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天门彭家山楚墓

書城自編碼: 199678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5682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0/38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脊精装

售價:HK$ 495.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售價:HK$ 105.6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售價:HK$ 189.6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售價:HK$ 165.6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售價:HK$ 105.6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售價:HK$ 94.8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售價:HK$ 201.6
华夏衣裳 汉服制作实例教程
《 华夏衣裳 汉服制作实例教程 》

售價:HK$ 178.8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一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一卷) 》

售價:HK$ 18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7.3
《 中国岩画考察 》
+

HK$ 79.5
《 泉志 》
+

HK$ 503.5
《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山西 甘肃 内蒙古(Y) 》
+

HK$ 914.5
《 国宝——青铜器卷 》
+

HK$ 407.1
《 中国历史考古学论集 》
編輯推薦:
2007年1月18日~5月25日,天门市博物馆配合武荆高速公路建设,在天门市皂市镇鲁新村二组的彭家山发掘了19座东周楚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玉石料器和漆木角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M18出土的4件铜镇,其中1件铜镇上有鸟虫书铭文40字。
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彭家山楚墓的资料,报告不仅从宏观上对墓葬进行了综述,而且从微观上对每座墓葬资料进行了分述,同时对墓葬的分期与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天门彭家山楚墓》为探索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楚文化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天门彭家山楚墓》可供文物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阅读、参考。
內容簡介:
2007年1月18日~5月25日,天门市博物馆配合武荆高速公路建设,在天门市皂市镇鲁新村二组的彭家山发掘了19座东周楚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玉石料器和漆木角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M18出土的4件铜镇,其中1件铜镇上有鸟虫书铭文40字。
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彭家山楚墓的资料,报告不仅从宏观上对墓葬进行了综述,而且从微观上对每座墓葬资料进行了分述,同时对墓葬的分期与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天门彭家山楚墓》为探索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楚文化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天门彭家山楚墓》可供文物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阅读、参考。
目錄
目录
序 郭德维
第一章 绪论
一、位置与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理环境
二、工作概况
一工作背景
二工作思路
三田野工作经过
四报告编写过程
第二章 墓葬综述
一、墓地范围与墓葬分布
一墓地范围
二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一墓坑与填土
二葬具、葬式与方向
三随葬品放置
四墓葬分类
三、随葬器物
一陶器
二铜器
三玉石料器
四漆木角器
第三章 墓葬分述
一、甲类墓
一M3
二M6
三M18
二、乙类墓
一M1
二M2
三M4
四M5
五M8
六M9
七M11
三、丙类墓
一M7
二M10
三M12
四M13
五M15
六M16
四、丁类墓
一M14
二M20
五、类别不明的墓
第四章 分期
一、随葬品组合
一日用陶器组合
二仿铜陶礼器组合
三铜礼器组合
四陶、铜礼器序列对应关系
二、墓葬分期
一墓葬分段
二甲、乙、丙、丁类墓各期段的年代
第五章 结语
一、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楚文化因素
二地域特点与越文化因素
二、各类墓的墓主身份推测
一甲类墓
二乙类墓
三丙类墓
四丁类墓
三、墓葬分类与分期反映的埋葬规律
四、彭家山楚墓与楚故都纪南城楚墓之关系
五、彭家山楚墓与楚国历史
附表
附表一 彭家山楚墓墓葬形制表
附表二 彭家山楚墓随葬品型式数量登记表
附录 鸟虫书青铜席镇初探
后记
插图目录
图一 彭家山楚墓位置图
图二 彭家山墓地地形图与墓葬分布图
图三 M1椁墙板、挡板平、剖面图
图四 M1外棺墙板、底板、垫木平、剖面图
图五 M1内棺盖板、墙板、挡板、底板平、剖面图
图六 陶鬲、陶盂、Aa、Ab、B、C型陶罐
图七 A型陶鼎
图八 A型陶鼎
图九 A型陶鼎
图一○ A、B型陶鼎、陶小口鼎、陶簠
图一一 陶敦
图一二 陶敦
图一三 Aa型陶壶
图一四 Aa型陶壶
图一五 Aa型陶壶
图一六 Ab、B型陶壶
图一七 B型陶壶、陶缶
图一八 陶缶、陶盥缶
图一九 陶盉、陶鉴、陶盘
图二○ 陶盘、陶匜
图二一 A型陶勺、陶斗、陶器盖
图二二 陶璧、陶方座、陶飞鸟
图二三 陶飞鸟
图二四 Aa、Ab、B型浅盘陶豆
图二五 B、C型浅盘陶豆、陶盖豆、陶高柄壶
图二六 Aa型铜鼎
图二七 Aa、Ab型铜鼎
图二八 Ab、B型铜鼎
图二九 C型铜鼎M11∶25
图三○ 铜敦
图三一 Ⅲ式铜敦M8∶5
图三二 Ⅰ式铜壶M1∶5
图三三 铜壶
图三四 铜盉M1∶38
图三五 铜盘、铜匜
图三六 铜匜、铜匕
图三七 铜勺
图三八 铜剑
图三九 铜戈
图四○ 铜戈、铜
图四一 铜戈
图四二 铜矛、A、Ba、Bb型铜箭镞
图四三 铜戟M1∶31-2
图四四 铜戟M1∶40
图四五 铜车軎
图四六 铜车軎、铜马衔、铜盖弓帽
图四七 铜镇
图四八 铜削刀、铜砝码、铜环、铜镜、铜铺首、铜合页、铜臿
图四九 铜器盖
图五○ 玉璧、玉佩
图五一 石片M4∶6
图五二 水晶环、水晶珠、琉璃珠、琉璃管、陶胎彩珠、陶胎彩管
图五三 漆木车舆、漆木弓、漆木甲
图五四 木镇墓兽、木俎、木珠
图五五 M3平、剖面图
图五六 M3随葬品分布图
图五七 M3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五八 M3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五九 M3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六○ M3随葬品组合图四
图六一 M3随葬品组合图五
图六二 M6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六三 M6墓坑、盗洞及葬具平、剖面图
图六四 M6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六五 M6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六六 M6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六七 M6随葬品组合图四
图六八 M18平、剖面图
图六九 M18随葬品分布图
