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这是本可以让人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书,会对世界观产生影响的书,能给人们以启发的书!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書城自編碼: 21226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空心菜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90481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3-09-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32/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7.2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HK$ 153.6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HK$ 71.8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HK$ 105.6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HK$ 309.6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HK$ 81.6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HK$ 32.2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HK$ 81.6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HK$ 55.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7.4
《 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 》
+

HK$ 98.8
《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 》
+

HK$ 139.2
《 阴谋论:为什么人类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地球的主人?(一部远古阴谋集团及其当今代理人控制地球发展的黑暗编年史) 》
+

HK$ 82.6
《 从科学到神:一位物理学家的意识探秘之旅(真正伟大的科学发现,均来自心灵的明晰与开阔。) 》
+

HK$ 78.3
《 信念的力量 (美国年度最佳图书,USA Book News最佳科学著作奖。世界首次科学证明,信念能激发你的无限潜能) 》
編輯推薦:
○宇宙大爆炸理论说世界诞生于137亿年前,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
○量子论说在被观测之前,世界就不是真实的存在。难道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吗?
○为什么找不到支持进化论所必须的中间过渡物种?为什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会突然出现?
○一个民科的终极思考,以《道德经》揭开造物主惊天秘密!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大爆炸理论说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进化论始终得不到中间过渡物种化石证据的支持,也无法回答复杂器官生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大量物种集中出现的问题,难道进化论错了?量子论说世界只有在被观察后才成为现实,以此推论,难道是意识决定了世界的存在?
这些困惑让无数专家皓首穷经,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是专家们研究得太深了,这样虽然理解更深,但成见也深,视野反而更狭隘。有时民科的思考,也许能够弥补专家的局限,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世界的终极问题最终只能由哲学而不是科学来回答。本书作者——一位民科,循着从上古哲学中找到的线索,站在全新的角度解答了所有这些疑问,揭开了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的
內容簡介: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大爆炸理论说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进化论始终得不到中间过渡物种化石证据的支持,也无法回答复杂器官生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大量物种集中出现的问题,难道进化论错了?量子论说世界只有在被观察后才成为现实,以此推论,难道是意识决定了世界的存在?
些困惑让无数专家皓首穷经,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是专家们研究得太深了,这样虽然理解更深,但成见也深,视野反而更狭隘。有时民科的思考,也许能够弥补专家的局限,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世界的终极问题最终只能由哲学而不是科学来回答。本书作者——一位民科,循着从上古哲学中找到的线索,站在全新的角度解答了所有这些疑问,揭开了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的起源之谜。
關於作者:
空心菜
天涯论坛知名写手,粉丝天团神秘霸主,多位学者力推新锐。
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酷爱思考的草根思想者对宇宙、文明、社会、人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拟将其诉诸于文字,写成4本书,这是第1册。
目錄

前言
01 免费的午餐
02 创世与演化
03 沙丘中的危房
04 智慧设计
05 登山阶
06 骰子与蝴蝶
07 水中花
08 雨伞后的猎枪
09 烂柯山
10 创世程序
11 造物之谜
12 天若有情
13 随机性与升级论
14 灵与肉
15 虚拟与现实
16 天外有天
17 时间的真相
18 生命的意义
19 心领与升华
20 精神的觉醒
后记
感谢
主要参考资料
內容試閱


