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

書城自編碼: 254850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生物科學
作者: 陈灵芝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3335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3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96/8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495.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
《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 》

售價:HK$ 78.0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

售價:HK$ 93.6
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
《 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 》

售價:HK$ 93.6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研究 与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相关的论文集
《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研究 与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相关的论文集 》

售價:HK$ 93.6
实物、人类学习与博物馆学
《 实物、人类学习与博物馆学 》

售價:HK$ 201.6
汉篆辑录(第一卷)
《 汉篆辑录(第一卷) 》

售價:HK$ 129.6
国有经济国别研究
《 国有经济国别研究 》

售價:HK$ 201.6
谷歌人不疲倦的工作术:揭秘谷歌颠覆式工作法,重新构建人生效能体系
《 谷歌人不疲倦的工作术:揭秘谷歌颠覆式工作法,重新构建人生效能体系 》

售價:HK$ 54.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83.2
《 理论地理学(第二版) 》
+

HK$ 49.4
《 岩石与地貌 》
+

HK$ 524.7
《 中国地貌 》
編輯推薦: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可供从事植物区系学、植被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牧业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內容簡介: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由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两篇组成.第一篇重点论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形成的自然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植物区系特征,中国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35个变型的地理范围、区系组成及发生发展等,提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划分出四大植物区,并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篇重点分析影响中国植被形成和分布的自然地理要素,修订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植被区划及其划分原则和依据,划分了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对主要植被类型的基本特点和八大植被区域自然地理特点及植被组合作了较详细论述,最后探讨植被地理学理论在诸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植被响应.
目錄
总序
前言
第一篇中国植物区系地理
第一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历史演变3
第一节中国植物区系形成的地理背景3
一、地理概况3
二、地质历史及气候变迁4
三、地史上全球地质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植物区系形成发展的影响5
第二节中国植物区系的历史演变7
一、晚白垩世以来北半球植物区系的演变进程7
二、晚白垩世以来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及演变9
第二章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8
一、植物种类丰富复杂18
二、起源古老、进化系列完整22
三、地理成分复杂24
四、特有类群繁多26
第三章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区系分析30
第一节世界分布或广布1型34
第二节泛热带分布2型37
第三节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3型42
第四节旧世界热带分布4型45
第五节热带亚洲和热带澳大利亚分布型5型48
第六节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6型54
第七节热带亚洲分布7型59
第八节北温带分布8型77
第九节东亚—北美间断分布9型94
第十节旧世界温带分布10型99
第十一节温带亚洲分布11型107
第十二节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分布14型EAs110
第十三节中亚分布12型116
第十四节东亚分布13型121
第十五节中国特有分布15型134
一、裸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134
二、被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148
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起源及发展159
第四章中国植物区系分区161
第一节导言161
第二节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63
第三节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164
第四节分区概述166
一、泛北极植物区Ⅰ166
二、古地中海植物区Ⅱ172
三、东亚植物区Ⅲ179
四、古热带植物区Ⅳ202
参考文献214
第二篇中国植被地理
第五章影响中国植被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237
第一节地貌对植被的影响237
一、山地237
二、平原239
三、高原239
四、盆地241
五、东南丘陵243
六、近海岛屿243
第二节气候对植被的影响243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244
二、气温245
三、降水及蒸发246
