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書城自編碼: 33596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劳罕
國際書號(ISBN): 9787213091711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5-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4.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售價:HK$ 321.6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售價:HK$ 93.6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售價:HK$ 82.8
写意兰竹树石课徒稿
《 写意兰竹树石课徒稿 》

售價:HK$ 110.4
不较真的心理智慧
《 不较真的心理智慧 》

售價:HK$ 59.8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售價:HK$ 95.8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售價:HK$ 177.6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售價:HK$ 118.8

 

編輯推薦:
1. 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精准脱贫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本书记录了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脱贫致富的历程,总结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提供了乡村振兴的密码。
2. 下姜村是五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本书叙述了历任省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帮扶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细节详实、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3.
本书是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慧敏(笔名劳罕)沾泥土接地气冒热气的重磅力作,是国内首部展现大国小村脱贫,并带动周边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报告文学作品,读来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
內容簡介: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精准脱贫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赵洪祝、夏宝龙、车俊五任省委书记的联系点,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形成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本书由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多次蹲点下姜的《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慧敏(笔名劳罕)执笔,以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为基础,记录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展现了党员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民情怀,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
關於作者:
?王慧敏(笔名劳罕),现任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曾任人民日报浙江分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创作文学、学术著作多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篇小说《各奔前程》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并获年度节目制作一等奖。
他是目前人民日报社及全国新闻界三农报道方面影响较大的记者,曾在《人民日报》开设专栏下乡手记,关注社会转型期农民和农村领域的各种问题。《下乡手记》三农问题研究专著,被列入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丛书。
任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期间,他多次深入下姜村调研,采写的数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或主要位置刊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为本书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目錄
第一章 关于下姜 1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这句话,67岁的姜银祥记了一辈子。从穷脏差到绿富美,一出乡村变形记在这里上演。下姜村,是典型,更是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中国普通乡村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的艰辛奋斗历程。

第二章 那些有关饥饿的回忆 9
60年前的往事,如今忆起依旧是苦涩的。磨坊中扫出的粉尘做成的土面,是姜银祥小时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为换来全家的口粮,姜祖海扛着百斤重的木材步行百里山路;为吃饱肚子,痴迷于读书的姜德明含泪离开了学校饥饿!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下姜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第三章 咋就走不出贫困的怪圈 33
贫困,仿佛是下姜人摆脱不了的窘境。放火烧山,刀耕火种,收获的还没有种下去的多;做生意,山路崎岖、无人问津;办工厂,技术跟不上,更少了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干部群众一次次深入探讨,找出了贫困的根子。

第四章 第一次吃饱了饭 51
让大家吃饱肚子,才算真本事。 揣着这念头,新上任的村支书姜银祥硬是从县农科所磨来了两斤半杂交水稻种子。从试种到制种,下姜人填饱了肚子,下姜村摘掉了半年粮的帽子。紧接着,下姜人又勒紧裤腰带,建起了枫林港大桥。

第五章 心无百姓莫为官 67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下姜村的故事,是明星导游姜银祥最热衷的事。建沼气、派专家、兴产业群众关心的,总书记件件放心上。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新风尚的示范人、和谐的引领人、群众的贴心人,姜银祥带着党员干部干白了头。

第六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 85
下姜人不敢想,省委书记的联系点,下姜一当就是近20年。脱贫攻坚、共同致富,冲着这个目标,历任省委书记指引着下姜人沿着绿色发展的路子,奋勇向前。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明星村、示范村,未来,下姜将带动周边村、镇一起富起来!
第七章 美丽乡村共同体 99
跳出下姜发展下姜,这句话,让下姜人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下姜村成了340平方千米的大下姜,多了串成链的风景线,多了不重样的体验点,多了打包规划的新产业。背靠下姜好乘凉 ,成了周边乡镇干部的共识。

第八章 日子越过越舒坦 119
下姜村变了。马路拉直了进村的山道,微公交方便了群众出行。四时如画的乡村美景,引来了游客,也唤回了游子返乡创业。观风景、尝美食、干农活、看演出,绿水青山变成了金
山银山,鼓了村民的腰包,更美了乡风,带来了新风尚。

第九章 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139
怎样让村里的贫困户富起来,村干部没少动脑筋。好政策,帮着他们用足;找工作,替他们出主意;办贷款,为他们多跑腿不仅盯着眼前,还得往长远看。村里正盘算着合开公司,让每家每户都入股分红。没人掉队,才是实打实的小康。

第十章 下姜之变的思辨 147
下姜之变,来之不易。同样的山、同样的人、同样的求变之心,却在贫困的怪圈里打了几十年的转,直到近些年才摸出了行之有效的致富路。这条路讲效益、护环境,这条路重科技、专家领,这条路众人走、步子齐。

第十一章 下姜启示 169
有人说,下姜能富,全是托了省委书记联系点的福。事实上,下姜之变靠的是八八战略的指引,靠的是两山理念的启迪村容村貌整洁和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物质共同富有试验田里收获的经验,可惠及更多奋进的新农村。

第十二章 乡村振兴,路还很长 189
样板村下姜,仍未懈怠。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下姜村请来了第一位职业经理人;让大下姜的发展拥有更多引擎,他们计划引进更多外面的企业。可村民小富即安的心态、经济纠纷引发的人际冲突等,则是下姜村未来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后记:我与下姜 215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关于下姜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这句话,67岁的姜银祥记了一辈子。从穷脏差到绿富美,一出乡村变形记在这里上演。下姜村,是典型,更是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中国普通乡村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的艰辛奋斗历程。


