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怎样写好人物传记

書城自編碼: 245134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传记的研究与编写
作者: 贾英华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907505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8/15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

售價:HK$ 90.0
游戏改变未来
《 游戏改变未来 》

售價:HK$ 167.9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售價:HK$ 94.8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售價:HK$ 106.8
金庸评传
《 金庸评传 》

售價:HK$ 201.6
西方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 》

售價:HK$ 106.8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HK$ 69.6
嫉妒与社会
《 嫉妒与社会 》

售價:HK$ 98.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7
《 胡适杂忆(精装) 》
+

HK$ 51.8
《 百分百多尔多 》
+

HK$ 53.3
《 百分百荣格 》
編輯推薦:
怎样写好人物传记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百家讲坛《末代皇族》主讲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贾英华撰写,是中国第一部讲述传记创作的权威专著。书中汇集了作者多年从事人物传记创作的体会和经验,以及对人物物传记创作的实践及思考成果。本书可作为传记文学作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传记文学爱好者的入门教材。
內容簡介:
怎样写好人物传记凝结了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贾英华多年从事人物传记创作的体会和经验,汇集了其对人物传记创作的实践及思考成果,重点探讨了人物传记的多种撰写方式、创作的四项原则、十种开头和八种结尾等,并对人物传记撰写内容的取舍和人物细节描写暨虚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中国第一部讲述传记创作的权威专著,本书既可成为传记文学作者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传记文学爱好者的入门教材。
關於作者:
百家讲坛《末代皇族》主讲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华文学院客座教授。著有末代皇帝系列、末代皇族纪实系列等十部晚清纪实作品,其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了末代皇帝溥仪拟写的《我的前半生》。入选“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记文学溯源
第二章 什么是人物传记
第三章 撰写人物传记的“四项原则”
第四章 怎样搜集史料
第五章 如何核实史料
第六章 怎样撰写人物年谱或大事年表
第七章 怎样起书名和调整思路
第八章 人物传记的开头怎么写
第九章 刻画人物七诀窍
第十章 人物传记内容的取舍与语言凝练
第十一章 关于人物细节的描写及虚构
第十二章 撰写人物传记须注意行文规范
第十三章 怎样写人物传记的结尾
第十四章 如何撰写历史人物传记
第十五章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
第十六章 区别人物传记的不同体裁
第十七章 人物传记与传记影片
第十八章 传记文学作品的权益保障
第十九章 当今人物传记创作的几种趋向
第二十章 创作史诗性的时代人物传记作品
附 录 为历史留下鲜活细节
內容試閱
第八章
人物传记的开头怎么写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不同巧妙。
开好“虎头”——虎头、猪肚、豹尾,一个不能少。
十种开头方式,可资借鉴。
巧用“楔子”、“引子”或“开篇”。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不同巧妙。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形容为虎头、猪肚、豹尾。
显然,人物传记的开头非常重要,内中有不少写作技巧,通常至少有十种方式。作者如想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这几种开头写法都无妨一试。当然,初学者适宜从常规写法入手。
