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殊光自显不须催——-徐养秋传

書城自編碼: 267500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教育家
作者: 赵永青, 许文彦
國際書號(ISBN): 9787305155000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頁數/字數: 572页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162.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HK$ 117.6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HK$ 129.6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HK$ 153.6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HK$ 71.8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HK$ 105.6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HK$ 309.6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HK$ 81.6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HK$ 32.2

 

編輯推薦:
本书根据徐养秋先生的人生足迹,以十个章节全面记述了其85年的生命历程。徐养秋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教育家,史学家。赵永青、许文彦编著的《殊光自显不须催(徐养秋传)》以重墨记录了徐养秋先生在南高师、东南大学期间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教育改革与平民教育实践、中华教育改社及《新教育》杂志的编辑出版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还原了一位在当时享有相当学术名望的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的本来面貌。对徐养秋个人一生的记叙也可从中窥见中国近现代教育波澜澎湃的发展历程。
內容簡介:
徐养秋为中央大学原教育学院院长。本书根据徐养秋先生的人生足迹,以十个章节全面记述了其85年的生命历程。
目錄
徐养秋先生小传
前言
一、河头古镇发新枝
二、小巷深深溢书香
三、负笈荆楚求新学
四、金陵光耀日初长
五、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南雍执教育群芳
七、柳暗花明又一村
八、山河破碎几断肠
九、六朝松下续旧梦
十、苦雨潇潇夜苍茫
尾声
徐养秋年表
附录徐养秋先生文存
后记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序言
徐养秋(1887-1972),字则陵,江苏金坛人,1887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出生。四岁入私塾,十五岁远赴武昌进方言学堂,学习英语、算术等新文化课。1904年,返乡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得中秀才,时年十八岁。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徐养秋先生返回武昌入博文书院。1906年入南京汇文书院继续学>-j西学,1910年入金陵大学,期间与陶行知先生共同创办《金陵光》杂志,被公推为首席中文编辑,发表了多篇针砭民国教育弊病、呼吁改良教育体制的文章。1914年与陶行知一起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在毕业典礼上宣读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文学之变迁》,获文学学士学位。191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1918年获史学硕士学位,之后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史学及教育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1920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任教授并历史系主任。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东南大学,徐养秋先生仍任该校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23年陶行知辞职赴京,徐养秋先生先后接任教育科主任并教育系主任。1927年离开东南大学,应安徽教育厅厅长韩安之邀,赴安徽任教育厅一科科长。1928年返回南京,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任委员,从事不平等条约的研究并参与重新签约工作,同时受聘金陵大学任教授,1930年创建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与李小缘、商承祚、王古鲁等人携带研究所重要图书转移到安徽屯溪,后安放于江西婺源,抗战胜利后该批图书全部运回金陵大学,成为今天南京大学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为保存宝贵的图书文献做出巨大贡献。1938年抵成都,复任金陵大学原职。1939年任重庆南温泉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教授。1940年兼任贸易委员会研究员。1944年任交通部主任秘书。1946年重返中央政治学校任外交系教授并教务处副主任。1947年受中央大学邀请,返回南京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不久任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冬辞去师范学院院长职,并推荐陈鹤琴继任,专任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师范学院,任教育系教授。1972年8月病逝于南京,享年八十六岁。
