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

書城自編碼: 257256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軍事
作者: 齐小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094576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6-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45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1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HK$ 117.6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HK$ 54.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HK$ 82.8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1
《 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 》
+

HK$ 127.7
《 陪都重庆:大轰炸下的抗日意志(精装) 》
+

HK$ 70.3
《 伟大的历史 》
+

HK$ 92.5
《 二战内幕(苏联观点) 》
+

HK$ 103.6
《 二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 》
+

HK$ 125.8
《 冷战初期东亚国际关系研究 》
編輯推薦:
这是一部严谨且具有创新的历史著作。它为我们呈现了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使我们了解什么是真实的战争,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段史诗般的历史。
內容簡介: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本书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關於作者:
齐小林,男,1977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共革命史、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目錄
第一章绪言(1)
第二章农民参军:动机、顾虑与意愿(13)
第一节农民参军的动机(13)
第二节农民参军的顾虑(33)
第三节中共政治经济改革与农民参军意愿(52)
第三章革命与乡村规则:村庄内的参军动员(70)
第一节村干部参军动员中的职责与顾虑(71)
第二节党组织内参军动员准备(91)
第三节村庄内的参军动员(112)
第四节参军动员的偏差(154)
第四章规避与冲突(210)
第一节农民的规避(210)
第二节冲突(237)
第五章新战士:审查、整训与输送(245)
第一节组织与审查(245)
第二节整训:巩固新战士的努力(270)
第三节新战士的输送(286)
第四节土地改革与农民参军:数据分析的角度(298)
第六章士兵:逃亡与归队(306)
第一节中共士兵逃亡数量分析(306)
第二节中共士兵逃亡的原因(329)
第三节动员逃亡战士归队(355)
第七章士兵家属的优待(390)
第一节士兵家属:内涵与外延(391)
第二节优抗粮:物质优待(398)
第三节代耕:劳力优待(419)
结语(490)
参考文献(496)
內容試閱
第一章绪言
第一章绪言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选题是不断阅读材料、积累和思考的过程。2007年底,我准备将“华北根据地的社会保障”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进行了一年多的理论和资料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困惑越来越多:首先,社会保障是外来概念,用它来分析中国历史总有削足适履的感觉,尽管相当多的学者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保障,但我觉得都不太尽如人意。其次,华北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窘迫,当人们听到我的选题之后,总惊讶地问我:“那时连饭都吃不饱,能有社会保障?!”对此我无言以对。我曾试图用社会救济代替社会保障,但两者的内涵与外延有相当大的区别,社会救济较之社会保障的范围要小得多,而且有关根据地社会救济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如果强力为之,则难免会陷入“炒冷饭”的境地。
在准备“华北根据地的社会保障”这一课题时,我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军人家属优待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当多的资料显示,很多中共士兵却因家属优待问题而逃亡。中共士兵英勇、无畏、坚定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他们会因家庭问题逃亡?我感到诧异、困惑,甚至有些不安。当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业师李金铮教授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共士兵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课题:首先,中共革命成功必须解决兵源问题,但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其次,应将中共士兵问题置于华北乡村社会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将士兵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政治符号,只有这样思考,士兵逃亡现象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切入,是否有足够的材料作为支撑。
其时,我读到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梅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1914—1918》,受其启发,我想是否可以把中共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呢?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首先,把中共士兵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问题太过庞大和复杂,仅凭一篇博士论文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其次,中共士兵识字率较低,难以留下只言片语,很多档案资料藏于解放军档案馆,外人难以企及。没有原始资料做支持,尽管选题尚新,其价值难免大打折扣。
