胸部,表示我就住在这个肋骨笼中。如果有人踩到了我们的脚,我们会说:你踩得我好痛!我又变到脚趾上去了。这表示我们对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确定,同时,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所或发源地。如果你打电话给好朋友,你可能会说:喂,是我啊!好像确定沿着电话线传播的声波就是你。如果女朋友离你而去,你可能会告诉别人:当我失去她的时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个身体内。
这些话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但从较深的层次来看,它们表示了我们对于自己是谁、是什么、在哪里,隐藏着疑惑。
造成这种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感到自己是实质且真正的。特别是当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这种真实感这样的强烈,以至于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有个实体的东西存在,而不是幻觉,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错误见解。
问题还不只是幻觉而已!由于我们太习惯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所有的生命都以它为根本。我们在自我上投资庞大,所以与它片刻不离,而且不惜代价地保护它。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擦亮这一副琥珀色的眼镜,设计美丽的新镜框,一直相信事物透过眼镜所显现的样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因为我们执着于这种幻觉,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我不是个幻觉,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收集某些情况下的证据,以证明自我的存在。有一种证明的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自我可以比对的对方,这是以证明客体存在的方式,间接地证明了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因此只要客体存在,主体也必定存在。(简单地说,我们现在是以自我为主体、现象界为客体,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同时当主、客体的情况。然而,这两种情况并没有真正的差别,因为以现象界作为客体,只不过是把原来以自我作为客体的观念加以延伸,变成比较复杂的状况。)
分离的自我幻相存在的同时,他人也存在了;也就是有个分离的我在这里的概念,自然就产生了另一个东西在那里。因为要成为区别的、分离的状况,在你以外就必须要有另一个东西来区别和分离。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能分离和区别了。在定义中说,主体伴随着客体,而自我则伴随着他人。
他人又逐渐分成了她他他们它等,然后把一些当成朋友、一些当成敌人,其他则当成微不足道的而加以忽视。太多的他人不但不能确立自我,反而有威胁,因此就在这些他人之中建立了种种的我们,以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感,并加强自我是一个实体的信念。我们的形式,包括了社会阶级、友谊、婚姻、宗教组织、政党、国家等。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制造了各种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社会制度等,以便把对他人的行为正当化、合理化。
自我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生存体系,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让我们觉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不必提消灭自我了,仅仅去除一些习惯模式,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岁岁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来建立、扩展、支持和保护这个称为自我的大厦。
由于无我和我们的体验差异极大,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人很难捕捉无我的概念。试着去相信我们最珍贵的自我可能不存在,会让我们感觉不踏实;除此以外,这整个概念听起来完全荒谬,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我们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无我是佛法的精华,除非了解无我,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不论我们个人的感觉和信仰如何,理性地来看,除了我们对自我所持有的概念之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呢?佛陀的说法是,现象除了我们对它的概念、感觉、观察和体验外并不存在。否则,现象对我们而言就好比蓝色对天生的瞎子一样。瞎子对于蓝色根本没有概念,所以蓝色对他而言根本不存在(如果一个人本来有正常视觉,后来才变瞎,那么即使他不能够再看到蓝色,蓝色还是存在的,因为他对于蓝色仍然留有一些概念);同理,除非我们对现象有某种概念,否则那种现象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离于你的概念而独立地、真实地存在,那么它就一定离于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极端,因为存在和不存在是对一个主体而说的。真正存在的事物不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与否来证明它自己的存在它超越了自他、主客、存在与不存在等二元对立。
当你谈到自我的时候,除了概念之外,就只有你的身体、你的心或名字了。但是如果在这些之中详细地搜寻自我,你永远找不到它。除此之外,如果你分析一下身、心和名字,你会发现,其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明确地指着它来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名字在一些没有本质的东西里去找自己的本质,看起来是不会有结果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我并不一定代表自我不存在。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依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6世纪的印度学者月称①,以二轮马拉战车七支做了一番有趣的分析。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二轮战车了,所以就用汽车代替二轮战车来做说明。汽车就是轮子、车身、底板、座椅、方向盘、保险杠、引擎、车灯、电池等东西的连续现象。相对层面上,月称接受传统性的见地车子就是车子。如果有人请他坐车,他不会经过一番理论的分析来证明车子是不存在的,只需上车就是了。月称常常引用《父子相遇经》里佛陀说过的一段话:世人所说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存在的;世人所说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不存在的。
在相对层次上,当人说这是一辆汽车时,汽车只是一个有用的标签,月称并不会为汽车是什么而争论。但是在分析绝对真理的时候,会发现汽车中没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叫作车子;车轮是车轮,不是车子。再进一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各自成分,轮子又是由橡胶、铁、螺丝等组成的;最后就能知道,我们所称的轮胎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基本物件可以叫作轮胎,就好像汽车里根本找不到任何基础可以叫作汽车一样。
你可能想问:那又怎么样?你的分析很好,可是汽车还是在这儿!月称并不担心有没有车子,相反的,他甚至可能想得到一辆车子他担心的是,心执着于一个没有基础与根本的东西。人们争论着甲车比乙车好、丙车又比丁车快,认为某人有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就一定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甚至于夸张地认为,某一种车子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快乐。
好比湖中的月影,人们可以当它是月影来欣赏,而不用做一些不实的假设或者骤下无凭无据的结论,就像下面的故事中一群猴子所做的事一样:有一次,某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于是把这件事禀告猴王。猴王说:我们必须拯救月亮来帮助这个世界!所以,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条树枝上,链子般地拉着前面猴子的尾巴,使最后那只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突然间,爬满猴子的树枝断了,所有的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在月称的眼中,我们就像是那群猴子。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车子的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点车子的本质,那么当这些都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车子了。月称辩解说,如果像螺丝这样的任何零件都含有车子的本质,而且它就是车子的一部分,那么同一颗螺丝就绝不能用来盖房子假如把它拿来盖房子,那么这幢房子就成为车子的一部分了,因为本质是事物不变的特性,事物不能变成和它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知道,一颗螺丝可以用来做许多不同物体的零件,因此,事物的组成部分并不具备事物的本质。
如果某事物的本质是它特定的识别物,它就必须永远是这样,它必须真实、坚固、不能改变,而且只能做这个事物。月称对于我们叫事物是什么,它就真实的是什么不能苟同。因为如果同样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就一定得是许多不同的东西;既然它的名字可以改变,那么这些不同的东西就不可能包含了某种不变的本质。假设小孩的特性是真正存在的,那么小孩就绝对不能成为大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是会长大成人的。同理,一位女子既是她母亲的女儿,又是她男朋友的女友、她先生的太太、她女儿的母亲,这些身份都不能显现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他的宰相唱歌给他听,歌词说:每一个人都是瞎子,连国王也是。国王听了很生气,他想知道宰相为什么唱这样的歌。于是宰相用一块布包住自己的臀部和腿部,大家都说他穿了一条裙子;宰相用这块布包住头部,大家就说他戴了头巾;最后,宰相把同一块布包在颈部,大家就说他戴了围巾一块布竟有这么多称呼。国王立刻了解到:宰相示范的是,人们因为把事物当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所以变得盲目。
了解两种见地非常重要。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就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普通人不明白见地并非只有一种,因此经常认为佛教互相矛盾,这造成了许多误解。有时候佛陀赞美布施,有时候他又说没有什么叫作布施,因为没有给予的人、接受的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有时候佛法说禅定非常重要,有时候却又说没有理由去修禅定,因为根本没有禅定者。如果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从绝对的观点、有些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的,那么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就不会再让你感到困惑了。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