徐养秋先生执教杏坛逾五十载,早期教授西洋文化史及史学方法,是学界公认的“我国真正读通西洋史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为著名的西洋史学家。其教授的史学方法在国内属开拓性专业,具有权威地位。后专攻教育学、教育史,兼及外交史、条约论。先生学贯中西,国学功底深厚,诗词造诣甚高,又精通教育学及教育史,被时人誉为“中国的孟禄”。
徐养秋先生为民国翻译大家,译著颇丰。与梁启超、王云五、任鸿隽、朱经农、竺可桢等共同校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大文豪韦尔斯所著《世界史纲》,至今仍然为读者所喜爱。主编翻译的《科学与世界改造》一书作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29年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66年和1972年多次再版,成为长期畅销于市的经典好书。该书的出版,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开启国人心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徐养秋先生授课内容丰富,逻辑谨严,讲解精辟,重在“授人以渔”,教学生以做学问的方法,俾学生能谙其源流,辨其优劣,了然其发展脉络,培养出一大批史学及教育史名家。
徐养秋先生重视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道,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骨干成员,任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学组、教材教法组和美国教学组主任干事;继蒋梦麟、陶行知之后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受“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的委托,于1923年编制了《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由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纲要》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体现的教学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开创和独到之处,对后世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Ⅱ向。先生事必躬行,致力于平民教育,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之“晓庄”二字即为徐养秋先生所取。他对陈鹤琴先生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也给予大力支持,不仅在资金和人员上提供帮助,还将自己的三个适龄儿女送进陈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让他们成为幼稚园的首批学童。先生还参与了《学衡》杂志的创办,并为《学衡》撰稿。
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史研究,数十年来,所积资料盈筐,晚年以所积汉代教育资料为基础,循科学分析之方法,本严谨治学之态度,著就《汉代教育史》一书,系统阐述汉代教育设施之三个阶段,即书馆、县校郡学、太学教育,并对各个阶段的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均据史料进行科学说明,实为一部颇有价值之著作,不仅在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上独树一帜,而且对研究世界教育史亦颇有借鉴。另有《条约论》遗稿一部,约五十万言。
徐养秋先生为一代鸿儒,史学与教育名家。终其一生,淡泊名利而潜心治学,谨言慎行而循规蹈矩,学贯中西而不骄矜自傲,桃李满园而甘为老圃。其为人为学之道,治理治事之功,必将与世长存,令后人永受其益。

后记
徐养秋,这位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以及后来的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校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由于其为人的谦和与低调,更因历史的原因其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被销毁,沉寂有年,几乎处于被屏蔽状态。即使仅见的研究文章,也由于信息的阙如,在具体的史料上亦多有错讹,实为一大缺憾。
作者身为先生后人,自觉为外公作传,乃责无旁贷。故历时数年,广泛搜集,遍访亲友,得海内外亲朋、学生及相关学校协助,特别是在母亲徐畹芬的亲自指导下,终于完成本书。