朋友约我为《世界就是一个游戏
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一书作序,自己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如何推脱,因为我长期以来都不太愿意做这种事,觉得写序应该去拜托那些位高学厚之人。然而在见到了关于该书的《简介》后,不知怎么却马上有了想说几句话的兴趣。看了全部书稿,更是感觉有必要说点什么,朋友也认可我就说那么几句想要说的话,便有了如下的文字。
书中探讨的是“世界起源”和“人生意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的学院派和非学院派人士为此“仰望星空”、“扪心道德”,以求“终极答案”。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芸芸众生大都要为“兜中票子”而操劳,经济学成为了“热门专业”,毕业于经济类专业、之后又长期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本书作者,竟然可以沉下心来,历经多年钻研,构成一个宏大的体系,写成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大作,岂能不令人感叹,也再次在耳边响起贺拉斯的诗句:“乡下佬等候在河边,企望着河水流干;而河水流啊、流啊,永远流个不完。”(见: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导言”)
关于世界起源问题,该书径直点明,世界的诞生并不需要物质来做原材料。英文的materialism和idealism,在中文翻译为“唯物论”及“唯心论”。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对它们的翻译一直或多或少有点心存疑问,为何没有将materialism翻译成“材质论”、“材料论”抑或是其他类似的表述呢?我们知道,material是对应着有形的物质,而matter则是对于种种具体物质或材质的一个共性的概括。idealism有时也翻译成“观念论”,至于“理念论”,今天大多用来专指柏拉图的学说了。在如今“标准”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表述中,有了“唯”字,语气得以很大的加强,突显出强烈的对立,依稀也铭刻着战斗性的时代或时代的战斗性。
作者在书中声称:“世界不是实在的,而是虚拟的。”因为之前曾经专门进行过cyberspace(赛博空间)和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两个概念的一点辨析,作者的看法立即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们在《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一书中进行了一番辨析后写道:“虚拟现实可能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情境:真实实在与虚拟实在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不依赖于原型的虚拟现实成为一种自我指涉实体,虚拟现实成为一种超真实存在;本来用以再现真正实在的虚拟现实变得比真实实在还真实,词与物、能指与所指的再现关系不再有效。”现在看来,这里也有了几分“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有物混成”的境界了。
与何祚庥先生在国家社科基金当评委的共事期间,他曾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为什么采用“实在”的提法,而不直接采用“物质”的提法呢?我谈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理解:如果采用“物质”概念,是走向“唯物一元论”,没有留下其他路径;而如果采用“实在”的表述,正如英文realreality在文学中大多翻译成“现实”(现实性)而在哲学中翻译成“实在”(实在性)所体现的,“现实”或“实在”背后是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路径的,“实在”可以是“客观实在”,会走向“物质论”;“现实”,有些“现象”、“表象”的意味,并不保证走向“物质论”,也可以走向“非物质的存在”。
在朋友发来的“作者简介”中写道:“作者曾看过朱清时老师的《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科学和佛学的宇宙本体》演讲视频,深受启发。”记得当年朱清时先生发表上述两文的观点时,曾经在网上引起了一定的争鸣。眼下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也表明,朱先生语惊四座的观点,主要是在网上进行的,极少进入到种种正式学术期刊中,也就谈不上在学术期刊上的争鸣了。这不能不说是某种遗憾。
在我看来,纵然把朱先生的观点以及本书作者的观点都归入到“理念论”(“观念论”、“唯心论”)的范畴,那么,“物质论”(唯物论)是否也应该有所反应才是?“物质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和争鸣将长期存在,失去了争鸣“对象”,两种论点都将丧失其存在的前提;纵然要探索“克服对立”、实现“新的综合”的“第三条路线”,也难以避开这两者的关系。《世界就是一个游戏
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一书,恰恰可以引起我们的再度思考和争鸣,这也是我认为本书值得而且应该出版、并希望它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原因。
是为序。
曾国屏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主任
曾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前言

妈妈,
我觉得生命就像一场游戏,
人死了,
你的游戏就结束了。
在偶然听到一个大约八九岁的男孩跟他妈妈说这番话时,我感到十分震惊。连这么小的孩子都在思考生命的真相,对于世界有如此深刻的理解,难道不让我们这些整天沉迷于物欲之中、无暇思考宇宙人生的成年人感到汗颜吗?
相信在许多人儿时的心中,都曾经萌生过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和幻想。我小时候就经常在夏日的夜晚,坐在屋前晒谷坪里乘凉,看那繁星点缀着夜空,缥缈的银河像轻纱浮在苍穹之上,心中充满了这样的疑惑:天上有些什么?
仰望星空,在同样的夜色下,不知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诗人哲人,曾感叹过天地的广袤与生命的卑微,感伤过人生的短暂与时间的绵长,心中思索着那个亘古的疑问:
天地因何存在?人类从哪里来?