四、太阳辐射247
第三节土壤对植被的影响247
第四节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251
一、农垦对植被的影响251
二、林业生产对森林植被的影响252
三、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252
四、重大工程对植被的影响253
五、植被恢复、重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对植被的作用253
六、其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254
第六章中国植被类型及其基本特征255
第一节植被分类及其命名的原则和系统255
一、植被分类的原则、等级系统及其划分依据256
二、植物群落的命名原则259
三、中国植被分类简表260
第二节主要类型的基本特征264
一、落叶针叶林264
二、常绿针叶林266
三、针叶与阔叶混交林269
四、落叶阔叶林270
五、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73
六、常绿阔叶林274
七、硬叶常绿阔叶林278
八、雨林280
九、季雨林282
十、红树林283
十一、珊瑚岛阔叶林285
十二、竹林和竹丛286
十三、常绿针叶灌丛288
十四、落叶阔叶灌丛289
十五、常绿阔叶灌丛291
十六、常绿革叶灌丛293
十七、肉质刺灌丛295
十八、退化叶小半乔木荒漠296
十九、常绿革叶灌木荒漠297
二十、退化叶灌木荒漠297
二十一、肉叶多汁灌木荒漠298
二十二、旱生叶灌木荒漠299
二十三、肉叶多汁半灌木荒漠300
二十四、旱生叶半灌木荒漠303
二十五、垫状矮半灌木荒漠304
二十六、丛生草类草原304
二十七、根茎草类草原308
二十八、杂类草草原310
二十九、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草原312
三十、丛生草类草甸315
三十一、根茎草类草甸318
三十二、杂类草草甸321
三十三、草丛324
三十四、稀树草丛325
三十五、垫状植被327
三十六、高山冻原328
三十七、高山稀疏植物群落329
三十八、木本沼泽330
三十九、草本沼泽330
四十、水生植被333
第七章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336
第一节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336
一、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337
二、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向变化340
三、青藏高原植被的地带性342
第二节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344
一、东部季风湿润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345
二、西北部半干旱和干旱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347
三、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分布规律349
第八章中国植被区划350
第一节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与区划原则350
一、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350
二、植被区划的原则352
第二节中国植被区划的单位和系统353
一、植被区划的单位353
二、植被区划系统356
第九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361
第十章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370
第一节温带北部针阔叶混交林地带Ⅱi370
第二节温带南部针阔叶混交林地带Ⅱi380
第十一章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387
第一节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Ⅲi388
第二节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Ⅲi401
第十二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412
第一节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ⅣA413
一、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ⅣAi414
二、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Ai421
三、东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Ai434
第二节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ⅣB439
一、西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Bi440
二、西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Bi445
三、西部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地带ⅣBi447
第十三章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452
第一节东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亚区域ⅤA452
第二节西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亚区域ⅤB459
第三节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ⅤC466
一、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ⅤCⅰ467
二、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ⅤCⅱ468
第十四章温带草原区域469
第一节东部草原亚区域ⅥA473
一、中温带草原地带ⅥAi473
二、暖温带草原地带ⅥAi487
第二节西部草原亚区域ⅥB501
第十五章温带荒漠区域504
第一节西部荒漠亚区域ⅦA505
第二节东部荒漠亚区域ⅦB512
一、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ⅦBi512
二、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ⅦBi525
第十六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532
第一节高原东部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亚区域ⅧA534
一、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地带ⅧAi535
二、高寒草甸地带ⅧAi538
第二节高原中部高寒草原亚区域ⅧB540
一、高寒草原地带ⅧBi541
二、温性草原地带ⅧBi546
第三节高原西北部高寒荒漠亚区域ⅧC552
一、高寒荒漠地带ⅧCi553
二、温性荒漠地带ⅧCi555
