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经济学讲义:颠覆传统经济学26讲(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289401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作者: 李俊慧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6683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頁數/字數: 563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2.0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HK$ 117.6
背影2
《 背影2 》

售價:HK$ 82.8
她的罪名
《 她的罪名 》

售價:HK$ 59.8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售價:HK$ 93.6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售價:HK$ 59.8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售價:HK$ 81.6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带你美学漫步 让美成为修正生活的意志 从细节中看见大江大河 助你找到更多打开自己的可能
《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带你美学漫步 让美成为修正生活的意志 从细节中看见大江大河 助你找到更多打开自己的可能 》

售價:HK$ 69.6
成为作家
《 成为作家 》

售價:HK$ 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2.0
《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
+

HK$ 117.0
《 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 》
+

HK$ 63.0
《 菜场经济学 》
+

HK$ 270.0
《 魔鬼经济学(套装全四册) 》
+

HK$ 90.7
《 计量经济模型与统计软件应用(2) 》
+

HK$ 83.3
《 贸易的真相:重新理解国际贸易10讲 》
編輯推薦:
《经济学讲义:颠覆传统经济学26讲》,张五常真传弟子、中国极敢说的经济学者之一李俊慧代表作。
经济学普及读本,秒杀所有西方经济学入门级教科书。
学好经济学,再也不受经济学家的骗!
內容簡介:
经济学这门学科还太年轻了!目前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充满了错误!
经济学的教学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沉闷,那绝非经济学。请让它恢复其作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的本来面目吧!
既然随大溜的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有那么多了,所以我决心要写一本不随大溜,而是只讲授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经济学教科书。


不要急于震惊或反驳,当你读完这本《经济学讲义》后,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本书根据经济学者李俊慧向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讲授的经济学内容整理而成,原汁原味,系统生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结合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系列,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对当前经济学界对这些概念的误读一一加以批判修整,彪悍蛮横,有理有据!此次第2版经过全新修订,又新增了许多切合当下热点的案例分析。不论是想走进经济学殿堂的零基础学生,还是想重温经济学奥妙的大众读者,本书都将让你受益匪浅。
關於作者:
李俊慧,女,1977年生。
在广州中山大学攻读经济学与管理学课程,获博士学位。
期间曾以交换留学生身份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一年。
现从事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1年在张五常教授到中山大学讲学之际与之认识,获其青睐,从此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交情。
2006年起在网上主持张五常博客。
作者博客: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 作者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李俊慧
目錄
张五常序
经济学为何失败?张五常
初版周燕序
第一讲入门简介
第二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第三讲自私的假设
第四讲稀缺竞争市场与非市场
第五讲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第六讲经济思想史: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七讲均衡最优边际
第八讲需求定律
第九讲供给曲线供求理论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第十讲消费者理论
第十一讲成本的概念
第十二讲租值的概念
第十三讲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
第十四讲交易费用
第十五讲市场结构觅价
第十六讲市场结构受价
第十七讲信息费用
第十八讲利息理论
第十九讲货币理论
第二十讲收入分配工资合约失业
第二十一讲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批判
第二十二讲商业周期与经济增长
第二十三讲科斯定理
第二十四讲外部性
第二十五讲租值消散

