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纯粹·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書城自編碼: 376438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4880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6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HK$ 82.8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HK$ 141.6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HK$ 93.6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售價:HK$ 82.8
多卖三倍
《 多卖三倍 》

售價:HK$ 54.0
海盗之书
《 海盗之书 》

售價:HK$ 81.6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2.2
《 论语的生活智慧(修订版) 》
+

HK$ 62.3
《 你将成为自己的光(照着自己的本质而活,你就会开始蜕变) 》
+

HK$ 65.9
《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其实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中国哲学史!二混子新作!明明在看诸子百家掐架,看完却懂了中国哲学精华!) 》
+

HK$ 206.3
《 牛津认知科学哲学手册(上、下册) 》
+

HK$ 142.1
《 周易知识通览 》
+

HK$ 64.8
《 易经杂说 》
編輯推薦:
作为拉康思想入门导读书,拉康精神分析的继承者,著名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向我们展示了“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学”,如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新启示,帮助读者理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思想,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拉康“教科书”。因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齐泽克亦被称为“西方最危险的哲学家”。
內容簡介: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共分为八部分,含导论和七个章节,主要包括《空洞姿态和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阴谋》《真实界带来的麻烦:拉康作为〈异形〉的观众》《自我理想与超我:拉康作为〈卡萨布兰卡〉的观众》等篇目。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關於作者: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i?ek),1949年出生,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拉康派精神分析继承者,卢布尔雅那大学高级研究员。20世纪90年代以降,齐泽克凭借对拉康及黑格尔的重新解读席卷西方学术界,以一己之力单挑以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现国内有近三十种其译著出版,近期著作有《全球大流行2:逝去时光的编年史》(Pandemic! 2: Chronicles of a Time Lost)、《敢于说出其名字的左翼:34个不合时宜的介入》(A Left that Dares to Speak Its Name: 34 Untimely Interventions)等。

译者简介:
唐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硕士、拉康及齐泽克思想研究者。2010年创办香港齐泽克学会,推广以齐泽克及巴迪欧等学者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及黑格尔—马克思思想。译有《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弗洛伊德导读》等作品。
目錄
导?论 
第一堂课 空洞姿态和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 阴谋 
第二堂课 交互被动式主体:拉康转动西藏经轮 
第三堂课 从询问“你到底想怎样?”到(性)幻象:拉康与《大开眼戒》 
第四堂课 真实界带来的麻烦:拉康作为《异形》的观众 
第五堂课 自我理想与超我:拉康作为《卡萨布兰卡》的观众 
第六堂课 “上帝已死,但他自己还不知道”:拉康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爆》的读者 
第七堂课 政治中的倒错主体:拉康作为恐怖分子的读者 

拉康年表 
进阶阅读书目
內容試閱
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学
(中文版前言)
齐泽克
如果可以这么说,我反抗哲学。
—拉康