01 免费的午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世界。
多数人根本不会去想“世界是什么?它从何而来?”的问题,而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学家们虽然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却至今没能如愿。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分歧,一直争执不下。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后果严重,小则引起争议,大则引发摩擦,甚至酿成流血冲突。
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第一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两个和尚看见一阵风吹动了高高挂起的幡,于是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六祖慧能听到了,走上前去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心在动!”这个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观点: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世界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的不是女色,而是你眼中看到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色即是空”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四大皆空”的说法,那是因为古印度人相信,“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所以,你如果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那么这种观点就可以叫“四大皆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也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但他又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如果连你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你怎么还会懂得去思考、去怀疑呢?所以他说了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
对没有研究过哲学的人来说,要理解上述说法,恐怕都有点费劲,更别说赞同了。多数人会想,眼前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它是虚幻的呢?感官确定地告诉我们,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其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实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整个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
到了近代,认为世界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不无关系。
“物质恒定”的说法其实很早就有,并不罕见。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任何存在的东西都不会消失”,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聚散变化,而基本体不为之损益”。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质量”的概念,用它来衡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质量守恒”的概念。他在写给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这样说:“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锡,经过测量发现,容器里物质的总量在煅烧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他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在当时,这一说法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1775年,拉瓦锡在对氧气进行研究时发现,燃烧的物体增加的质量,恰好等于氧气减少的质量。随后他通过一系列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体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会改变形态,但参与反应的物体,其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拉瓦锡用化学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定律也从此开始被广泛接受。
这个定律认为,世间万物的总质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很容易想到,既然物质的总量是恒定的,永远都不会减少,那么它就应该是永恒的存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有了这一定律的支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直到19世纪在科学界占据了统治地位。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观念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首先是它的基石“质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人们发现,这个定律虽然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却不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物体在作高速运动的时候,它的质量会明显增加。后来,人们在粒子加速器中观察到,电子和质子在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会增加几十倍甚至更多,它证明爱因斯坦说的没有错。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速度增加时质量跟着增加,只是现有的物质增加了质量而已,并没有变出新的东西来。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实验室让2个高能质子以极快的速度相互碰撞,得到的并不是一堆碎片,而会是3个质子、1个反中子和若干个π介子,这些粒子的总质量会大于碰撞前质子的质量。就像魔术师把2个苹果放进空空的箱子里,用力摇晃了一阵之后,打开箱盖,从里面拿出了3个苹果、1个香蕉,还有一堆樱桃—东西确实变多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新生成的物质来自于高能质子中蕴含的能量。按照这一理论,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能量竟然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状态。简单地说,能量是无形的物质,而物质是浓缩的能量。就像冰是固态的水,而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它们形态迥异,但本质上都是水。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原先很难想象的问题,那就是并非所有的粒子都有质量。比如光,它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但光子却没有静质量,它只能在运动中存在,一旦它停止下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夸克”和“胶子”也是没有质量的,而且它们不像光子那样只在运动中存在。这些现象从质量的定义来看是不可思议的。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从逻辑上看,没有质量就意味着没有物质,世间怎么可能会存在没有质量的粒子呢?
最初的时候,人们很清楚物质指的是什么—它是实体的东西,可以用质量的大小来衡量;但现在,什么是物质却变得难以确定了。既然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那么能量是否也可以叫物质呢?很多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把能量也归入到物质的范畴。但是近年来,在已知的物质和能量之外,人们还发现宇宙中似乎存在着大量未知的暗物质、暗能量,这样一来局面就更加混乱了。
我们知道,能量是无形的,它不是实体性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把它仅仅当成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实体性的物质竟然可以转变为非实体的能量,实在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虚化的现象。仅仅从这一点来看,物质的实在性难道不就很可疑吗?
为了坚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有人把物质的定义修改成“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按照这种定义,只要是在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都可以叫做物质,这样一来,谁还能说世界不是物质的吗?“物质”变成了“存在”的代名词,那么“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世界是存在的”。这样的定义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这个定义,时间、空间、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这些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也就都可以叫物质了,这样一来就让人更难搞清什么是物质了。
连物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说世界一定就是唯物的?所以,虽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这种观念仍然在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些专门的学术领域比如物理学界,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了怀疑。
感官提供的信息告诉我们,世界是实在的,质量守恒定律曾经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但现在连这个定律自己都出了大问题,那么世界到底是虚幻还是实在的呢?
第二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还是有限的、暂时存在的?
人们曾经倾向于相信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因为如果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那么我们要如何解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自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所以人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中,这样物质就是永恒的存在,我们也就不需要再回答物质如何起源的问题了。