伴着些许的怅然和遗憾,2009年2月我到河北省档案馆查阅档案,希望有所发现。河北省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参军动员、士兵家属优待的档案,反映了农民为什么参军、怎样参军、参军之后能否巩固、怎样巩固等问题,诸多问题在逻辑上成为相对完整的体系。我将上述情况向业师作了汇报,李金铮教授认为应从革命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角度把握农民参军及其相关问题,“中共士兵、革命政权与华北乡村”是一个有价值的题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北烈士陵园的所见所闻,坚定了我把“中共士兵、革命政权与华北乡村”作为研究课题的决心。在河北省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正逢清明,我前往华北烈士陵园扫墓。令人感慨的是,偌大的陵园中仅有少数有名有姓的烈士供后人瞻仰;多数烈士仅留下空冢,无名无姓。初春的石家庄乍暖还寒,灰蒙蒙的阳光洒落在四周。无数鲜活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隐藏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一丘空冢、几株枯草。除此之外,他们还留下什么?猛然间,我想起刘伯承元帅晚年的谈话:
晚年刘伯承对当年自己经历的那些金戈铁马、气势恢弘的战争并不愿过多提及。孩子们小时候一直好奇地问他淮海战役怎么打得那么漂亮,他就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们知不知道每次问我的这些问题,我想到的是什么啊?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李菁:《“军神”刘伯承片段》,《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9期。是的,这些普通的士兵肯定留在母亲细碎的梦中、妻子的思念中、孩子的期盼中,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留在历史学者的笔下。这些无名小卒在历史剧变中的际遇,深深地吸引着我。记录下他们为什么走向战场、怎样走向战场,记录下他们的生前身后事,记录下他们的欢欣、悲伤与哀愁,不正是历史学者的责任吗?
二、学术史回顾
目前有关中共士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民参军的研究
周锡瑞《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教研室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一文认为,很多人参加革命并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更谈不上民族主义,这与民众动员和政治动员也不沾边,仅是为了追求个人权利,不再受人欺负,可以活得扬眉吐气。这篇文章主要利用档案和调查资料写成,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值得我们借鉴。魏宏运《抗战第一年的华北农民》(《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认为是中共把新思想注入农民心中,促使农民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刘昶《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1927—1945》(《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强调了江南社会经济环境对中共征兵、扩军的限制,认为华北与江南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共扩军的不同成绩,其开阔的视野值得借鉴。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1941—194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认为,土改对参军支前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并不是农民分到了土地,就积极主动地参军支前,而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在减租减息和土改过程中建立并逐步得到强化的各种组织细密的动员实现的。黄琨《革命、革命运行与个体生存体验》(《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6年2月)认为,个人乃至革命领导者的生存性感受在革命推进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李里峰《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一文认为,参军是农民在中共各种政策诱导下的理性选择。
(二)对中共士兵优抚的研究
在这方面研究中,隋东升的《中国优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军事历史》1995年第3期),赵翠生、潘红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探微》(《武警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简单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优抚制度和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罗平飞的《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军人抚恤优待及退役安置政策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对1927年人民军队建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军人抚恤优待及退役安置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党的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文章主要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抚恤优待及退役安置政策的特点。陆玉、徐云鹏的《论抗日根据地的军事社会保障》(《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2期),论及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抗日军人及其家属实施的各种优抚措施和制度。还有一些论文探讨陕甘宁边区及华北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工作。如张丹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赵朝峰、李黎明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工作综述》(《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都把优抚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特殊目标作了重点论述。李翔的《陕甘宁及华北抗日根据地代耕问题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则探讨了陕甘宁边区及华北抗日根据地代耕的原因、措施,揭示了代耕的突出作用。代耕属于劳务优抚,这是对优抚细节问题的探讨。
(三)对士兵婚姻的研究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为王向贤的《“抗属”的贞节》(《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该文从性别史的角度讨论了贞节观念在中共统治区域的演变,虽然抗属的贞节问题仅是士兵婚姻的一个侧面,但其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值得借鉴。
(四)根据地的兵役制度
孙丽英《晋察冀志愿义务兵役制度述论》一文对晋察冀1942年至1945年实行的志愿义务兵役制进行了考察,认为义务兵役制解决了当时兵源日益紧张的问题,并为中共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