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利德尔·哈特精选阅读书单
既有前线作战经历,又曾自己著书立说,这样一位大师从自己的藏书中精选了近70部著作,汇集于本书。除了阿里安、丘吉尔、杜黑等如雷贯耳的名家作品,利德尔·哈特还发掘了德布尔塞、德吉贝尔、厄普顿等沧海遗珠的作品。入门读者可按图索骥;进阶读者可查漏补缺。
※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从天才统帅到普通一兵,从参战原因到练兵后勤,从高屋建瓴的战略到某一类型的战斗,从私人战场日记到影响几代人的战争文学——多维度展示古希腊至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观点演变,探索过去那些用剑和笔参与战争的人的思想。从战争的科学、物质、精神方面,展望未来战争的发展道路。
※全彩印刷,锁线装订,可读可藏
铜版纸全彩印刷,细腻呈现200多幅精美图片;锁线装订,结实耐翻。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著作的书,选取了60余位作者的70余部重要作品,摘取精华段落,辅以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点评,以及对相关人物、战役的介绍。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理性时代、革命年代、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这6个时间段。取材侧重于西方的杰出军事著作,此外有零星涉及战争的诗歌和小说。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种军事理论、不同时期的军事著作,一览西方关于战争与*队的观点的演变,还是一本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的阅读指南。
|
關於作者: |
利德尔·哈特:
●参与过*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军事记者,*名军事史学家,杰出的军事思想家
●和克劳塞维茨齐名的战略*师,曾荣*英国女*颁发的爵士勋衔
●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驱,他所倡导的“间接路线”战略对20世纪西方的军事行动影响深远
●他的军事思想深深启发了后世许多*名的军事家,如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
●其代表作为《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有《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集》等。
小小冰人:
●自由翻译者,从事军事图书翻译工作十余年,为中国读者带来*过30部译著。
●已出版译作有《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等。
|
目錄:
|
古代世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长征记》
《罗马帝国的崛起》
《高卢战记》
《论将》
《编年史》
《亚历山大远征记》
《兵法简述》
《哥特战争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战争与和平法》
《致函尊敬的威廉·伦索尔阁下》
理性时代
《梦想》
《山地战原则》
《回忆录》
《军事教令》
《军事狂想曲》
《德国近代战史》
《致函里克森少校》
《战术概论》
《致函海军中将凯尔桑》
《论陆军的编组、军纪、经济》
大革命时期
《特拉法尔加备忘录》
《日记》
《格言集》
《回忆录》
《公函集》
《滑铁卢战役后的信件》
《回忆录》
19世纪后期
《1869年大兵团指挥官教令》
《1863年致函胡克将军》
《1864年致函R. M. 索耶少校》
《1854—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地报道》
《现代武器与现代战争》
《伟大的备忘录》
《美国的军事政策》
《全民皆兵论》
《作战原则》
20世纪
《战争的转变》
《总体战》
《河上的战争》
《一名非传统军人的回忆录》
《起义的演变》
《剑锋》
《间接路线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附录
|
內容試閱:
|
《罗马帝国的崛起》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读者大概知道,罗马人有充分的理由孕育野心,企图打造一个世界帝国,也有充分的手段实现他们的目标。”
作者生平
波里比阿(约前200—约前118)
波里比阿,公元前200年左右出生于阿哈伊亚,青年时期被放逐到罗马。他在那里成为普布利乌斯·西庇阿·埃米利亚努斯(即小西庇阿)的老师,第三次布匿战争期间陪同这位“非洲征服者”前往迦太基。迦太基陷落时,波里比阿就在现场。在撰写《罗马帝国的崛起》一书期间,波里比阿探访了各个旧战场,还获准查阅小西庇阿的案卷。据说他还远航进入过大西洋。阿哈伊亚与罗马再度发生纷争后,波里比阿返回希腊谈判解决问题,公元前118年左右去世。他对西方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所写的《历史》,更在于他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树立了西方史学史的第一个典范。
内容提要