第二十六讲政治经济学
內容試閱
第一讲
入门简介
在正式开始经济学的学习之前,我有必要先跟阅读本书的读者打一支预防针。这支预防针就是:不要盲目地相信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教科书上印刷的内容就是金科玉律,一定是没错的。但经济学的情况却不符合这一般的认识。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其实充满了错误!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太年轻了。
先介绍一下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吧。美国是哪一年独立的?应该很多人都能回答出来,是1776年。就在这同一年里,英国有一位叫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人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很长,所以它的中译名一般使用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也就是说,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相当于武侠小说里那个武当派的张三丰一样。而在那之后从事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的人包括你我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由此可知,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跟美国的年龄一样大,才二三百年。这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是很短的时间。正因如此,这门学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充满错误是理所当然的。
一般人会觉得物理学之类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没有错误的。但别忘了,在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研究物理学了。直到近代之前,物理学已发展几千年了。众所周知,当时的物理学充斥着多少严重的错误。物理学家错误地认为,物体下降的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今天人们都知道,这完全是错的。物体下降的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毫无关系,从表象看起来石头比羽毛下降得快,只是因为它受到的空气摩擦力比较小而已。还有天文学,错误的地心说统治了多长时间?
相比之下,才发展了300年不到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充满错误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只因为写进教科书里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没错的,那才值得惊奇哩。事实上,很多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未必完全认为自己写进教材里的内容都是对的,只是写教科书不是写学术著作,要讲究随大溜。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什么,他就得按着那个多数人的想法来写。可是,有一句话大概很多人都很熟悉,那就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既然随大溜的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有那么多了,我就决心要写一本不随大溜、只讲授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经济学教科书。所以,本书会把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正确的内容挑选进来,并不断地批判、纠正那些我认为是错误的地方,还会不断地补充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因此,本书看起来内容会跟市面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
自然,有人会问:你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吗?如何才能客观地判断对错呢?这就要求助于经济学以外的另一门学科:科学方法论(又称为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提供了判断一门学科是否科学,其研究结论又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它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学,而且适用于一切科学。实际上,研究科学方法论的学者主要是根据自然科学的实践来寻求符合一切科学研究的规律。因此,本书与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本书会在讲解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地穿插介绍科学方法论。事实上,我认为普通人并非哲学或逻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学习经济学来学以致用。
本书的内容师承于张五常教授的三卷本《经济解释》,对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参考则主要来自张五常的老师赫舒拉发(Jack Hirshleifer,19252005)为美国大学本科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所编写的中级教材《价格理论及其应用》。该书的中文版a是我与周燕合译的,张五常教授为该书作序《受教的经历为老师的课本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同学们今天读赫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不要相信,要考虑,要衡量,而更重要的是要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其他同学或老师出气吧。这,才是大学的学习,也才是真正的学习!
愿与所有阅读本书的人共勉!


第二讲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是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界定,但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本讲从科学方法论的层面对此加以解释。