1.开门见山的笔法
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式,便是顺序写法。即从传主的出生写起,一直写到现在,或一直写到传主去世,乃至去世后的各界反响为止。有的传记作品时常以传主的出生作为开头,或是以一个特定的时间开始,这是比较常见的写法,好处是开门见山,使读者从一开始便迅速进入传主的人生历程。但此种开头的缺点是,不太容易出新意。
以《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为例,其意义在于把真实的航天历史留下来,把创造历史的真实过程留下来,细节不可再得,这是非常宝贵的。其中,《王希季院士传记》一书开头,便是以传主的出生日期为标志:
1921年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正是盛夏进入中伏的第一天。生活在昆明的人们却丝毫感受不到酷暑溽热的侵扰。正午时分,一个新的小生命啼唱着人生的第一串音符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迎来弄璋之喜的人姓王,名毓昆,字式西,与妻子周诗贞都是来自大理的白族人,定居这座城市已经多年了。夫妻二人本已育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夺去了二儿子幼小的生命,令他们伤心不已。如今,这个男婴的降临,驱散了一直压在父母心头的阴霾,也给哥哥姐姐带来了新的欢乐。
孩子们是“希”字辈的,孟仲叔季,男婴排行第四,以“希季”命名顺理成章,小名就唤作“阿季”。*
如果传记从写传主出生的日期开始,书中的内容以衔接紧凑为宜。有的人物传记从传主父母的结婚时间写起,则书中最好有与此密切相联的特定内容,而且有对其一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等因由。
2.以传主具代表性的一个故事或背景作为开头
提取传主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作为传记开头,当读者打开书,便被吸引而不忍释卷。这样的写法有两点好处:
一是,突出传主平生的闪光点,使读者从开始便牢牢记住传主的主要事迹,且作者也不易游离主题。
二是,这种方式突破常规写法,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倘若笔法活泼,则更有可能吸引读者,既为后边的描写作了铺垫,也交代清楚了人物的主要背景。《孙家栋院士传记》便是以此作为开头:
闯关东的说法在中国大地流传了数百年。据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起驾由盛京(今辽宁沈阳)迁都北京,沿途发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心生一念,若移民开垦,岂不带来滚滚财源?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下令:“令民
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清廷一纸告示,吸引了大批山东人在白山黑水间淘金、垦荒、放山。所谓放山,就是挖人参。人参比金子还贵重,挖人参辛险异常。
有民间传说,闯关东中的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了长白山,翻山越岭去挖人参。……
相传,孙家栋的祖上第七代兄弟俩不堪家中的贫穷日子,结伴由山东牟平逃荒闯关东,一路北上来到东北辽宁省。兄弟俩刚刚见到黑土地,还没有来得及分享拓荒屯地的喜悦,就不幸彼此失散。从此孙家栋祖上爷爷,只身来到现在的辽宁省盖县安顿下来,转眼就是百年。*
这本书开头几段,便把孙家栋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也为此后之事作了铺垫,内容较为吸引人。
3.以传主的外貌或特点来开头
这种开头如果写得好,容易打动读者,而且印象深刻。但最好把传主置于一个特定环境当中,这样才容易达到良好效果。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常被称作肖像特写。
其实,对人物外貌和典型神态的描写,时常被用来衬托或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有利于揭示传主的思想本质,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传主的人物特征,塑造人物传神的性格。在罗曼·罗兰所著《米开朗琪罗传》中,便直截了当地以米开朗琪罗的外貌描写作为开头:
在翡冷翠的国家美术馆中,有一座为米开朗琪罗称为《胜利者》的白石雕像。这是一个裸露的青年,生成美丽的躯体,低低的额上垂覆着鬈曲的头发,昂昂地站着。他的膝盖踞曲在一个胡髭满面的囚人背上,囚人蜷伏着,头伸向前面,如一头牛。可是胜利者并不注视他。即在他的拳头将要击下去的一刹那,他停住了,满是沉郁之感的嘴巴和犹豫的目光转向别处去了。手臂折转去向着肩头:身子往后仰着;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这幅英雄的惶惑之像,这个折了翅翼的胜利之神,在米开朗琪罗全部作品中是永留在工作室中唯一的作品,以后,达涅尔·特·沃尔泰雷想把它安置在米氏墓上……它即是米开朗琪罗自己,即是他全生涯的象征。
这部人物传记开头,描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这是一部包括开头乃至全部作品都极为成功的传记作品。
跳出写作的俗套子,似乎是所有传记作者的想法。人物传记以描写传主的外形作为开头并不鲜见,但在江峡所著《小布什传》中,描述人物外形的开头则更为巧妙。
作者在开头没有直接描写小布什的外形,而是笔锋一转,先是描述小布什在一次乡村舞会上,被一位少女吸引住了。这位少女长得什么模样呢,这里作了近似“写意”的勾描:
16岁的美丽少女芭芭拉参加了“环丘乡村俱乐部”举办的舞会。这个俱乐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离她的家乡拉伊不远。身高约1.73米的芭芭拉,身材苗条,长着褐红色的秀发,衣着华丽,相当引人注目。这其中就包括17岁的乔治·赫伯特·沃尔克·布什,
一位菲利普斯中学的四年级学生,他顿时被芭芭拉迷住了。
紧接着,此书记述了这位漂亮的妙龄少女被吸引的程度——她和小布什在一个屋内时,连呼吸也变得急促了。这样运用描写他人外形的笔法,巧妙地烘托了小布什的隆重出场而不露痕迹。
由此可以看到,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需要准确抓住其特点。当然,现实生活中并非全如京剧里的人物,仅从外表的勾脸便可看出人物的善恶之分。
4.以人物经历的重要事件作为开头
这种写法,往往可能引人入胜,还可以从中截取其经历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渐次展开。
当然,这要依据传主的人物特点而定。我的拙作《末代皇弟溥杰》,是这样开头的:
参商契阔,星移斗转。
茫茫尘世,或许谁也难以料想,一声啼哭,爱新觉罗·溥仪悄然在两代醇亲王的“潜龙邸”降生,成了承继清朝二百七十多年大统的“宣统皇帝”。古老中华的几千年“帝制”,亦终结于此身,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涂抹了独具浓重“挽歌”味道的一页。
偏偏溥仪以三岁稚童的身份在金銮宝座“登基”的前夕,他的胞弟也在什刹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悄然出世。这位引人注目的“皇弟”,名字竟是慈禧太后亲赐——爱新觉罗·溥杰。
从此,“末代皇帝”与“皇弟”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对“难兄难弟”——在风云变幻的潮流中,忽而,皇帝从紫禁城的“九龙天子”宝座上一个跟头跌下来,猛然间,又重登“龙椅”,俯受“复辟”群臣的叩首。“皇弟”则随兄长的命运跌宕,追“皇权”而始终……
忘乎所以之中,“皇弟”跟随“逊帝”下关东佐“康德”,赴东洋媚日倭,旋即囚居苏俄数载……到头来落得个锒铛入狱,在冰凉的铁窗中熬过了十几个春秋。一梦南柯之后,自以为难逃活命,没想到又双双在共和国成了普通公民……可谓奇哉! *
此书以溥仪登基,继而溥杰成为皇弟作为开头,随即简练概括了哥俩结伴在历史中浮沉的奇特命运。反过来,再从溥杰出生而娓娓道来皇弟的传奇一生。这是先以溥仪称帝这一重大事件,笔峰陡然转向溥杰身上。这种开头方式,衬托出了溥杰的奇特身份——皇弟,从而使读者对其一生的坎坷命运发生兴趣。
5.以悬疑或质疑的方式开头
这类开头,有可能会在人物传记开始便紧紧吊起读者的胃口。我在《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书中,便采用了这种方式开头:
世人瞩目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究竟谁是“大媒”?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
周恩来总理为溥仪和李淑贤“保”的大媒。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其间还有一段小小曲折。
这里首次披露历史真情……
这种简要的以悬疑加质疑方式的开头,提纲挈领地带出了一串真实的故事。这种尝试性的开头,据反映效果不错。
6.用倒叙的方式开头
人物传记可以顺叙写,也可以倒叙写。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可从后人对于人物评价写起,以此溯源传主的一生经历。这种写作方式,往往适用于重大历史人物。如此开篇,有助于烘托或渲染传主的形象,很快吸引人的眼球,紧紧抓住读者心理,然后慢慢地铺展开来。《末代皇帝立嗣纪实》*以及《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两本书,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方式开头。