我第一次去下姜村,大约是在2011年的暮春。 记得是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去的。当时,赵书记正在搞全省新农村建设调研。
说实在的,那次调研,下姜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通 往村子的那条路,还没有彻底修好,车子颠得够呛。深春5月, 山冈上、田野里的花早谢了,到处是油汪汪的绿;因为只有这一个色系,便显得有些单调、沉闷。那时的下姜,已经基本摆脱了贫困,村里的房舍大都很新是那种外立面嵌着白色瓷砖的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不过,这种楼房在浙江乡村着实很普遍。
一句话,在经济发达、城乡统筹做得最好的浙江,这样的村庄遍地都是。
跟赵书记出来调研是个苦差事,他调研得很深入、很细致,时常错过饭点。那次就是如此。他先去枫林港对面的田野里看了黄栀子园、桃园和葡萄园,详细了解农产品深加工情况。已 经过了中午12点,他又一头扎进农民家里耐心地倾听他们卖蚕茧 时遇到的沟沟坎坎。
由于早上出来时,我没来得及吃早饭,此时已是饥肠辘辘,看不远处一户人家在卖小吃,便悄悄溜了过去。
摊主是个身材单薄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嘴瘪瘪的,透着一脸的慈祥。她的小吃摊很简单:煤球炉上放着一口冒着热气的钢精锅,里面煮着茶叶蛋、豆腐干之类的吃食。
老人家,日子蛮惬意嘛!吃东西时,我随意地和老人攀谈起来。
好!好!和以前比,是天上地下。
哦,以前很苦吗?我边吃东西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着。
苦得咧!饥荒年那辰光,饿死了好几十口子呢。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个长期跑农口的记者,我对饥荒年这个词特别敏感。 饥荒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后 被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大陆地区由 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而出现的全国性粮食短缺。 说起饥荒,1980年后出生的人,不会有任何印象。因为自从大 包干后,饥荒就从人们的视野中遁形了无论天南地北,大家谈论的已经不是能不能吃得饱,而是怎样才能吃得更好、更有营养。
但几千年来,饥荒,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据我的老前辈、人民日报社原总编邓云特(邓拓)写的《中 国救荒史》记载,仅清代不足300年间,歉收造成的全国性饥荒 就达90次。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饥荒的斗争史。 通过下姜村去研究我们这个民族如何摆脱饥荒,也就有了典型意义。于是,从下姜回来后,我找了许多有关下姜的资料开始研究,并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下姜之行。
渐渐地,我便梳理出了一个中国普通乡村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的艰辛奋斗历程。


的确,每一个村庄的变迁,无不打上了自己的特质烙印,同时,也都刻下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履痕。
村志记载,下姜村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主要由 姜、杨、余、伊四大姓组成。其中,姜、杨两姓人口居多。北宋靖康年间,渭水郡姜氏便从四川迁入。南宋庆元至嘉定年间,其他姓氏也渐渐辐辏此处。
那么,下姜村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位于淳安县西南部枫树岭镇的偏僻小村,尽管不能说是穷山恶水,但也绝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村子局促地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公峰、茂峰、化岭、银峰四座山峰从东西南北四个方
位将村子紧紧包围。一条不知形成于何时的名为枫林港的小河,从山的缝隙里硬生生挤出一条通道,从村中蜿蜒而过。
千百年的河水冲积出了一块块弹丸大小的盆地,庙畈、下本畈、窄堨畈、双坞畈这些不规则、不平整的板块高低错落地纠缠在一起,成为下姜村的主要农耕区。
说起来真是可怜,这些林林总总的板块加起来,还不到600 亩地。全村742人分的话,平均一人不到一亩田。 而且这些田,大多是山坞垄田和山坡梯田。旱地中只有少量山脚缓坡地,大多是陡坡地。
这类农田的特点是土层薄、蓄水能力差,古有一七之灾的说法,就是下一天大雨就涝,晴七天就旱。
下姜村还是自然灾害频仍的地区。
下姜村的自然灾害,主要为春夏两季的洪水灾害。枫林港流域受雨面积较大,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夏秋时常受台风影响,一般两三年间就有一次风灾。 一俟风起,轻则损坏庄稼,重则吹断树木、房屋。1968年7 月,下姜发生龙卷风,庙畈小球里的大柿树被连根拔起,窄堨溪边的大板栗树被拦腰折断,庙畈上的稻桶被吹到窄堨畈,房屋倒塌,瓦片基本被掀光,村民损失惨重。
下姜村又是淳安县的暴雨中心地区之一,洪灾频仍,曾有 十年九有之说十年就有九年发洪水。1940年,枫林港洪 水流量达每秒900立方米,洪水淹没了整个庙畈、窄堨畈,下姜 老村石硼以下全部被淹没,多处房屋被冲毁。 据村里老人回忆,历史上有些年份,枫林港一年就要发10多次洪水。
自古以来,下姜人以务农为生,除了种植水稻、小麦、茶叶、水果,还兼营竹编、家具制作等手工业。山里人最能吃苦。
虽然村民们勤俭持家、辛苦劳作,但受地理条件限制,一直未能摆脱饥饿的阴影。下姜一直是方圆几十里最贫困的山村。人们曾这样形容下姜: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好,基础设施差,灾害频发,加之受到移民入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下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温饱线以下。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下姜人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饥饿!饥饿!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