第一节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方法论(之一):可证伪性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指一种人类的智力活动,它从一个或若干假设、公理出发,按照严密的逻辑推导,推出一整套由理论及其推论组成的体系。假设、公理不需要证明,只需要参与这一学科的人共同接受,但它们以及由它们推出的理论都要经受事实的验证。而由于科学必须要过事实验证这一关,这就决定了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可证伪性(refutability),俗称为可能被事实推翻,而绝不是人们平常以为的证明为真。
这里要澄清普通人对于科学常有的一个重大误解,即把科学与正确画上等号,以为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其实科学与正确是两回事。具有可证伪性才是科学,不具有可证伪性则是非科学;被证伪是错误,未被证伪则往往被不太正确地称为正确。因此,科学非科学正确错误这四个词是可以两两组合而毫无矛盾的。科学而正确非科学而错误这两个组合大家比较好理解,就不再说了,这里专门举例来说明一下非科学而正确科学而错误这两个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的组合。
先举一个非科学而正确的例子:四脚动物有四条腿。这个陈述无论你怎么想,也不可能想出它是错的情况。但正因为它不可能错,也就成了不可能被事实推翻,即不具有可证伪性,于是它是非科学!再想深一层,为什么这个陈述不可能错(不具有可证伪性)?因为这句话的后半句只是把前半句重复了一遍,相当于因为A是B,所以A是B,当然是不可能错的。这种非科学而正确的命题称为套套逻辑(tautology),即同义反复。人类研究科学是要发现新知识,但套套逻辑因为只是同义反复,不能增加人们的新知识,所以尽管它一定正确,却成了非科学。
不过,不具有可证伪性的命题不仅限于套套逻辑,还有另外四种情况,分别是:非事实、模糊不清、自相矛盾、无限制。
上帝是存在的这个命题也是非科学,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认同它是宗教信仰。但为什么它是非科学呢?因为上帝这个概念不是事实,也就无法进行事实验证,于是丧失了可证伪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上帝这个概念模糊不清而导致它丧失了可证伪性。跟信仰很相似的迷信,往往就是利用模糊不清来避免自己被事实推翻。有这么一个故事:三个秀才上京赴考,路上遇到一个术士,请他给他们预测一下科举结果。术士举起一根手指,然后什么都不说。如果一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人考上;如果两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人考不上;如果三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齐考上;如果三人都考不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齐考不上。无论结果如何,术士总能事后诸葛亮地通过迁就结果来重新定义那模糊不清的一根手指,以避免被事实推翻。但正因不可能被证伪,它是非科学。
一面全白的墙上有一个黑点这个命题也是非科学。按着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推理下去,会得出墙壁是上帝的结论又是全白又有黑点,这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还能是什么?
大家在中学数学里已经学过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等价,大家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做事实验证的方式。要验证A推出B的命题,是要用非B推出非A来试图证伪(推翻),而不是用非A推出非B来试图证伪。如此类推,如果要验证A推出B、C的命题,就要分别用非B推出非A非C推出非A来试图证伪。但如果从A推出的有B、C、D数量无限多,这意味着关于A的命题永远验证不完,也就永远无法推翻它,这也导致丧失可证伪性的情况出现,这就是无限制的问题。这种情况不好举简单的例子示范,以后遇到时再提示大家注意。
至于科学而错误就是虽然具有可证伪性,但验证时被事实证伪了的命题。例如关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历史上出现过地心说与日心说这两个针锋相对的理论。它们哪一个是对的呢?要如何以事实做验证?哥白尼指出,如果日心说是对的,金星会像月亮一样出现盈亏变化(这是A推出B,即A是日心说,B是金星有盈亏变化)。换言之,如果金星没有盈亏变化,日心说就是错的(这就是非B推出非A)。日心说能明确地指出它能被事实推翻的条件,这就是具有可证伪性的表现,因此它是科学的。同理,与之截然相反的地心说也能明确地指出如果金星有盈亏变化,地心说就是错的这样的可证伪条件,所以它也是科学的。后来,伽利略在望远镜里观测到的事实是金星有盈亏变化,推翻了地心说,支持了日心说。这样,地心说虽然具有可证伪性,但在验证中被事实证伪,是科学而错误的理论。日心说则不仅具有可证伪性,而且在伽利略的时代未能找到将之推翻的事实,在那时被接受为科学而正确的理论。所以,可证伪性与被证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科学理论的特征,后者是错误理论的下场。
就是这样,理论来自人们对事实的观察,是从中提炼出来的规律。人们运用理论去解释已发生之事或推断未发生之事,如果事实没有推翻这解释或推断,人们就接受该理论;但如果事实推翻了理论的解释或推断,人们就要修正理论,或甚至要认定该理论是错的,并予以放弃。
由上述日心说的例子可见,得到人们接受的理论被称为正确的理论其实是不正确的,它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被证伪而已,这并不等于它以后永远不会被证伪。事实就是,在伽利略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先是被修正(从太阳是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各星体绕着它做正圆运动修正为做椭圆运动),最终还是被抛弃(太阳不是宇宙中心,到目前为止被天文学家普遍接受的是宇宙无中心说)。
逻辑学也否定了科学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能成为绝对正确的真理。例如,即使人们已经见到过1000只白天鹅,也不能肯定这世上一定没有黑天鹅的存在。只是如果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见到黑天鹅,不妨暂且接受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说法,并不甚正确地说这是正确的。
显然,人类追求的是科学而正确的理论,因为它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并用于指导人们从事实际工作。前已述及,用理论解释已发生之事,跟用理论推断未发生之事是同一回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们一般是通过试图解释已发生之事来构建理论,然后通过运用理论去推断未发生之事,并观察事情是否按照理论的推断发生,来反复地验证理论正确与否。
以上的陈述也许显得很抽象,那么接下来就以例子来进行说明吧。在物理学中,牛顿定律解释或推断了苹果脱离树枝之后掉到地上的现象。迄今为止,人们没有见过苹果飞上天去的情况,所以人们接受牛顿定律。根据牛顿定律,人们制造出可以飞上天去的飞机。这可没有违反牛顿定律,而恰恰是运用牛顿定律的结果。在满足牛顿定律所指定的条件下,人们制造出来的飞机从来不曾无故地从天上掉下来,这也反复地验证了牛顿定律的正确性。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也是科学呢?
经济学是基于一个假设(下一讲就会讲解,那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一个公理(后面的章节也会讲解,那公理是需求定律),用逻辑推导、构建成一整套理论及其推论的体系。人们运用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现象。有些现象是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只有经济学才能解释。例如,地上有一张百元钞票,物理学可以解释在有风的情况下钞票会被风吹走,但物理学没法解释在没风的情况下这钞票也会不翼而飞,这只有经济学能解释。
后面的章节将会讲解,在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下,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迄今为止,在这理论所指定的条件下,人们从来没见过推翻这理论的情况出现。政府如果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搞价格管制,在供不应求而导致价格需要上升时不允许商家涨价,看起来价格没有上升,但这并没有违反经济学理论,价格照样会上升,只是以非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排队所耗费的时间、行贿所付出的红包等。这跟飞机飞上天并没有违背牛顿定律是类似的逻辑,因此只是再次验证了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