前一本书开头不仅概括了对毓喦这位人物的评价,还在“题记”中引用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从历史角度扼要介绍了此书意义。
《我的前半生》和《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两书,记述了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的传奇经历。而爱新觉罗·毓喦先生,作为溥仪“立嗣”之子,关于“随御”的亲历追忆,至少可以看作是对于以上两本书从某一特定角度的必不可少的补充,也可视为续补以上两本书的“姊妹篇”。
小瑞是清朝亲王的后人,他家这一支自从他祖父载濂、叔祖列为“庚子肇祸诸臣”之后,败落了下来。他十九岁那年被我召到长春,与其他的贫穷“宗室子弟”一起念书。在那批被称为“内廷学生”的青年中,他被我看作是最听话、老实的一个……从苏联临回国时,我断定性命难保,曾和妹夫、弟弟们商量“立嗣”问题,决定叫小瑞做我的承继人。他听到这个决定后的表现就更不用说了……
引自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
与前一本书不同的是,在《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开头,作者先寓意深刻地描写一处景物——官邸,然后再巧妙运用倒叙的方式切入主题。这本书是这样开头的:
总统府苍翠的园地内矗立着一栋空宅。建筑左右环绕着深深的阳台与拱廊,虽然不算富丽堂皇,所在的庄园却足以让新加坡任何百万富翁的豪宅相形见绌。斯里淡马锡是总理的官邸,可是新加坡的三任总理却没有一人以它为家。
当李光耀在1959年成为国家第一任总理时,曾想过搬进官邸。他的三个孩子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7岁、4岁和 2岁…… *
此书采用景物描写加倒叙的开头方式,展示了李光耀这位新加坡第一任总理的独特风格,是他一生特立独行而又廉政无私的写照和缩影。而此书开头刻意提及的官邸制度,恰恰是新加坡官吏分配制度的一大特色。细忖起来,这本书的开头是比较成功的。
7.以描写出生之地的背景或景物的方式开头
以这种笔法开头,便于把读者渐渐带入佳境。这往往适用于抒情地刻画传记人物,以
撰写科学家或诗人、文人以及书画家等较为合适。譬如,《任新民院士传记》开头,便直接
切入传主的出生地,介绍了当地的背景,以历史上著名的“双雄会”作为吸引人的噱头,
倒是颇可以借鉴: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现为宁国市),祖籍湖北省谷城县任家湾。谷城是明朝末年“双雄会”事件的发生地。据史书记载,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潼关后,曾蜗居商洛山,暗中招兵买马,伺机东山再起。李自成从商洛赶至张献忠盘踞的谷城,面商联合起兵之事。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津津乐道的“双雄会”。任新民的祖辈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8.以对于人物的客观评价为开头
这种开头方式一般适用于有争议的传记人物,在没进入正题之前便甩出观点,旗帜鲜明,有利于引导读者层层揭开人物的关键争议点。我在《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中,采用了这种笔法,开头便写道:
仿佛,从出生就为打造“传奇”而来。
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三岁登基,一生三次称“帝”,历经晚清、民国、北洋军阀、伪满洲国、抑留苏联,尔后归国改造。屡经坎坷,历劫而不死,在新中国“回归”为普通公民。这无不娓娓叙述着一个“空前绝后”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奇迹。
皇帝、汉奸、战犯、公民——他的每一个生命片断,无不对应着晚清以来百年历史中那些更替迭进的关键性时间节点。
这是一部力求与众不同的溥仪传记。
这样首先把溥仪定位为一位传奇历史人物。紧接着,书内相继提出了一个个尖锐的历史疑问,有如抽丝剥茧般一层层揭开溥仪一生中的历史谜团:
溥仪因何被慈禧太后立“嗣”?又为什么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突然相继去世的“历史谜团”之中,登基成了“宣统皇帝”?
继而,出宫之后的大太监、总管李莲英又为何死于非命,仅留下一颗无尸之头?这,难道是一起“连环谋杀案”?
您知道溥仪人所罕知的“乳名”吗?他是如何从康熙粉彩大果盘里被抱上皇帝宝座的?
晚清大内是否秘储着一个与溥仪同月同日出生的“替僧”?
隆裕太后在“三哭”中颁布“宣统逊位诏书”与此后袁世凯称帝,其间有着什么历史隐秘?
谁是“张勋复辟”幕后策划的主谋?日本军人是否暗中参与并出资“赞助”这次复辟?
溥仪生母自杀之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溥仪有否出宫去悼念亡母?