这本拉康入门书常常被批评为聚焦在拉康理论的哲学和政治层面,刻意忽视了拉康是一位分析师、一位执业的临床治疗师。因此让我首先回应这个微妙的问题。
只有避免截然二分的陷阱—一方面是将精神分析作为特殊的临床实践,另一方面是作为哲学反思—“拉康与哲学”这个课题才能被恰当地处理。当拉康强调“我反抗哲学”(je minsurge contre la philosophie),他当然将哲学等同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将宇宙视为统摄一切分裂及不一致性的一个全体。当一个哲学家排除了精神分析的哲学相关性,他毫无疑问会将它缩减为一个仅仅处理(精神病理学的)实存的现象的特殊临床实践。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的。它们均错过了两者的交接点(而不是某些更高的两者的综合统一):哲学与临床的关系正如莫比乌斯环的两面的关系,以至于假如我们进入两者的核心地带,就会发现自己站在了另一面/。
在整个拉康的教学生涯之中,拉康都在和哲学及哲学家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从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到柏拉图,从斯多葛学派到阿奎那,从笛卡尔到克尔凯郭尔,从海德格尔到克里普克。拉康正是通过对这些哲学家的讨论建立了自己的那些基础概念:移情(transference)是通过对柏拉图《会饮篇》的讨论建立的,弗洛伊德式主体(Freudian subject)则通过笛卡尔的我思(cogito),作为剩余享乐(surplus-enjoyment)的对象a通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焦虑及重复通过克尔凯郭尔,精神分析伦理通过康德……
通过持续不断的哲学战斗,拉康毫无疑问与哲学保持距离(只要回忆一下他对黑格尔的Aufhebung概念又或对站在弗洛伊德式分裂主体的对立面的自我意识概念的嘲讽);然而,拉康所有同哲学划清界限的绝望企图一次又一次重新确立了他对哲学的投入—仿佛对他来说,界定基础精神分析概念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哲学这条绕道/弯路。虽然精神分析不是哲学,其全部颠覆性来自它不单是某种特定的科学或实践,而是它对哲学产生了激进后果这一事实:精神分析是内在于哲学自身的“否定”(Psychoanalysis is a “no” to philosophy that is internal to it.)。
换言之,精神分析理论指涉的,被哲学模糊化但同时奠定了哲学的一个裂口/对抗性[海德格尔称这个缺口为存本体论的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缺少跟哲学的这一联结—更准确地说,跟哲学的盲点、跟哲学中被“原初压抑”的东西的这一联结—精神分析就会失去了它的颠覆性并成为又一个纯粹实存的实践(ontic practice)。精神分析处理的真实界不仅仅是主体的精神痛苦之现实,而是—激进得多的—弗洛伊德对这种精神痛苦的解读的(反)哲学推论/哲学意义。
只有这样一种“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学”能够在现代科学的挑战中生存下来。换言之,哲学在今天是什么?当代科学家的主流回答是:哲学已经过时。即使最基本的哲学课题也逐渐变成科学问题:在今天,有关现实的终极本体论问题(我们的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没有一个极限,宇宙是不是被决定的还是在它里面存在真实的偶然性)已经变成由量子宇宙论(Quantum Cosmology)处理的问题;终极的人类学问题(我们是否自由,即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等等)被进化主义的大脑科学抢去;即使神学在大脑科学之内也被分配了一个位置(大脑科学的目的在于将精神和神秘经验翻译为神经元的过程)。最乐观的情况下,留给哲学的残羹剩饭最多只有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一种知识论反思(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s)。
我这本拉康入门导读,尝试展示“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学”这一进路如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新启示。让我举一个(出乎意料的)例子。2016年的《宝可梦Go》(Pokémon Go)是为手机或移动设备而设的一个卫星定位、扩增现实游戏(augmented reality game)。玩家用手机上的全球卫星定位设备及相机去捕捉、打斗以及训练虚拟的宝可梦(Pokémon),这些精灵在屏幕上出现的方式仿佛它们和玩家是在同一个真实世界的地点出现的一样:当玩家在真实世界内移动,代表他们的游戏角色同时在游戏地图中移动。这种扩增现实模式是《宝可梦Go》和其他电脑游戏不同的地方:远非将我们从真实世界中抽取出来并注入人工虚拟空间,这种技术结合两者。我们通过电子屏幕这一幻想框架来观看现实以及和现实交接、互动,而这个中介框架利用虚拟元素增强了现实。这些虚拟元素支撑着我们参加游戏的欲望、推动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它们,缺少了这种幻想框架我们将对现实完全不感兴趣。这听起来不是很熟悉吗?当然了,科技所外在化的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基本机制—在其最基本层面,意识形态正是原始版本的“扩增现实”。假如我们将事情简化到极点,希特勒难道不就是向德国人提供了纳粹意识形态之幻想框架,从而令他们看见一只到处显现、被视为一切邪恶根源的特殊的宝可梦(即犹太人)吗?同一个逻辑难道不也解释了所有其他必须被加到现实之中以便使之完整和有意义的意识形态伪对象(pseudo-entities)的性质吗?我们可以轻易想象一个当代的反移民版的《宝可梦Go》游戏,在当中玩家在一座德国城市中游荡,并且被新移民强奸犯或小偷所威胁,这些精灵充斥城市中所有地方。
但我们是不是太快进行了一般化?反犹主义的阴谋论—使我们认为犹太阴谋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是否和那种将社会生活视为一个经济和权力战场的左翼思路有明显的差别?在《资本论》那里,在社会生活的所有混乱背后的“秘密”是社会对抗性(social antagonism),而不是可以被个人化/拟人化的个体(戴着精灵这一面具),而《宝可梦Go》则以固有的方式倾向、以意识形态的拟人化的方式包装社会对抗性。其中一个个案:从各方面威胁我们的银行家形象,我们很容易想象这样一个形象可以轻易地被法西斯民粹主义的财阀意识形态所挪用(贪婪的银行家与“诚实”且具生产力的资本家)。
纳粹反犹主义和《宝可梦Go》游戏之间有一个简单的基本的相同之处:虽然《宝可梦Go》将自身呈现为某种全新的、建基于最新科技的东西,它实际上依靠的是一种旧的意识形态机制。意识形态就是扩增幻景的实践。宝可梦迫使我们面对幻象的基本结构,将现实转化成一个意义世界的幻象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说宝可梦是我们的未来—因为它早就已经是我们的过去。
那么,这和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幻象在资本主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很明显,资本主义幽灵是一只在它所启动的疯狂活动背后潜伏的宝可梦。然而在此我们要更准确一点,拉康的幻象公式是$◇a,主体遇上对象a,即拉康称之为欲望原因或剩余享乐的东西,在此,与马克思理论的联系成为关键。在1973—1974年名为“不受骗者犯错”研讨班课堂的第11周,拉康以一个直接挑战自己的问题作为起点:在这里出现的拉康,他发明了什么?他的回答是:“就像那样,让事情能够运转:对象a。”因此,答案不是“欲望是大他的欲望”“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不存在性关系”或其他惯常清单上的东西。拉康马上强调他所选择的并非在众多可能选择中的一个,而是(唯一的)那一个。
那么,这个神秘的对象是什么?在当年希区柯克和特吕弗的对话之中,希区柯克回想起一个他本来想插进《西北偏北》的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这个场景从未被拍摄,毫无疑问是因为它太赤裸地呈现了希区柯克作品的基本模版,其实质拍摄将产生浮夸的效果:

我想安排主角加里格兰特和一名福特汽车厂的工人进行一段长谈,他们一边谈一边沿着汽车的组装线步行。他们的背景是一辆汽车正在被组合起来,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最后,那辆他们看着它从零组装起来的汽车完成了,加了汽油,准备好马上从流水线上开走。这两人看着对方说:“是不是很美妙!”然后他们打开车门,一具尸体从里面滚出来。

在这个长镜头之中,我们看到的是生产过程的基础统一性—而那具横空出世的神秘尸体难道不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无中生有的”剩余价值的代名词吗?这具尸体是最纯粹的剩余对象,对应主体的对象化对应点,主体活动的剩余产品。让我们用另一个例子澄清这个对象如何运作。在电视剧《灵书妙探》()之中,畅销侦探小说作家理查德卡斯尔与纽约谋杀案警探凯特贝克特合作,一起侦破纽约城内几宗谋杀案。贝克特起先为了被迫和一个作家合作而感到很恼火,但两人很快就和对方互有好感。正如大家所期待的,这套剧集的高潮情节聚焦于两人不断升温的罗曼史。
进行中的谋杀调查因此很明显是一个对象a,即他们的相互欲望的对象原因,一个迫使他们共度大量时光的对象原因。问题在于,当他终于向对方承认爱意并进入一种完全的情欲关系时,他们是否还需要谋杀调查这一前设?第4集(“他写的谋杀”)面对了这一死结:男女主角决定在前者的别墅共度一个罗曼蒂克的周末,正当女主角在泳池边要献身的时候—在男人面前解开浴袍的衣带—一个濒死的男人穿过屋后的灌木然后倒毙在池水里。
这个出乎意料的入侵发生的时刻很重要:就在发生前,男主角看着女人的裸体,明显地被迷惑并且充满欲望,但也带着一丝绝望的暗示,仿佛他正在等待某些东西入侵并阻止戏剧/做爱高潮的完成。尸体入侵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彻底的模糊的:它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要破坏一个完美的性爱周末,它同时是维持欲望的东西。
在此,我们得到了希区柯克想象中的完美电影场景中的那具尸体,只是拥有不同的功能:它不是作为生产的剩余(surplus of production),而是成为一个在性关系中设置障碍的剩余对象(surplus object)。在卡斯尔的欲望对象(凯特)和他的欲望之对象原因(一具启动谋杀调查的尸体)这两者间的张力的全部模糊性,在此完美地展示了拉康的不存在性关系的命题:

仅有情侣两人,欲望永不可能成功运作,它需要一个障碍物作为其动因。

但我们可能走得太快了,对象a在拉康的教学中有很长的历史,在拉康系统地参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分析之前二十年早已存在。但毫无疑问,正是拉康对马克思理论的这一参照,尤其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Surplus-value,德语Mehwert),容许他将对象a定义为剩余快感(plus-de-jouir,德语Mehrlust)的成熟理论:在拉康对马克思有关商品分析的讨论中,渗透着一个主导主题,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与拉康命名为剩余快感的东西这两者间的结构性同构关系—拉康称之为剩余快感的东西就是弗洛伊德称为Lustgewinn的东西,一种“快感增加”,其不专指一个简单的愉快感的提升,而是由主体获取快感的形式化迂回所提供的额外快感。想一想通过它的精巧的语义双关、口是心非的否认等等,一个调情的诱惑过程获益不少:这些迂回不仅仅是文化复杂化或围绕着一些硬核真实界的升华—这些硬核真实界是被次级/继发的迂回回塑性地构成的,它“自在地”是一个虚构物。
在力比多经济(libidinal economy)之中,不存在(不受强迫性重复运动的反常所困扰的) “纯粹的”愉快原则。以同样的方式,在商品交换领域中,不存在封闭的回圈(为了取得购买另一个商品的钱而卖出一个商品),不存在不受那种为了累积更多钱而交易商品的逻辑所腐蚀的回圈。在这种交易逻辑之中,钱不再是商品的交易媒介而成为目的本身(end-in-itself)。马克思称之为CMC的公式—为了购买另一商品而交换商品取得钞票的封闭交易—最终是一种虚构,其功能是为交易过程提供一种“自然的”基础(即声称“交易不是关于钱和更多的钱,交易的整个要点在于满足具体的人类需要” ):CMC不纯粹是在后来才受到利润导向的MCM的污染,而是MCM流通体系的内部虚构。换言之,MCM正是一个症状点,在当中一个裂口或逆转(从一开始就在运作,甚至在最简单的商品交易当中也早已存在)破门而出。
这种快感增加的过程通过重复来运作:人们忘记了目标然后重复同一个动作,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以致真正的目的不再是原来的目标而是重复地达到此目标的运动本身。我们也可以用形式和内容的概念去理解它,“形式”代表移向被欲求的内容的形式、模式;而被欲求的内容(对象)则承诺提供快感,正是这种追求目标的形式(程序)提供了一种剩余快感。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美国故事。当每天晚上沃尔玛超市关门以后,很多堆满了商品的手推车被抛弃;大部分都是刚刚陷入贫穷的中产家庭扔下的,他们再没有钱随意买东西,因此他们—通常是全家人—到超市完成购物的仪式(将他们想要和需要的东西抛到手推车里),然后弃置堆满货品的手推车。通过这种令人悲伤的方式,他们以单纯孤立的方式获得了购物的剩余快感。我们不是常常参与类似的活动吗?即使这些活动的非理性并不那么直接地可见。我们带着一个清楚的目标(包括购物)做一些事情,但我们其实不在乎这个目标,因为真正的满足感来自过程本身。
沃尔玛超市的故事不过是暴露了早已存在于真实购物过程中的东西。这个例子同时使我们看清快感增加和剩余价值之间的联结:过程的目的不是它原本的公开目标(一个需要的满足),而是过程本身扩张性的自我再生产。譬如,吸吮母亲乳房的真正目的不是喝奶,而是吸吮的快感。以一种同构的方式,在剩余快感的问题上,商品交易过程的真正目的不是获取一个可以满足我们需要的商品,而是资本的扩增式自我生产本身。这个过程本身是无休止的,没有一个。
并且,同一个道理不是同样适用于官僚机构吗?在特里吉利姆(Terry Gilliam)的电影《妙想天开》()完美地展示了官僚快感的疯狂过剩,如何在自动流通之中自我增生。当男主角山姆(乔纳森普雷斯饰)的水管(又为空调)崩溃后,他向国家修理服务中心要求紧急帮助。一个神秘的罪犯,达脱(罗伯特德尼罗饰)闯入他的公寓,其颠覆性的活动是偷听人们的紧急求助然后马上在客户面前出现,免费修理好山姆的水管,直接绕过了毫无效率的国家修理服务中心的系统程序。确实,对于一个陷于快感的邪恶循环的官僚系统,终极的犯罪就是简单直接地完成应该要完成的工作—假如一个国家修理服务中心确实完成了它的任务,(在其无意识力比多经济体的层面)这会被视为一个不幸的副产品。因为它的大部分能量用于发明复杂的行政程序,以便容许它无限地发明新障碍并无限期地推迟完成。
在电影的第二个场景,我们在一个塞满政府官僚的走廊中看到一个领导者(手握大权的高官)被一大群下级行政人员包围。后者不停大声叫喊,要求高官给予具体意见或决定,而高官则紧张地快速喷出“高效率的”回复(“最迟明天要完成这件事!”“翻查那份报告!”“不,取消那个会面!”……)。很自然的,一个紧张的高亢活跃的表象就是一个预设的表演,目的是掩盖一个正在模仿并玩弄“高效率行政”的自我沉溺的、无意义的奇景。又一次,一个来自没完没了的官僚表演的剩余快感的个案,一个更多快感(mehrgenuss)的个案。
然而假如人们想看一看愉快与快感之间对立的一个临床上清晰、更极端的案例,只需看看戈培尔那篇以“总体战争”(total war)为题的(恶名)昭著的演讲《你们想要一场总体战争吗?》(“Wollt Ihr Den Totalen Krieg?”)。这个演讲发表于1943年2月18日柏林的体育宫(Sportpalast)。在这篇演讲中,面向一群被斯大林战役的大败仗所震惊的公众,戈培尔说他完全承认困难(假如不是绝望的)时刻,然后他问了群众十个问题(毫无疑问,他的每个问题都要求得到一个热情洋溢的“是”作为回答),下面是部分片段:

我问你们:你们和德意志民族下定决心要每天工作十、十二个小时吗,假如有需要的话每天要工作十四或十六个小时,并且为了胜利而献出你们的一切?……我问你们:你们想要总体战争吗?你们想要吗,假如有需要,甚至比我们今天能够想象的更全面、更激烈?……我问你们:你们对元首的信心比以往更热烈、更不可动摇吗,你们是否做好准备追随他走上他的道路,并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使战争取得绝对和无限的成功?……我第十个问题以及最后的问题:这是否是你们的愿望,即使在战时,按照党的纲领的命令,平等权利和平等责任将被推行,家园战线将表现它的团结并肩负同样沉重的战争负担,而这个负担要平等地分配,不论一个人是伟大抑或渺小、是贫穷或富有?……我已经问你们。你们已经给我你们的回答。你们是国家/民族的一部分。你们的回答因此已经展示了德国人民的态度。你们已经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必须知道的事情,以免他们存有幻想和错误的情报……现在,人民起来吧,让风暴开始!

戈培尔这些问题所要求的是一个对愉快感(pleasure)的巨大放弃和更多的牺牲,甚至极端的牺牲,绝对及无限制的牺牲;戈培尔承诺一场甚至比我们今天能够想象的更总体化和激烈的战争,平民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在演讲的高潮时刻他狂喜吼叫的声音以及怪异的吓人的面容见证了一种放弃/牺牲这一姿态本身的快感(jouissance),这种快感超越想象并步向绝对。在这些时刻,向外的愤怒含蓄地变成被动性,仿佛面容以高潮的方式扭曲,被动地经历一种痛苦的情欲—痛苦中的快感的例子,假如它曾存在于世上的话—一种被扭曲的康德式崇高(Kantian sublime)的表情,在当中放弃所造成的痛苦与一种见证本体性的狂喜重合。
因此容许我在这个黑暗的时刻总结,我带着一种期待,即读者在看完此书后将会同意拉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最黑暗现象的观点,并且让我向译者表达我对他的工作的诚挚感激!