第二节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显然跟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到底不同在哪里呢?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这就是根本的不同。
为什么经济学研究人,会跟研究物的物理学有根本的不同呢?因为经济学家也是人!也就是说,经济学家自己也是研究对象的一员。化学也是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分子,研究化学分子的化学家是人,并不是化学分子。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化学分子也来研究化学,情况会是如何呢?正因为经济学家是人,而他所研究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人,这就对经济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首先,人是有主观感情的,但科学研究要求客观分析,必须排除主观感情因素的干扰。在自然科学界里,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物,要排除主观感情以进行客观分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社会科学界里,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人,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这时要他排除主观感情以进行客观分析就困难得多了。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经常会出现愤青的言论。愤青也者,愤怒青年之简称。愤怒就是一种感情因素,既然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把愤怒这种感情因素排除在外是理所当然之事。有谁听说过,研究物理学、讨论物理问题的时候应该怀着愤怒之情来进行呢?然而,一旦说到研究的是经济学,讨论的是经济问题,愤青却是何其多也,要把愤怒之情排除在外又是何其难也。
其次,前面已经略为提到、后面将会详细讲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而经济学家也是人,当然也是自私的了。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某些经济学家并非客观严谨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现实,而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在有意无意之间扭曲了他们的经济分析,把结论引导到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去。例如关于中国楼价的问题,人们看到不同的经济学家众说纷纭、意见分歧,难怪普通公众会极为怀疑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说法。
为什么对同一种经济现象,10个经济学家会有11种意见呢?原因有三:第一,是上一讲就提到过的,今天的经济学本身还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用错误的理论去分析问题,当然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第二,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很简单,但运用却很难,高手与低手的区别判若云泥。这就相当于一块木头落在能工巧匠手里能雕出精美绝伦的木雕,落到笨手拙脚的人手里来来去去都还只是块木头。类似地,再正确的经济学理论落到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经济学家手上,用起来也是糟糕透顶、错漏百出,分析的结果便是各不相同了。
然而,第三点才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刚刚说到的,是因为经济学家的私心在作怪,故意扭曲了经济分析,把结论引导到于他有利的方向。不是因为理论不够好,也不是因为他对理论的掌握不够好,而是因为结论对他不利。像楼价的问题,买了楼的人当然巴不得它涨价,还没买楼或买得不够多还想再买的人当然恨不得它跌价。经济学家也是人,也是楼市上的消费者,他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故意把分析扭曲,使结论有利于他。
物理学一类的自然科学的便利之处,就是它通常能避免这种人的主观感情与私心对科学研究的干扰,然而出现干扰的情况也并非绝无可能。也许不是很多人知道,牛顿并非一个性格很好的人。历史学家一般认为,牛顿与莱布尼茨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导致英国的数学发展被阻碍延后了至少一个世纪。另外,他对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同行胡克的排挤之厉害,也显示出他是极为心胸狭隘之人。
弗洛伊德的传记《心灵的激情》里记载了这么一件真人真事:弗洛伊德刚刚出道时,是一名精神病科医生。当时的医学界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只有女性才会患癔症。癔症是一种精神病,也有人将之音译为歇斯底里(hysteria)。当时的医学界之所以认为女性才会患癔症,是因为他们认为意志薄弱的人才会患这种精神病,而出于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自然认为意志必然坚韧不拔的男性是不可能患这种病的。
然而,弗洛伊德在他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确实存在着男性癔症患者。事实上,拿破仑就是一名男性癔症患者。癔症跟意志是否薄弱根本没关系,显然拿破仑不可能是个意志薄弱的人。但当时的偏见是如此之深,医学研究的是人体,不是人本身,所以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可是也难免曾经有过如此蒙昧荒唐的观念流行一时。
后来,弗洛伊德根据自己诊治的病例写成学术论文发表。文章一发表,马上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跳出来猛烈抨击弗洛伊德。这些抨击弗洛伊德都不在乎,但让他深感震惊与难过的,是一位他非常崇拜的医学界的老前辈竟然也加入了批评否定他之列。这让他感到大惑不解:明明确实有男性癔症患者,为什么这位临床经验肯定只会比自己更丰富的老前辈竟然不承认呢?
由于这些抨击批评,弗洛伊德在医学界名誉扫地,连医生的饭碗也丢了,可谓代价惨重。多年之后,那位老前辈临终弥留之际,却把弗洛伊德招到自己的病榻之前,对他说:其实,这世上最清楚地知道你当年那文章的结论是对的人,是我,因为,我,就是一个男性癔症患者!
那医学界的老前辈不是不懂,他就是因为太懂了,所以他不可能承认弗洛伊德是对的。一个人如果因为无知与愚蠢而不懂事,那还有可能通过教育来改变他、提升他,但如果他是因为利益所系,才表现得那么执迷不悟,其实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恰恰是因为他太懂。只是为了他的利益,他不可能向真理低头,反而只会竭力地阻挠真理。对于这种人,向他们说教传道只是白费功夫。有理说不清,不是因为秀才遇着兵,而是因为对方根本就没打算说理,他只是打着说理的幌子来掩饰内心的隐秘私欲。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有这种情况,其实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又何尝没有呢?只是自然科学比经济学多了一重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可控实验,因此任何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人都能自己去做一下实验来验证自然科学的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自然科学就不容易被一个人或一小撮人的利益劫持。但经济学的实验室就是这个大千世界,无法进行可控实验,这就便利了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上下其手、瞒天过海,利用公众的无知、愤青的感情,扭曲经济分析,将结论引导到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去。然而,这样做当然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公众见到对同一现象不同的经济学家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自然感到疑惑不安。可叹的是,公众更多地质疑的,是经济学的科学性,却不猜疑经济学家的利欲熏心。