本书从徐养秋先生的童年开篇,至先生逝世,凡八十六年,以十章分十个阶段全面展现先生一生原貌,每一时期的记述,均有大量珍贵的史料为据,翔实可靠,比较清晰地勾画出先生求学、教学与学术生涯的脉络,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首次公布。作者严守史实,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不溢美,不妄议,只求为志趣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比较完整真实的“信史”资料。
所附40余篇文章,是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老师的鼎力支持下,从《金陵光》《史地学报》《新教育》《教育汇刊》《时事年刊》《东南论衡》《申报》《学衡》等杂志中搜寻所得,特别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傅苏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南京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大量还未数字化的民国文献中检索整理出徐养秋先生发表在《金陵光》上的11篇文章,弥足珍贵。在此,我们对傅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所附徐养秋先生的硕士论文,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提供。时隔近百年,贵校仍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相信仍然有大量珍贵的文章和资料被掩埋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和档案馆中没能得以面世,囿于时间和条件,我们只能以非常遗憾的心情结束此稿的写作。但搜寻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如有新的发现,将在以后的修订再版中予以补充。真诚地希望各界人士能够为我们提供相关资料或者线索,将不胜感谢。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他们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杰、倪传斌、高峰先生和韦希女士,南京大学的许钧先生、史梅女士,南京晓庄学院的顾维勇、彭小虎先生,辽宁师范大学的刘桂娥女士,陈鹤琴先生的儿子陈一飞先生,李小缘先生的儿子李永泰先生,金坛市政协的朱亚群女士以及作家许卫先生。广州市国际中华文化学术交流协会的赵宇先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也深表谢意。
在对外公和外婆家史资料的核实过程中,我们还访问了居住在上海和金坛的前辈和亲属。他们是:杨素雄、钱澄怀、张月琴、徐沅浦、吴楚和姚年生夫妇、徐汝梅和杨耀生夫妇、徐雪梅和李龙夫妇以及徐汝华女士。现居住在美国的远晖姨妈的女儿宏悦及丈夫大可和家人也在回国省亲时与我们多有交谈、提供了其父母的资料,并帮我们联系了外公在美求学时就读的伊利诺伊、芝加哥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有关人员。我们对他们所给予的亲情以及所提供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的和编辑们的大力相助。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心愿便难以达成。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初稿完成后,母亲徐畹芬抱病通读全稿,对文中的许多史实和细节部分提出修改意见,保证了本书内容的翔实准确。虽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谨记母训,秉持客观冷静之态度,不臆测,不妄断,不掺杂个人情感评论过去之史事,但在行文当中,终究难免有情感的投入和情绪的掺杂,还望得到读者的谅解,也敬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3年10月12日

文摘
古城金坛,地处江苏西南,常州城西,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主城区东枕太湖,西傍茅山,南濒洮湖,北毗皇塘,全域面积约976.7平方千米。凭高俯瞰,但见榉树枝叶苍翠,紫薇花团锦簇;长荡湖风帆点点,乌龙山翠竹簇簇,尽显江南胜地、人杰地灵之气象。金坛在秦时隶属曲阿县,隋代改金山县,唐时因避重名,据“勾曲之山,金坛之陵”,更名为金坛县。自古以来,这里文脉绵绵不绝,颖才层出不穷。自唐迄清,本城登进士者228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1人,探花2人。至今仍然被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著名人物有唐代大诗人储光羲、戴叔伦,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清代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以及一门出了25个进士2位状元的于氏家族等。
金坛城内有一座著名的戴王府,为太平天国将领黄呈忠所建。黄呈忠原是广西人,生于1826年。因率太平军攻克浙江慈溪,击毙侵略军头目华尔,立下头等战功,晋封为戴王。咸丰十年(1851年),又率兵攻打金坛,遭金坛清军的抵抗,双方死伤惨重。最后戴王攻下县城,并驻守下来。三年后(1854年)他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戴王也悄然离去,留下了一座令后人见之唏嘘的文物遗址。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围绕戴王府周围形成了一组人烟稠密的建筑群落,县前街、西桥巷、矢前街、徐家弄等,皆为金坛县当时的地标性建筑。