“宣统”大婚背后的故事——袁世凯和张作霖也曾托人做媒欲将女儿嫁给溥仪。
……
这类开头和写法,易使读者发生浓烈兴趣,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而作者面临的则是如何以精练的语言提炼出精彩的“导语”,一环扣一环地讲述传主一生未解之“谜”。这往往是对作者思想深度,以及文字概括和提炼能力的一种检验。
9.在书前以“楔子”、“引子”或“开篇”的方式开头
我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中,便采用了以“引子”作为开头:
初秋的微风,吹皱“太液秋波”。和煦的斜阳透过窗棂,照进中南海怀仁堂。
是历史长河的偶然抑或必然?毛泽东主席关于特赦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战犯的建议,就回响在昔日这座皇帝的仪銮殿,使一些曾做过“宣统”臣民的皓首长须的民主人士不禁慨然。历史竟有如此惊人的巧合:当年,溥仪被慈禧“立嗣”而成为皇帝也正在此地。
虽然,这只是一个民主人士座谈会,却不失留下隽永回味的历史时刻——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五日。一向崇尚“一分为二”的伟大哲学家,却令人难以思议地将两件毫不相干之事“合二为一”:开国元勋彭德怀将被黜免,末代皇帝溥仪即蒙特赦。两个截然相反的消息首次同时透露,悲剧与喜剧参半,真理与舛误同熔一炉,不能不使人遗憾至极。然而,这毕竟是史实。*
另外,我在拙作《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一书中,又采用了“楔子”作为开头:
萧瑟的秋风,呼啸着吹掠过古老的京都,席卷着最后的落叶。高耸的宫墙,明黄与碧绿色的琉璃瓦,在仲秋的阳光下,闪泛着耀眼的寒光。巍峨宏伟的紫禁城,历经沧桑尘世,沐浴着百年风风雨雨。皇城两端的八角楼,探檐飞耸,玲珑剔透,冷眼睨视着历史舞台那鱼龙混杂的匆匆过客。
神武门两侧,古槐垂柳,枯叶纷飞,仅仅剩下了光秃秃的残枝。迎着飒飒秋风,风尘仆仆,走来一个五官端正的清秀少年。他身着灰色长袍,头戴一顶瓦沿礼帽,左肩扛着一个不大的铺盖卷,驻步神武门前,好奇地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注视着神武门那两扇朱漆宫门,茫然四顾。抬眼,望着盘查进出人员腰牌那威武的御林军,他静静地摘下礼帽。仰望着面前那高大的丹色宫墙,一瞬间,仿佛自己变得渺小了。*
这种类似导语的方式,可以较艺术地引出书中的主人公。一般说来,如此开头适宜把需要高度概括的含义或重要背景,巧妙地交代清楚,使书内免去许多需要说明的枝枝杈杈。在“楔子”或“开篇”处,作者还可以适度展现文采,加大此书的感染力。这类开头方式,适用于部头比较大的长篇传记文学。
10.借助于一句经典的句子或诗句开头
这种传记以及其中前言、后记或章节的开头,也要注意引用贴切,当然也可以内含寓意。我在《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书的后记,便以一句古诗作为开头:“闻钟始觉山藏寺,到岸方知水隔村。”如此可以勾起读者深一步回味的兴趣,不仅发人深省,也带有归纳提炼之意,读完才可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第十一章
关于人物细节的描写及虚构
成功在于细节。对于人物传记来说,成功不仅在于基本架构,也同样在
于细节。
对人物细节的虚构描写,需十分谨慎,决不能脱离传主的真实经历、个
性和环境,更不能哗众取宠、胡编乱造,“媚俗”的虚构应坚决反对。
武王伐纣、彗星划过天空所带来的启示。
有关人物细节的描写,各方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如果不虚构人物细节,人物传记就无法撰写成功。还有人认为,人物细节绝不能虚构,若全部如此,那人物传记岂不成了小说?