代译序
唐健
无意识欲望的性质不是本体论而是伦理的。
—拉康

在南方,有拉康派的执业分析师背着印有“不要向你的欲望让步”口号的书包上街,加上一些涉及病人的事件,让我萌生了写代译序的念头。这些现象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对拉康的理解的正确性。这句被误传的拉康名言,至少涉及两个精神分析的根本概念:1.欲望是什么?2.分析师的伦理是什么?拉康原来的欲望公式直指对临床治疗而言事关重大的“精神分析的伦理”(Psychoanalytic Ethics)以及“分析师的欲望”,希望借这本书出版的机会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讨论及指正。
一、“不要向你的欲望让步”这一句源自错误的翻译,
以及对大他欲望概念的误解
翻查资料发现,一直以来,海峡两岸的拉康精神分析界均主张把“不要向你的欲望让步”以及“抵抗你的欲望”作为拉康派分析的基础原则,而这明显有异于拉康在研讨班讲稿及其他文本中的字面主张,也和法国以及国际性临床分析师团体的立场相左。《拉冈精神分析辞汇》中有关“伦理”(Ethics)的条目中,出现了可能是中文学术界对分析师伦理的最早的误译,在第90页底部写着:“拉康主张分析师利用案主的罪疚感,因为,案主任何时候感觉到有罪疚感,实际上他已经在某刻向他的欲望让步了。”这句的末尾有一个关键的翻译错误,并且这个错误看来和译者对欲望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结果紧接着直接引述拉康研讨班讲稿的下一句也出错了:“‘从分析的观点而言,一个人可能会感到罪疚的唯一原因是他提供了一个欲望出现的理由。’因此,当案主表现出罪疚感,分析师的工作便是去发现案主在何处向他的欲望让步了。”以上都是误译。
二、拉康的原文说的是什么?
根据拉康的《研讨班七》及《研讨班十一》,精神分析伦理的最高原理却是“不要在欲望的问题上让步”(Dont give ground relative to desire),或者干脆像齐泽克的解读所提倡的那样“坚持你的欲望”。根据英译本,拉康是这样说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唯一能令一个人感到罪疚的事情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欲望。”(From an analytic point of view, the only thing of which one can be guilty is of having given ground relative to ones desire.)让我们再看看法语原文,拉康是这样说的:“Je propose que la seule chose dont on puisse etre coupable, au moins dans la perspective analytique, cest davoir cede sur son desir.”这句话的意思和英译本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是中译本偏离了法英两种版本。
三、大他的欲望VS大他
对欲望概念的误解,似乎也和对另一条公式的误解有关:“人的欲望就是大他的欲望。”(Man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for the Other.)这怎么说得过去呢?为了坚持个体的自主性,学者们似乎只剩下反抗欲望一途了,其实不必,我们可以用另一个精神分析概念解决这个困局:(作为权威和体制的)大他是大他欲望的敌人!(所以抵抗大他可能是对的,抵抗大他欲望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情了)大他的欲望是大他的“敌人”,暴露了大他的欠缺和无能,却也为主体欲望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如果我们细心推敲,从中甚至可以导出看似相反的另一条震惊世界的拉康派公式:不存在大他(的大他)(Other does not exist.)。简而言之:没有保证,不存在终极的大他者,最终,任何他人/大他均不可能知道他想要什么/他的欲望真相,大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虚拟(virtual)存在(虚拟但并不虚假)。
顺便一提,欲望在拉康精神分析中的核心地位,意味着拉康派分析的目的并不是恢复主体的社会功能或其符号位置,也不是解除主体的痛苦(快感)—和拉康大力批驳的“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相反,拉康派不但极力反对分析师扮演智者和人生导师的角色,更认为分析师的工作是令主体最终明白—在其欲望的问题上—分析师其实和案主/病人一样的无知(甚至可以说比病人更无知!)。换言之,分析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让病人意识到大他的权威和知识来自其“被假定知道的主体”的地位(即移情的效用)。
四、欲望VS无意识欲望