但在宗教哲学中,却往往存在不一样的观点。哲学与宗教很难截然分开,一些宗教的创始人,其实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乔达摩?悉达多。他有一个很奇特的世界观,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着很多很多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有限的。这些世界都有生有灭,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也叫做四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是一个“大劫”,每个大劫就是一个世界一生一灭的完整过程。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哪个更接近事实呢?我们可以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找到答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理论的形成过程。
1666年,牛顿发现白光其实是一种复合光,它在通过三角形棱镜时,能分解成彩虹一样的多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做“色散”,分开的单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带叫做“光谱”。
后来人们将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星系上,观察从那里射来的光线的光谱。根据“多普勒效应”,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可以确定这些星体相对于我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在朝着我们而来,还是在离我们而去。假如它们在离去,那么我们接收到的光,波长将较长,光谱会向红端移动,这叫“红移”;反之则会向蓝端移动,叫“蓝移”。
20世纪20年代,当人们利用这一原理来观察那些遥远星系时,原本预料会发现同样多的红移和蓝移光谱,因为当时人们以为星系是随机运动的。然而事实出人意料,人们在对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进行观测时发现,除了少数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外,几乎所有河外星系都表现出红移来,它们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离得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在观测结果的基础上,人们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宇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正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这一想法颠覆了人们之前对于宇宙的认识。人们以前或者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或者虽然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它还会膨胀。
对这一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时,人们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宇宙一直都处在膨胀之中,那么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看,岂不是说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从一个无限小的点开始的?这一想法最终促成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
大爆炸理论认为,很久以前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之后它始终保持着膨胀的趋势,就像一个从那时一直被吹到现在的气球。这一理论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没什么人相信,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然而科学家们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诞生时大爆炸的余波至今应仍在宇宙中回荡。1964年,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偶然中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个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宇宙学家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逐渐接受了这个奇怪的观点。这一理论表明,宇宙大约诞生于137亿年前,世界有起始,极可能也有终结,并不是永恒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悉达多似乎早已清楚了这一点。
大爆炸理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气球内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气球有一层膜,把气球内、外的空间隔离开来了;但宇宙是有限的,这要如何理解呢?难道我们的宇宙也有一层膜,把宇宙内、外的空间隔离开来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宇宙外的空间中有些什么呢?假如不存在隔离膜,那么宇宙中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真空,它与宇宙外的空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该以什么来确定宇宙的边界,又凭什么说宇宙是有限的?宇宙有尽头吗?如果我们能够来到宇宙的尽头,能不能看到它的边界?
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让现代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想破了脑袋也找不到答案。
第三个大的分歧是:世界的生成需要原材料吗?它是完全在虚无中诞生的吗?
人们普遍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原”就是“最初的来源”,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最基础原材料”的意思。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需要有原材料。生产面包要有面粉作原材料,生产水泥要有石灰石作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就不可能造出东西来。这种观念在我们的脑子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连孙悟空要变出一群猴子,也要先拔一把毫毛来作原材料。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人们认为世界的生成也照样需要原材料,而构成世界的基础材料就是物质。
2500多年前,老子却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诞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并不需要任何的原材料来制造宇宙。他是这样写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两种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还是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寻找答案。
大爆炸理论起初说大爆炸始于“奇点”,它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点。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认为,在奇点处是有东西的,只不过是被无限地压缩了,或者以无形的能量形式存在,所以它并没有脱出“物质本原说”的范畴。
后来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世界其实完全是在虚无中诞生的。包括时间、空间、物质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在大爆炸之前,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世界的生成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作为原材料,也不可能用物质来做原材料。不管你是把实在之物当作是物质,还是把能量也当作是物质,或者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当作是物质,这都无所谓,因为在世界生成之前,它们统统都不存在,不可能拿来充当创世的原材料。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古斯这样形容说:“宇宙就是一份免费的午餐。”
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哲学似乎又一次证明了它的价值。
以上这些应该足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前对于世界的认识,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世界由物质构成的观念虽然曾经主宰过人类的思维,但现在该是对它进行重新考量的时候了。
最近几十年来,宇宙大爆炸理论逐渐完成了从假设向科学理论的过渡。但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学说,其中还存在许多疑问,它背后所蕴藏的哲学意义,更是还远未被充分挖掘出来,所以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理论将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带来多大的冲击。
时至今日,大爆炸理论已经成为了多数宇宙学家们的共识。假如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前面提出的三个分歧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宇宙是虚幻的、有限而暂时的、无中生有的。关于后两点,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第一点又是怎么推出来的呢?
道理很简单,其实只要我们确定世界来自于虚无,它的创造不需要原材料,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假如站在宇宙之外观察,当你看到宇宙从虚无中诞生时,就像一个全息影像突然在你眼前冒出来,你还会认为它是实在的吗?或者换一个角度来问,实在的东西,能够凭空变出来吗?
看到这里,相信已经有很多朋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要冲上来反驳说,既然宇宙大爆炸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并且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反对它,那么由它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就不足为信了。请不要着急,你现在品尝的,只是大餐前的一道开胃小菜,序幕已经拉开,好戏才刚刚开始。
从大爆炸理论出发,我们对以上三个问题,有了一个虽然很清楚但却还不太肯定的答案。不过更多的疑惑随之而来:宇宙为什么能从虚无中诞生?宇宙是137亿年前诞生的,那么在宇宙出现之前有些什么呢?如果宇宙诞生之前什么也没有,那么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大爆炸?如果世界不是实在的,为什么我们又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现有的科学理论,完全无法解释这些问题。因为严格地说,这些事情的发生,根源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你不可能找到直接的证据来对它们进行解答。
想知道为什么吗?往下看,你会明白这一切。