阅读材料: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
1990年,生态学家兼畅销书作家保罗奥利克(Paul
Ehrlich)向经济学家朱利安L西蒙(Julian L. Simon)送去一张576.07美元的支票。
这是10年前一个赌注的赏金。奥利克虽然不是经济学家,却在他那1968年的畅销书《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中做出很多惊人的预言。例如,该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已经输掉了养活所有人类的战争。到20世纪70年代,成千上万的人将会饿死。
奥利克的预言完全错了。尽管70年代中期与末期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但整个70年代仍然是经济显著增长的10年。然而这位作者还是不断获得好评。他在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著作、演讲和文章中预言,很多重要矿产的供应将在1985年濒临枯竭。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朱利安L西蒙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预测刚好相反:人类福祉将持续改善,原材料的价格将更趋低廉。西蒙向奥利克提出挑战,以他截然相反的预测打赌。奥利克接受了这一挑战。1980年两人打赌:五种重要金属(铬、铜、镍、锡和钨)的价格经通胀调整后,在1990年是上升还是下跌。经济学家让生态学家挑选商品的种类。结果再次证明经济学家西蒙是对的,而奥利克是错的。20世纪80年代也是繁荣兴旺、原材料价格普遍下跌的10年。生态学家只好服输付钱。
奥利克分析的错误在于他只盯住需求一方,尤其是只看到世界人口的增长(更多嗷嗷待哺的嘴巴)。而朱利安L西蒙则对经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考虑到供给一方。人口更多意味着嘴巴更多,但同时也意味着手脚和头脑更多。西蒙还考虑到其他有利的经济趋势,如各国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更高,国际贸易不断增长。
于是,经济分析的推测力得到了证明。然而,保罗奥利克还继续出版大受欢迎的书籍,一如既往地错误预言着未来的环境末日。而朱利安L西蒙也常常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可靠的经济预测,直至1998年辞世。这些分析与预测结集为《没有极限的增长》(Ultimate Resource)(第二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8年),但他的书没有一本畅销。
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经济解释是:这两位作家提供的是不同的商品。西蒙提供的是正确的经济分析。奥利克从事的则是另一个行业,差不多等同于恐怖小说作家[如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显然,最终以卖书而论的话,恐怖小说的需求远超可靠的经济分析。
后来丹麦的统计学家比约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多疑的环境保护主义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再次证实了西蒙的结论。隆伯格最初是想推翻西蒙的分析,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研究反而证实了它。尽管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收入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重要资源的真实价格持续下跌。
这里还有条花边奇闻。发表了这些研究结论之后,隆伯格饱受异乎寻常的人身攻击。有一次他进行公开演讲时,有人把一个奶油派扔到他脸上和衣服上。他甚至被一个在丹麦有官方背景的科学团体诅咒为知识界的败类。最终,所有指责都被确凿地推翻,针对隆伯格的恶意控诉都被驳回。(当然,这并不必然意味着隆伯格的估计和推测最终都证明为正确。)
一个教训:正确的经济分析有时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危险!