在这里我只能极扼要地提出几个有关欲望是什么的观点以引起讨论的兴趣,在搞清楚拉康的欲望概念究竟是什么之前,任何有关精神分析的工作都将徒劳无功。第一,几乎是英语世界唯一一本拉康工具书《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其作者迪伦埃文斯(Dylan Evans,台湾版又译“狄伦伊凡斯”)在“欲望”词条中过分强调了科耶夫式的黑格尔主奴关系,但这其实并非欲望概念的核心。第二,大他不是人(父母/权威),它首先是语言,欲望是大他的欲望这一条,应该理解为“欲望是在语言中生成的”,也就是通过能指在语言中生成,其重点不在于人的欲望均来自父母或必然受权威宰制。第三,欲望概念的核心,应该从能指的层面理解,也就是从言语及构成它的能指的纯差异结构去理解,根据能指结构的特点,换喻(Metonymy)是人类欲望的主要特点,这说明了为什么欲望没有尽头或不可能满足。在《研讨班七》的第321页,拉康特别强调了这点,指出欲望同时是人的“存有”(being)及“非存有”(non-being)。第四,根据这一点,欲望最终就是无意识的欲望,在每一个日常欲望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无意识欲望,支撑及推动着整个欲望—能指链条的运转。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欲望拥有莫比乌斯环(Mobius Strip)的结构,只要你走得够远,就可以从日常欲望到达无意识欲望的领域,而这就是主体生成的地方。
五、误解的深层原因:女人不存在!
以上对欲望及精神分析伦理原则的误解,可能比第一眼看得更复杂。最终,这种误解—仔细思考其逻辑及结构—反映了人类理性每天都在重复的一个根本矛盾,拉康用性公式厘清了这个问题(不存在性关系),而康德则称之为理性的二律背反。
六、“原物”绝对不是“物自身”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我想一并指出《拉冈精神分析辞汇》的另一个关键错误(英文原著第207页),即埃文斯对“das Ding”(原质)或“Thing”(原物)的错解[他说“拉康的原物概念……和康德的‘物自身’ (Thing-in-itself) 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实际上,拉康的“原质”跟康德的“物自身”扯不上任何关系—最明显的一点,任何读过《纯粹理性批判》的朋友都知道,物自身位于人类的感官之外,而原质虽吓坏主体,却能够进入他的感知系统。假如我们必须为这个无比重要的哲学概念在精神分析中安排一个位置,或许我们会说,物自身就是康德的基础幻象,不?
埃文斯对拉康理论的背弃
谈到这里顺便说一个题外话,这本英语世界唯一一本拉康辞典的作者迪伦埃文斯后期彻底放弃了拉康,甚至成为其批评者,并非没有原因:对两大概念—欲望和原质—的误解反映埃文斯其实一直未能准确把握拉康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使用《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时必须极为小心,并时刻带着谨慎怀疑的态度对照拉康文本;希望打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门的初学者若依赖这本词典将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受训及执业中的临床分析师尤其应该小心。
七、关于这本书的版本问题
得说明一下,虽然这本书是根据格兰塔图书公司(Granta Books)出版的《怎样读拉康》()翻译,但是齐泽克后来在同一本书的免费网页版里面添加了一些细节和修饰,这些变动中文版基本上也都更新和同步了,读者可以参考网址https://www.lacan.com/essays/。
八、部分关键名词的译法说明
近年来,齐泽克和拉康精神分析的译本如雨后春笋,对同一个名词的译法也百花齐放,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掌握复杂的概念,我感觉有需要说明一下我对部分重要名词译法的。
(一)菲勒斯VS阳具
Phallus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台湾的几位学者在《拉冈精神分析辞汇》中采用的译法—阳形—十分聪明,既避免了同阴茎混淆却又具有与阴茎一样的符号功能,不过考虑到拉康本人一直沿用弗洛伊德的Phallus(阳具,对立于阴茎),并且在拉康逝世后,以雅克阿兰米勒(Jacques-Alain Miller)为首的拉康组织及齐泽克等学者均一直沿用Phallus,我自然不敢造次。然而最近内地拉康研究的先行者华南师范大学的黄作教授指出,在华文语境中将Phallus译成阳具相当于将它和penis(阴茎,法语pénis)等同,说得也是,为了统一普及拉康和齐泽克的理论,我决定跟随黄教授改用“菲勒斯”,让读者阅读时更便利。
至于菲勒斯的形容词Phallic(法语Phalllique),若译为“菲勒斯的”在语意上及文法上不太可行,若采用“菲勒斯式”“菲勒斯性”作译名则颇为冗长,故决定暂时灵活采用“阳形”作为菲勒斯的形容词使用。
(二)对象a VS小对形
虽然拉康主张不翻译objet a这个他一生最看重的名词(也作“obet petit a”),但我一直以为完整的翻译对读者更公平和方便,所以多采用“小对形”。现在考虑到学习精神分析者多已习外文,且跟随学术界的主流译法也能方便读者,决定改用“对象a”或“a”。
(三)真实界VS实在界
the Real(法语le Réel)这个词一般译为“实在界”,但基于以下原因在本书中仍译为“真实界”:
1.“实在”这个词有“充实”的含义,这与和真实界的定义冲突。(根据词典,“实在”有“充实”的意思,而the Real这个词在拉康那里却恰好相反:它是一个洞。)
2.“实在”还包含“务实”“实际”的意思,这又和拉康的理论相反。(中后期的拉康,越来越以真实界作为理论及伦理核心,简单地说,就是反对遵从既定的现实。)
3.“真实”这个词摆脱了“实”字里的“充实”含义,使之偏向真的一面,能更准确地表达拉康的the Real概念。
(四)真实界和对象a的关系
the Real这个词的重要性不亚于对象a(齐泽克也常强调,对象a本身就是“一小片真实界”),而主流翻译为“实在界”。《新华词典》指出“实”的定义包括“充满:实心。充实”,而《说文解字》则以图像拆解说“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实”字的这种定义彻底地对立于the Real的最重要定义:它不是对象,它抗拒符号化,它具有完全不能为人所理解的性质。拉康在《研讨班十一》中甚至指出,the Real就是那种“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因为它“不可能想象,不可能融入符号界(即人类世界)之中,并且不可能获得”,基于the Real是如此虚无缥缈之(非)物,“真实界”看来更准确。同样,在齐泽克那里,一旦撇开《异形》(Alien)和犹太人,真实界往往带有强烈的真相(truth)色彩—就真实界本身作为真相/真理的一个索引而言。
(五)符号界VS象征界
就the Symbolic(法语le Symoblique)“符号界”明显不是一个完美的译法,但基于日常意义下的“象征”(某词语象征某物)其实是想象界(the Imaginary)的功能,因此虽不理想,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我也只有继续采用“符号界”。
(六)快感/痛快/原乐
Jouissance译为“痛快”第一眼看上去是极准确的译法(因为这个现象往往涉及很多痛苦),可惜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痛快”这个词不但失去了“痛”的含义,而且倒过来纯粹成为“畅快淋漓”的代名词,彻底丧失了“痛”的含义,因此我决定还是继续沿用有可能过量的“快感”。另一个译法“原乐”则有可能使读者误以为Jouissance和原初、前语言或婴儿期的享乐有关,为了避免这个概念陷阱因此没有采用。在原文为“enjoyment”的地方,照样译为“享乐”,其意思基本上和Jouissance是一样的。
(七)存有(being)
being和existence这两个词我一直坚持区分,倒不是因为什么翻译原理,而是纯粹认为既然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名词定有他的理由,译者也最好跟从吧,即使有时两者看似相通,我还是将being一律译为“存有”,existence译作“存在”。我感觉这是翻译者基本的谦虚和谨慎,抵抗那种相信自己已经完全了解文本的自信。
(八)逃入动作
刘纪蕙教授等学者将Passage to the Act译为“投入动作”,其中“动作”二字十分准确,尤其因为当中的Act不能够译为“行动,以免同拉康及齐泽克理论中至关重要的“行动”(Act/Acte)概念混淆。我在拙著《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中将之译为“失常行动”,现在看来不够准确,至少不够全面。在本书中我想出一个看来比较适切的新译“逃入动作”。为什么将台译的“投”改为“逃”?读者可以参考弗洛伊德的一个案例:女病人与女友在街上谈情说爱的时候被父亲看见,在后者的严厉目光下,她将自己的身体猛摔到紧邻铁路的一面墙上。拉康认为这个自杀动作是一个“投入动作”,这不是朝向任何人发出的信息,因为对这个年轻女性而言符号化已经成为不可能。简而言之,主体在被焦虑袭击时选择了彻底脱离符号界(Acting out是瞒骗现实,制造虚假表象,但Passage to the Act则是完全告别现实/世界)。
(九)本我VS本它
一直以来,Es这个概念都被译作“本我”,但是弗洛伊德英文版中的拉丁译名“Id”其实和“我”毫无关联,Id这个字是“那”的意思。如果我们稍微查一下德语词典就会发现Es的意思其实是“它”(“我”的相反),再加上在拉康那里“它”和他性是如此亲近,因此在本书中我将Es/Id译为“本它”,以便稍为消解精神分析界长期以来的误会。
致谢
这本译著经过漫长的旅程、历尽曲折,现在终于可出版,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无论如何,首先应该感谢阮慧勤同学,是她的热心替这本数度难产的书找到了伯乐,同等的谢意也该寄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拉康即使交谈时也保持了他恶名昭著的晦涩风格,同时齐泽克那些充斥哲学术语的长句也是难啃的骨头,感谢编辑锲而不舍地雕琢修改才免了读者不少痛苦)。此外,本书的校译者王明睿(拉康指定继承人雅克米勒的弟子﹑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博士候选人)、筑博设计的冯果川老师和多马、汪民安教授、黄作教授、冯子程(是他一页一页地为本书加入原页码)、王若千、范根定老师、何韦以及其他无法全部一一列出名字的曾经帮助过这本译著的朋友,请原谅此处的省略并接受我最诚挚的感谢!

2020年夏于尖沙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