一、有关人物细节的描写
对于人物细节的描写,也须真实。
譬如我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开头便描写中南海内的怀仁堂——过去的金銮殿,上边悬挂着“八瓣莲灯”的细节,又具体描写了毛泽东的老习惯,从烟盒内“弹出”一支特制过滤嘴“熊猫”香烟,按照老习惯,一掰两截,将半支插入玻璃烟嘴。这些细节,绝非随意或想当然的描写,而是经过大量实地踏勘和采访的结果。
书中这样写道:
八瓣莲灯骤亮。容颜焕发的毛泽东缓步迈入大厅。落座后,他从烟盒内弹出一支特制过滤嘴“熊猫”香烟,按照老习惯,一掰两截,将半支插入玻璃烟嘴,信手点燃。他满面笑容地与周恩来总理侧身交谈,又不时向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等老熟人点头打招呼。*
别看书中仅寥寥几行文字,我却是遍查中央档案馆的相关档案,再采访多人核对的结果,几乎每一句都有出处。例如第一句:八瓣莲灯骤亮。我亲自到怀仁堂内仔细数过,眼见殿顶确实悬挂着八个瓣的莲灯后,才写入书内。
另经采访得知,毛泽东当时吸的是特制过滤嘴的“熊猫”香烟。据了解,当时确有北京卷烟厂一个小组的工人在中南海东门外,专门为毛泽东特制这种香烟,直到主席逝世之后,这个小组才撤销。书中描写毛泽东用手指从烟盒内“弹出”香烟,而不是拿出来,也不是直接叼入嘴中,而是将半支香烟插入玻璃烟嘴内。这是毛泽东独特的吸烟习惯,而这些细节只有他身边的人员才知道。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戴河采访了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了解到这些历史细节。他向我介绍说,每逢主席将要作出重大决断或发脾气前,吸烟时大多都会把香烟一掰两截,这个习惯只有主席身边且注意观察的人才知道。所以,这种刻画人物细节的描写,是以原始档案以及采访多名当事人为依据的。细节的真实,使得此书从开头读起来便觉得生动、可信,也可以说达到了基本还原当年历史场面的效果。
又如,当年溥仪被特赦,成为震惊世界的一件大事。对他回北京那天是几点抵达火车站的说法,因年代久远,众说不一。我查找到了当时的火车时刻表,才将此时间写入书内。后来发现溥仪一位亲属日记的记载时间与此时间不符,再细细核对才发现,就在溥仪抵京前不久,火车时刻表发生了变更,理应参照最新的火车时刻表进行记载。
随即,我去北京铁路局查找到了档案中变更后的火车时刻表,又采访了和溥仪同坐一排座位的特赦的国民党将军孟昭楹,还与到火车站迎接溥仪的一位亲属写的日记以及一份政府简报分别做了核对,然后再逐一采访了赴车站迎接溥仪的几位亲属之后,才最终将准确时间写入书中:
列车鸣笛,令溥仪汗颜的回忆被打断了。
他在车上手忙脚乱地收拾起东西。其实,所有的东西,他的那只黑皮箱就足以装下。这是个长方形状的、原在伪满装小型电影机的皮箱。他当年逃离长春时,携带的就是此箱。哐当,列车停稳了。他一手提起黑皮箱,一手拿起往日盛消化药的瓶子。
“药瓶,你放进书包不就行了吗?何必捧在手里。”老孟轻声提醒他。
“对……”溥仪不好意思地笑着采纳了建议,然后,随老孟等人大步迈下火车。
这是北京时间: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九日,清晨六点三十分。
他走下车,随即看到了迎候在站台的五妹金韫馨和她的丈夫万嘉熙以及四弟溥任,堂弟溥佳和溥俭。在人群中,老孟找到了等候已久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郭文林也下了车,想顺便进京看望一下旧日的朋友,他没有家属来接,在旁边看着溥仪与家人久别重逢的动人场面,异常感动。
“大哥!”
“五妹……老万,俭六弟……”
溥仪应接不暇地与前来迎接的人们握着手,这是普通公民式的握手,已见不到当年君臣之礼的半点影子了。从他们的称谓上,也可察觉,他们从以前被封建等级隔绝的疏远名分,恢复了骨肉关系,而且建立在了一种新型的基础上。他与溥任近二十年未曾谋面,相见时,面带疑惑,竟认不出了。因为,溥仪在伪满最后一次与他相见时他才十四五岁,而今个子却和自己一般高了。
“这是四弟溥任啊!”