由上述的阅读材料可知,奥利克根本不是经济学家,他完全不懂经济学,他的分析错误也一再地被事实所证明,但他的书仍然比作为经济学家的西蒙的书更受欢迎、更畅销。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人们对奥利克的书的需求,其实并不是对正确的经济分析的需求,而是对恐怖小说的需求!所以,奥利克继续写那些错误百出的书,为的根本不是提供正确的经济分析,而只是想通过危言耸听更能抓到眼球,从而赢得更多的卖书收入。类似的现象在中国也存在。这是经济学的错,还是那所谓的经济学家的错,这不是再明显不过了吗?
然而,有必要更进一步地指出的是:人们在阅读恐怖小说时,虽然享受了惊悚的快感,但读完之后清楚地知道那是虚构的东西,不会相信它,不会真的因此而恐慌惶惧。人们不会因为看了电影《2012》就真的以为2012年是世界末日,吓得寝食难安,变卖家产,散尽家财,甚至悲观得去自杀。可是当经济学家顶着经济学的科学光环,做的却是贩卖恐怖小说的勾当时,后果就严重了。人们以为他提供的是正确的经济分析,原来他只是在危言耸听,好从人们的口袋里掏到钱。如果政府也信以为真,正儿八经地按照这些所谓经济学家的主张来制定经济政策的话什么叫祸国殃民?这就是!

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这就引向这一讲的最后一点:为什么要学经济学?本书的读者大概有不少是想着经济类专业好找工作(而且是高收入的工作),或想着经济学能教会他们赚钱。环顾现实,从事经济类相关工作的人,普遍来说确实处于收入不错的阶层,但不见得是最富有的一群。此外,最赚钱的人,也往往不一定是经济类专业出身的人,甚至可能根本就没学过经济学。
就我而言,作为一名经济学老师,我最希望本书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学到的,是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大部分人多半不是,也不会成为经济学家。但是,大多数人不需要是经济学家,需要的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如前所述,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分析问题。但自然科学只能教会人们客观地分析关于物的问题,经济学却能教会人们客观地分析关于人的问题,这显然对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是很有用的。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就是学会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再耽于无谓的愤怒。这应该是经济学对普通人最大的好处吧。
另外,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这世上有些经济学家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而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时扭曲经济分析,误导公众与政府,试图使政策与事态向着于他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学习经济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学得好,你就不会再被经济学家欺骗。事实上,英国的著名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学经济学,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