出东城10公里,便是具有1 500多年历史的河头古镇。
河头镇最早起源于莞塘。《志》云:“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种莞其中,因名。亦有人考证,莞塘即南北谢塘。”《唐会要》载:“县有南北二塘。武德中,润州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溉田千顷。”《寰宇记》载:“南北二塘,梁普通中谢德威造,隋废,唐谢元超重筑。”莞塘在集镇的北边,就是今天洪家村委莞塘自然村。
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公元1234年),官府为向京城运送官粮,开凿水道,称为“漕河”,也称运河。元时金坛城南河上有一座土坝,名“南坝”,此南“霸”当道,截断了漕河,致使南北不能通航。南坝北端称丹金漕河,南端称金溧河,此称呼被当地老百姓沿用至今。民国二十四年,政府“以工代赈”,对该河全线进行疏浚,挖除南坝后,始统称丹金溧漕河。丹金溧漕河主干全长66.5公里,北起丹阳七里桥,接丹阳大运河,通达长江;南接溧阳芜申运河,与安徽相通,穿金坛而过。金坛境内从丹金闸至金溧边界盖板桥,长30.7公里,占了整条河流的近一半里程,是金坛人心目中的“黄金水道”,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
在一系列的历史变迁中,莞塘也逐渐由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发展为人烟稠密的河头镇。名日“河头”,实则为丹金溧漕河的一个分支细流的尽处。也许是由于大地母亲的偏爱,漕河在进入金坛的途中,河道突然从县城北门外悄然分出一个支流,穿过大中桥、莲珠桥、中塘桥、上塘桥,缓缓流入村中,并至此戛然而止,灌溉着4万多亩农耕田地。虽只是一条支流,当地人却不嫌其“瘦”,仍然充满感激地尊称其为“河”。有了这条河,便如同有了母亲的Ⅱ可护,小小的河头镇血脉通畅,精气充沛,具有了勃勃生机和杰灵之气,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自古以来,河头镇才人辈出,名传遐迩者有清末民初的才子李竹溪、薛秉钧等。
金坛第一个赴美留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的徐养秋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徐家曾祖徐腊子,太平天国年间带全家二十多口人由安徽徽州逃难到金坛,前期暂居在西门的毛家坊,靠卖些南北货、茶叶、糕饼之类维持生计。经过多年的辛劳经营,渐渐积累起一份不小的产业。除了在河头镇等乡下拥有百亩田地之外,在金坛城内还开有大沿巷的大昌布店、东江思在街的裕隆布店、横街西新桥的晋康布店、县前街西的启昌南北杂货店和南新桥的恒升茶叶店。后来,紧邻戴王府,面对漕河盖起了两排二层楼房,每幢小楼的后面都有五进的平房,形成了一条一米多宽的弄堂,从县前街直通漕河边,名日徐家弄。
随着产业的增加,徐家人丁也日渐兴旺,到了徐养秋的祖父主事时,徐氏门下已有五支近百口人。一日,祖父把儿女们都叫到身旁,将家产平分五份,各支一份,独立门户。徐养秋的父亲继承了河头镇的田产和开在南新桥西岸的恒升茶叶店。茶叶店与华祥发(即华罗庚的父亲)开的棉花店隔着一条小河,两店中的人站在小河边即可以拉家常。
为打理乡下的水田,徐养秋的父亲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住到了河头,紧邻河头建起了一个大大的庭院。
2013年2月6日,春雨霏霏,时断时续。笔者在如丝的细雨中来到河头镇,寻访徐养秋先生的故居。在村头路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老街。徐养秋先生的侄子徐勉吾一直住在这里,如今是勉吾的女儿和女婿守着老宅。暗赭色砖墙夹成一条狭长的小巷,宽不足一米,只可容一人通过,石板路面已经凹凸不平。进入巷子大约十米远,右侧有一双开木门,推门进入院子,迎接客人的是一株开得正旺的腊梅,黄灿灿的梅花在濛濛细雨中倍显鲜嫩。一栋三层小楼,是在原来地基上建起。一楼是空旷的厅堂,只有一两样可以算作家具的十分简陋的物什。再往里面走是厨房,依然是烧柴火的土炉灶,并排两个大铁锅,烟囱像一面土墙壁立在灶台前。厨房的左侧有一小屋,里面放着一个书架,一把陈旧的木椅,从书架上陈放的书可以看出这是孩子的书房兼卧室。厨房有一个后门,直通后院。进入小院,右转就可以看到紧邻小楼,有一座薄青砖砌就的老屋。主人说这就是徐养秋出生的老宅。青色的墙砖厚不过两公分,一层层垒砌,如千层薄饼。由于随时都有可能坍塌,门上挂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透过门缝,可见老房已经破败不堪,院子里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只有残存的雕梁画栋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盛热闹。
徐家的房子是沿河而建,出门即是流水潺潺的小河,河上小桥如月,徐养秋先生的儿童时代便是在小桥流水的陪伴下度过的。后来在村外开凿了一条宽阔的新河道,这条小河便被填埋,成了一条小街,早些年沿街建起了许多小店,曾经兴旺一时。
站在昔日的古河道处,望着新旧掺杂、逐渐延伸的小巷,遥想当年的情景,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徐父饱读诗书,能诗善赋,为人善良,且具有非凡的经商才能。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产业不断扩大,水田增加到两百多亩;金坛县城里的产业也由一家小小的茶叶店繁衍成多家批发兼销售茶叶、日用百货、油漆等土特产品的杂货店。随着经营范围的日益扩大,货物的运输成了一件大事,徐父便购进了两艘货船。为自家的货栈进出货物时,大船可以停靠店前码头,直接把货物卸到店后的库房里,平时则兼做运输业务,为城里的商家运送各种货物。P3-5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