原名《历史》,最初写了40卷,但只有前5卷完整保存下来。本书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叙述到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6年),生动地记录了罗马扩张的关键阶段:在地中海各地的战役,汉尼拔造成的暂时挫折,以及迦太基的最终毁灭。
摘录
(公元前216年,汉尼拔在坎尼击败罗马军队,赢得辉煌的胜利。)
次日,瓦罗接掌指挥权,日出后立即从两个营地同时出动他的军队。他率领从主营出发的军队渡河后,摆出作战队形,把另一个营地的部队布置在旁边,形成一线,全军朝南。罗马骑兵沿河流占据右翼,在他们一旁据守同一战线的是步兵支队,但这些支队排列得比以往更紧密,每个支队的纵深是其宽度的好几倍。盟友的骑兵置于左翼,轻装部队部署在全军稍前方。罗马军队的全部兵力,包括盟军,共8万名步兵、6000多名骑兵。
与此同时,汉尼拔也命巴利阿里的投石兵和长矛兵渡过河去,把他们部署在主力前方。然后他率领主力离开营地,在两个地点渡河,部署在敌人对面。左翼靠近河流处,他安排伊比利亚和凯尔特骑兵对付罗马骑兵;骑兵身旁部署了半数利比亚重装步兵;再过去是伊比利亚和凯尔特步兵,他们身旁是另一半利比亚重装步兵,努米底亚骑兵部署在右翼。汉尼拔的军队排成直线后,他把位于中央的几个伊比利亚和凯尔特中队前移,两旁的其他中队排成规则的梯次,这样就让整条战线形成新月形,两侧的纵深逐渐减小:他的目的是以伊比利亚和凯尔特部队接战,让利比亚人在战斗中担任预备力量。
利比亚人穿戴着罗马的盔甲,因为汉尼拔从先前交战缴获的装备中挑选了最好的发给他们。伊比利亚人和凯尔特人使用的盾牌大小相似,但刀剑完全不同。因为罗马刀剑可以砍杀,也可以突刺,都能发挥致命效力,而高卢刀剑只能劈砍,需要些空间。一个个中队交替部署,凯尔特人光着上身,伊比利亚人身着带紫色条纹的亚麻短衣,看上去怪异而又骇人。迦太基有1万名骑兵,但他们的步兵,包括凯尔特人在内,不超过4万人。
埃米利乌斯统率罗马军队右翼,左翼交给瓦罗,去年担任执政官的雷古鲁斯和塞维利乌斯位于中央。哈斯德鲁巴率领迦太基军队左翼,汉诺指挥右翼,汉尼拔和他的弟弟马戈居中。如我前面所述,罗马军队正面朝南,迦太基军队正面朝北,升起的阳光没给任何一方造成麻烦。
交战始于两支军队前锋的冲突,起初只有轻装步兵涉入,战斗平分秋色。待伊比利亚和凯尔特骑兵冲向罗马人,战斗才以野蛮的方式趋于激烈:因为这里没有常见的正式前进或后退,双方一旦相遇,便立即下马步行厮杀。迦太基人在这场遭遇战中占据上风后,杀掉了大部分敌人,因为罗马人顽强抵抗,死战不退。迦太基人毫不留情地沿河岸追杀罗马人,就在这时,几个罗马军团接替了轻装步兵,开始近身接战。伊比利亚人和凯尔特人英勇奋战,一度稳住队形,但随后被敌人强大的实力击败,朝后方退却,迦太基军队的新月战线就此破裂。几个罗马支队奋勇追击,轻而易举地突破敌军战线,因为凯尔特人的战线较为薄弱,而罗马人是从两翼朝中央和最危险的地点卷击。迦太基军队的两翼没有与中间同时行动,而是中间部分先行接战,因为高卢人部署在新月的弧线上,新月的突出部分面朝敌人,所以在两翼之前率先与敌人发生接触。可是,罗马人追击敌人,匆匆攻往对方中央和正在退却的敌军,他们渗透得太深,这样一来,两翼的利比亚重装步兵就对他们的翼侧发起打击。右翼的利比亚重装步兵面朝左侧,从右面冲向罗马人翼侧,而左翼的利比亚人面朝右侧,迂回攻击罗马人右翼,他们完全清楚紧急情况下该如何行事。战事发展不出汉尼拔所料:罗马人贸然追击凯尔特人,结果陷入利比亚人两条战线之间。面对攻向翼侧之敌,罗马人再也无法保持战线,但仍以单打独斗或支队的形式顽强战斗。
虽然埃米利乌斯从一开始就在右翼,还参加了骑兵交战,但他安然无恙。他决心按照自己激励士兵的训词行事,认为这场会战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主力军团,因而策马赶到战线中央,亲自率领冲锋,同敌人厮杀,还给自己的人马鼓舞打气。对面的汉尼拔同样如此,战斗开始后,他一直待在战线中央。
与此同时,迦太基军队右翼的努米底亚骑兵冲向罗马军队左翼的骑兵。可他们的战斗方式非常奇特,没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自身也没遭受严重损失。他们先从一个方向攻击敌人,然后又从另一个方向发起冲击,以此牵制罗马骑兵,让对方毫无用武之地。但哈斯德鲁巴消灭了河畔的敌军骑兵后,从左侧赶来支援努米底亚人。意大利盟邦的骑兵看见他率部冲来,一时间乱了阵脚,随即四散奔逃。
哈斯德鲁巴此刻指挥得娴熟而又谨慎。他知道努米底亚人占有数量优势,也知道他们追击溃逃之敌非常有效,因而派他们去对付退却的罗马人,自己率领部队匆匆赶往步兵鏖战的战场,支援利比亚人。然后,他从后方攻击罗马军团,从若干个地点同时投入一个个中队,以此扰乱敌人,利比亚人士气大振,罗马人惊慌失措。就在这时,浑身是伤的埃米利乌斯在激战中阵亡了。此人终其一生,为国家尽忠尽职,生命的最后时刻更是如此。只要罗马人设法保持战线不破裂,然后转向一方,再转向另一方,以此应对敌人的攻击,他们就能坚持下去。但外围士兵不断倒下,包围圈越来越小,所有人最终战死疆场……
坎尼会战就这样结束了,胜利方和失败方都在这场斗争中展现出巨大的勇气。证明这一点的是,6000名罗马骑兵,只有70人跟随瓦罗逃往维努西亚,还有300名盟邦骑兵逃到附近各个城镇。未经战斗而被俘的步兵约有1万人,而那些参战的步兵,只有3000人逃到邻近的城镇,多达7万人英勇战死。和前几次战役一样,迦太基人大获全胜主要归功于他们在骑兵方面的优势。这场会战带给后人的教训是:战争中,比起各兵种与对手旗鼓相当,宁愿步兵力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但骑兵兵力须占有优势。汉尼拔一方阵亡4000名凯尔特人、1500名伊比利亚人和利比亚人、200名骑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