“噢。”待老万告诉溥仪,他才恍然大悟。
站台上,新闻记者的摄影机显眼地架在车门前面。当溥仪与昔日的“皇姑”握手时,记者揿动快门,摄下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镜头。他看到,五妹身着普通棉衣,头围一条微带孔眼的驼色围巾,完全是一副劳动妇女的打扮。在她淳朴的笑脸上,已丝毫不见当年五格
格的娇态。*
在人物传记中,有关气候的细节容易被人忽略,但在特定形势下,此细节却有着特殊隐喻的含义。当我写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描写溥仪“文革”期间结束在北京低压电器厂最后一天的劳动这个片段时,特意查找了溥仪那天的日记,而且专门找到了北京市气象
局关于那天的天气预报,才在书中写到溥仪离厂时的真实情景:
他走出了厂门,步履迟缓。盛夏季节,他的身后未投下惯常的身影。因为,离去那天,头上顶着隐隐雷声,天空黑云沉沉。**
我之所以记述溥仪那天“身后未留下惯常的身影”,是因为那天是阴天,没出太阳,这与溥仪的心情是吻合的。因为这一天以后,溥仪所处的社会环境每况愈下。细节的真实,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即使再过上千年,如果考证这一天,仍会发现我书中的记载和气象预报是一样准确的。我觉得,这样记述细节才有历史价值。
有一件历史细节或许可以作为撰写人物传记的借鉴。历史上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据《淮南子》记载:“武王伐纣……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也就是说,那一天正赶上天空出现彗星。查找原始的天象资料,便可准确地知道那是公元前
1046年1月20日。武王正是在这一天凌晨,对纣王所居的朝歌城发起总攻,此时一位史官恰巧回头遥望天空,偶然见到彗星划过,便记录下了这一重大的天文景象。
这一处珍贵历史记载不仅对“夏商周断代”起到了重大的参考作用,而且对鉴定中国历史分期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获中国传记文学奖之后,《人民日报》在发消息时,将我的这本书注明是“小说”,很可能是编辑看到内中有大量细节描写以及一些对话,误认为此书系虚构而成,所以注明是“小说”。
不同于一般历史人物传记作品的是,这本书是在采访三百多人之后写成的,所依据的都是第一手史料,并非从网上或他人的书中间接引用、拼凑而成的人物传记,没有任何虚构的历史内容。
二、人物传记的虚构问题
如何处理人物传记中的细节描写以及虚构问题,万伯翱和马思猛先生合作撰写的《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民国京剧名家孟小冬的一生中,颇具传奇色彩的是,她七岁登台演出,堪称一位“奇女”。由于缺乏史料,如果仅凭有限所知,在不虚构的原则下,便极有可能把这一有意思的情节寥寥几笔带过,根本不可能出彩。
然而,万伯翱通过采访孟小冬的过继女杜美霞,挖掘到了一个精彩的史料情节,把人生第一次登台出场的孟小冬写得活灵活现,也可以说借此展现了她一生特立独行的性格。
此书在稍作铺垫,交代了孟小冬父亲孟鸿群走南闯北、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的背景下,记述了一场意外——祸从天降,孟小冬就此结束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引出这一悬念后,紧接着记述年仅七岁的孟小冬第一次登台演出,纯属意外:
一天,父亲孟鸿群在天津演出《八腊庙》,饰演诸彪,这是一出开场戏,在与费得恭的厮打中,突感不适,一阵天昏地旋,倒在台上,演出被迫暂停,台下观众哗然。本来孟小冬正在下场门看戏,她看着众人把父亲从下场门抬下来,见父亲勉强站起来,表示无大碍,欲坚持继续演出。七岁的小冬好像一下子成了大人,挺身对父亲说:“爹爹,您多歇一会儿,别叫台上冷了场,我去给观众清唱一段。”说着,便绕到上场门,挑帘登台。
台下的观众立刻安静下来,只见孟小冬大步走到台口,向台下观众深深一躬,说明其父稍有不适,休息一会儿即可复演,接着说:“下面由我孟令辉代父加演一段清唱《捉放曹》。”说完,又向台下深深一躬,然后又向琴师一躬,说:“听他言,正宫调。”台上台下的人,都被这俊秀大方的小姑娘惊呆了,骚乱的剧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一句出口,就博得满堂彩,这一大段唱下来,“好”声不断。孟鸿群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望着自己不满八岁的女儿,眼圈湿润,一阵心酸泪涌如泉。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万伯翱虽然当时不在现场,但他采访了孟小冬的过继女杜美霞,获得了第一手史料,对孟小冬的家境及其父的身体状况描述都极为真实。更难得的是作者懂戏,从孟小冬父女俩由上场门到下场门,再到这出戏的细节描写,用行内话叙述,所以阅读起来颇为可信,给读者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谈起传记文学作品的创作经历,万伯翱深有感慨:
“传记文学作品在描写传主情感时,主要是依据材料设身处地去体验和感受传主的心理世界。这时传记文学作家应当非常谨慎,而决不能脱离传主的经历、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更不能哗众取宠,胡编乱造,那种‘媚俗’的虚构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对此,万伯翱尤其强调:“传记文学作家应当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一定要深入采访,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前辈的资料,又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写作,这样合理地虚构就会带来艺术的升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