第十七章中国植被地理与生态系统管理558
第一节植被和生态系统与自然保护和人类福祉的关系558
一、植被和生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558
二、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560
三、生态系统管理途径的基本含义和实施方法562
第二节植被与生态建设563
一、森林的恢复和重建564
二、草原和荒漠植被的恢复和重建568
第三节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相应的管理对策570
一、全球变化的现实和特点570
二、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变化趋势571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针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572
参考文献574
內容試閱
第一篇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
第一章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植物区系形成的地理背景
植物区系是一特定自然区域或国家、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它是植物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 ,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作用下植物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期 ,人类生产经济活动对它们的综合影响日益加剧 ,特别是在人类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环境变化、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变迁、外来物种入侵等直接影响甚至改变着地球上或某些地区的植物区系 .因此 ,加速对自然植物区系的研究 ,揭示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以及植物区系的性质 ,是当今植物地理学研究迫在眉睫的工作 .
在影响植物区系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海陆演变 ,气候变迁 ,高山或高原的隆起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和变化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植物的分布、迁移、兴亡以及新种的形成演化等 .影响我国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分布等的环境或自然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一、地理概况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 ,东自太平洋西岸 ,西至亚洲大陆内部 ,南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从气候上看 ,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至青藏高原东部为界 ,东南半部属季风气候 ,主要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 ,比较湿润 ,季节变化分明 .西南部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并沿横断山脉长驱直入 ,在河谷背风面产生 “焚风 ”,形成干热河谷 ,使得中国在这一地区出现独特的植被类型和区系特性 .西北半部则为亚洲内陆干旱的荒漠和草原气候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或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 .
从地势上看 ,中国显著的特点是分成三级巨大的阶梯 :青藏高原为最高一级阶梯 ,号称 “世界屋脊 ”,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 —祁连山和东段的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一线 ,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 ~2000m ,为第二级阶梯 .这级阶梯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 —太行山 ,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 ,此界线以东到东海岸 ,可作为第三级阶梯 .这种地势上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 ,不但决定了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基本走向 ,而且也间接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吴征镒和王荷生,1983 .
对中国植物区系分布更有意义的是中国山脉纵横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它们主要呈东西、东北西南和南北走向 .东西向者如天山、阴山、昆仑山 —祁连山 —秦岭 ,喜马拉雅山和南岭等 .南北向者如横断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屹立在青藏高原的东缘 .这些有
明显方向性的大山脉 ,是植物界天然传播的通道或屏障 ,也是许多现代植物的发源地、分化中心或避难所 .同时也是中国、东亚乃至泛北极植物区系的发生、分布和迁移的重要或关键的地区 .中国这样的地势差异 ,也使得中国植物区系具有较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因而也常是一些区域植物区系区划的分界线 .
二、地质历史及气候变迁
中国植物区系的形成演化与地质及气候历史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 .对中国植物区系形成影响最深的还是古近纪以来中国大地构造形成与气候的变迁 .从地质历史上看 ,发生在中生代 —新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得中国的大地构造轮廓已经基本定型 .古近纪以来随着全球地质变迁 见本章第二节 的影响 ,以及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相撞 ,导致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升 ,古地中海的退却和消失 ,使得欧亚大陆连成一片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逐步形成 .