后记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看的杂书多,受到的影响大,我总是在以理想化的眼光来看世界。走上社会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融入现实,并一度在红尘中迷失了方向。但我的心没有沉沦,始终还保留着一块精神的净土,在灯红酒绿之中,思绪也常常神游物外,与眼前仿佛两个世界。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我不时回忆起童年的那些梦想,夜深人静时会扪心自问:“这是你想要的世界吗?”
不。这世界有太多的错误,它不是我梦中的世界,更不是我想要的世界。我翻开了哲学、科学、宗教书籍,想弄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在综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之后,我若有所得,把思考的结果写成了眼前这些文字。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经济类专业,多年来也一直在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在理科专业人士眼中,我可能连许多常识都不懂,有人会叫我“民科”。但正因为我不懂常识,才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思考问题能突破常规,直面背后的真相。
很多人对“民科”不感冒,这是一种偏见。中国足球为什么令人失望?是因为缺少群众基础。足球在巴西是全民运动,我们只靠那几个球员瞎折腾,花再多钱又能成什么气候?1905年,爱因斯坦还只是专利局的小职员,是典型的“民科”,却发表了相对论;量子论的奠基人也多数是二十来岁取得成绩的。这些例子说明,专业知识积累固然能让人们了解更深,但也能成为思维的障碍。
有人也许对我的理性思维缺乏信心,这完全没有必要。虽然大学读的是非理科专业,但我却是县里的理科高考状元,物理和化学都是全县最高分,所以不用怀疑我的智商。
探究宇宙奥秘不是谁的专利,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更是每个人的职责。世界是一个关联的整体,找到了要点就能一通百通。在写书的这两年中,我感觉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神奇的“开悟”状态,或许就是李嗣涔教授说的“open
mind”,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量子论、相对论、佛学,都有一种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似乎很容易彻悟其中的内涵。以至于到了最后,我心里甚至浮现出一种很奇怪的使命感,冥冥之中如有神助。
我自己不搞研究,所以书中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外部得到的。我只是一个采珠人,从书海里采撷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用细线连起来,就成了眼前的珍珠项链。这很重要,人们培育了许多的珍珠,但它们却散落在各个领域,没有人去串起来,这太可惜了。很显然,珍珠项链会比零散的珍珠更耀眼、更美丽,不是吗?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