中国大陆周围的岛屿 ,坐落在大陆边缘的大陆架上 ,其中最大的台湾岛和海南岛是华夏陆台的组成部分 ,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初期 ,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发生陷落使得台湾岛和海南岛分别与浙闽和雷州半岛分开 .同时期 ,渤海海峡陷落 ,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分开 .南海在中生代时还是一片陆地 ,属华南地台 ,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地壳产生差异性断陷 ,并不断加深 ,形成阶梯性的大陆或具海底隆起的南海盆地 .到了第四纪 ,先后形成了许多年轻的珊瑚岛礁 ;且随着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导致海平面升降 ,大陆架随之出没海面 ,使得这些岛屿与大陆时连时断 .因此 ,这些岛屿的植物区系与大陆上的植物区系有密切联系 ,同时又具有岛屿植物区系的特征 ,还是中国植物区系与印度马来区系以及南半球植物区系联系的桥梁 吴征镒和王荷生 ,1983 .
从气候变化的历史上看 ,自白垩纪至古近纪 ,中国西北至西南存在一宽阔的干旱带 下述 ,气候高温少雨 ,植被大多为稀疏草原和荒漠类型 .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退却等影响 ,引起了东亚气候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季风环流系统的形成和相应气候带的变化 ,使得中国东南半部和西南半部分别受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季风影响而潮湿多雨 .西北内陆则进一步干旱 ,成为荒漠或半荒漠 .同时也加强了南北方温差的变化,北方温差大 ,南方温差小 ,从而基本形成了中国现代气候特征 .此外 ,在地质历史上对中国植物区系分布格局影响最大的事件便是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来临温度下降和间冰期温度回升 ,引起了热带和温带界线相应的南北变化 ,使得植物群落和区系沿纬度南北迁移或沿海拔上下迁移 .在此过程中能够适应的类群则得以生存或进化形成新类群和改变分布格局 .虽然中国处于大陆冰川的外围 ,没有直接受到大陆冰川的作用,但是中国的第四纪气候仍受全球气候总趋势的影响 ,也出现了3次或4次的冰期和间冰期 ,其中以第二次冰期 ——中更新世初期的大姑冰期的规模最大 ,在西部、东北和东部山地普遍发育高原或山地冰川 ,甚至广西也有冰川的痕迹 .其他各期冰川规模较小,且一般在南方不显著 ,在西北干旱区仍为干旱气候 .因此 ,第四纪冰期中国的南方和一些山谷成为植物 “避难所 ”,能保存大量的北极古近纪和新近纪成分或孑遗或活化石植物 .同时在高山和高原地带出现了年轻适应冰雪的高山和北极高山成分 吴征镒和王荷生 ,1983 .
三、地史上全球地质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植物区系形成发展的影响
新生代 古近纪和新近纪以来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的发展、演化和分布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气候条件上看,古近纪和新近纪是一个温度降低逐步变冷的时期,特提斯等地区湿度减少逐步干旱的时期.面临着气候的变化,一些狭生态幅的种属的适应有三种进程:一是灭绝,二是在新的气候条件下物种生理上的耐受性发生进化,三是迁移到保存有其原有适应的气候范围中.而第三种可能,即迁移,则可能是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 TifneyandManchester,2001..
中国植物区系自发生和形成以来,除了其本身地质环境变化直接作用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全球气候和海陆变迁的影响.从全球范围特别是北半球的地质演变上看,大尺度的影响陆地植物迁移的屏障主要有以下四个.
1.白令陆桥 Beringia
在古近纪时,现在的白令海峡是陆桥,是连接亚洲大陆同北美洲大陆的陆地通道,因而是连接中国 东亚植物区系和北美植物区系的重要桥梁 图1.1.但是那时白令海峡的纬度可能更高,大约在80°N,因而两块大陆间的植物区系交流和连接更容易.古近纪以后随着北美洲大陆的反时针的旋转最后到现在65°N位置.大约在740万~480万年前该陆桥逐步断开 MrincovichandGladenkov,1999;一些落叶的成分可能在新近纪时还可以通过此路线进行迁移 Wen,1999.许多的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的类群便是在白令陆桥消失后形成的.此外,早始新世北美洲大陆喜湿的亚热带常绿成分东西交流的道路是畅通的,后由于气候的干旱和草原环境的形成使得迁移障碍中断 图1.1TifneyandManchester,2001.北美洲东西迁移的通畅和中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东亚北美间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流.
2.北大西洋陆桥 NorthAtlanticBridge
北大西洋陆桥是通过格陵兰连接北美洲和欧洲大陆通道 图1.1.在古近纪时格陵兰南端大概在45°N Smithetal.,1981,当时该区域同伦敦黏土层 Londonclay处于相同的气候带中,为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区系.大约在始新世早期该陆桥逐步下沉,这样北大西洋与北冰洋贯通 Tifeny,2000;TifneyandManchester,2001,两陆块间的区系交流逐步减弱至消失.该陆桥也是东亚 中国经特提斯同北美植物区系交流的通道,后来随着陆桥的消失、特提斯的干旱、喜马拉雅隆升等地质变迁,通道中断.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东亚和北美间断等间断现象的形成可能与该通道存在及消失有关.
3.图尔盖海峡 TurgaiStrait
在渐新世以前,欧亚大陆被一南北向的图尔盖海峡分开,当时特提斯海经图尔盖海峡与北冰洋相连,也是联系特提斯植物区系与北极植物区系的通道 图1.1.但这却是欧亚植物区系东西交流的屏障.在晚始新世图尔盖海峡开始向南退却,进而使得欧亚大陆的植物区系交流得以建立,渐新世时图尔盖海峡北段完全关闭,伴随着全球气候的
“d区系向南扩张到了乌拉尔河哈
类昆栏树”dManchThddirocoenro变冷,古老的东北亚的 萨克斯坦地区 Tifer,2001.同时在西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候开始形estneyan成.中新世时温带的植物区系在图尔盖海峡南端地区开始进化 Zhilin,1989;在中北a,1997,温带落叶的森林和干草原逐KulkovaandVolk部被子植物的多样性下降 ov步占优势.图尔盖海峡的消失对我国温带植物区系也有影响,中国植物区系中的北温带分布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型、温带亚洲分布型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此相关.
4.亚洲干旱带
渐新世以后随着图尔盖海峡的关闭、特提斯海的退却和气候逐步变迁,干旱加剧,喜马拉雅的隆起阻挡了南来的水汽,中亚地区进一步干旱,形成中亚干旱带 图1.1.在中国,古近纪以来自西北向东南有一个宽阔的干旱带,渐新世干旱带逐步向北移;新近纪以后干旱带继续向西北移动,最后形成今天西北干旱的格局 Sunand Wang,2005图1.2.干旱带的存在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影响是深刻的.现在中国植物区系中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