图七○ M18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七一 M18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七二 M18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七三 M18随葬品组合图四
图七四 M18随葬品组合图五
图七五 M18随葬品组合图六
图七六 M18随葬品组合图七
图七七 M1平、剖面图
图七八 M1随葬品分布图
图七九 M1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八○ M1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八一 M1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八二 M1随葬品组合图四
图八三 M1随葬品组合图五
图八四 M1随葬品组合图六
图八五 M1随葬品组合图七
图八六 M1随葬品组合图八
图八七 M1随葬品组合图九
图八八 M1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八九 M1随葬品组合图一一
图九○ M1随葬品组合图一二
图九一 M1随葬品组合图一三
图九二 M2平、剖面图
图九三 M2随葬品分布图
图九四 M2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九五 M2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九六 M2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九七 M4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九八 M4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九九 M4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 M5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一 M5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一○二 M5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三 M8平、剖面图
图一○四 M8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五 M8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一○六 M8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七 M8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一○八 M8随葬品组合图四
图一○九 M8随葬品组合图五
图一一○ M8随葬品组合图六
图一一一 M9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一二 M9随葬品组合图
图一一三 M11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一四 M11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一一五 M11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一六 M11随葬品组合图三
图一一七 M11随葬品组合图四
图一一八 M11随葬品组合图五
图一一九 M7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二○ M7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一二一 M7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二二 M10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二三 M10随葬品组合图
图一二四 M12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二五 M12随葬品组合图
图一二六 M13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二七 M13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一二八 M13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二九 M15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三○ M15随葬品组合图一
图一三一 M15随葬品组合图二
图一三二 M16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三三 M16随葬品组合图
图一三四 M14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三五 M20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三六 M20随葬品组合图
图一三七 M17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
图一三八 M17随葬品组合图
插表目录
表一 彭家山楚墓墓底宽长比值表
表二 彭家山楚墓墓道登记表
表三 彭家山楚墓壁龛登记表
表四 彭家山楚墓台阶登记表
表五 彭家山楚墓型式表
表六 彭家山楚墓陶器陶质、陶色统计表
表七 陶敦侧视器身变化计量表
表八 仿铜陶礼器组合表
表九 铜礼器组合表
表一○ 甲类墓随葬器物组合序列及期段表
表一一 乙类墓随葬器物组合序列及期段表
表一二 丙类墓随葬器物组合序列及期段表
表一三 甲、乙、丙类墓分期与时代对应表
彩版目录
彩版一 铜礼器
彩版二 铜礼器
彩版三 铜礼器
彩版四 铜礼器
彩版五 铜杂器
彩版六 铜杂器
图版目录
图版一 甲类墓
图版二 甲类墓
图版三 乙类墓
图版四 乙类墓
图版五 乙类墓
图版六 乙类墓
图版七 丙类墓
图版八 丙类墓
图版九 丙类墓
图版一○ 丁类墓
图版一一 日用生活陶器
图版一二 日用生活陶器
图版一三 仿铜陶礼器
图版一四 仿铜陶礼器
图版一五 仿铜陶礼器
图版一六 仿铜陶礼器
图版一七 仿铜陶礼器
图版一八 仿铜陶礼器
图版一九 仿铜陶礼器
图版二○ 仿铜陶礼器
图版二一 仿铜陶礼器
图版二二 仿铜陶礼器
图版二三 仿铜陶礼器
图版二四 陶杂器
图版二五 兼类陶器
图版二六 兼类陶器
图版二七 兼类陶器
图版二八 铜礼器
图版二九 铜兵器
图版三○ 铜兵器
图版三一 铜兵器
图版三二 铜车马器
图版三三 铜杂器
图版三四 玉、水晶、琉璃、料、木器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绪论
一、位置与环境
(一) 地理位置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心腹地, 地处江汉平原北部, 汉江下游左岸。市境北缘属大洪山余脉
延缓的岗状低丘, 西、南有汉水环绕。北与京山县相连; 东北与应城市接壤; 东临汉川市; 南
与潜江市、仙桃市, 西与荆门市隔汉江相望; 西北同钟祥市毗邻。市境东西长85 公里, 南北最
宽处58 公里, 最窄处14 公里, 总面积2602.78 平方公里, 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4%。
彭家山楚墓位于天门市皂市镇鲁新村二组, 南去天门市城区直线距离22 公里, 东北至皂
市镇直线距离7 公里, 北距泉堰村二组800 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5′~113°28′, 北纬30°23′~
30°54′(图一)。
(二) 地理环境
1.自然环境
(1) 地质概貌
天门市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鄂中台断区与下扬子台褶带的翼部, 位于汉江凹陷北缘, 北
与大洪山断褶带相接。自燕山运动以来, 长期接受内陆沉积, 后经长江、汉水泥沙冲积, 逐渐
形成平原。
市境北部及西北部边缘, 地质地层有古生界(距今5.7 亿~2.3 亿年) 地层零星露出地面。
在竟陵镇(天门市城区) 东北22 公里, 自湖边的高家嘴北有新生界上第三系(距今6700 万~
250 万年) 地层露出地面。全市99%为新生界第四系(前250 万年至今) 地层覆盖。
本市位于大洪山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结合部, 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形成低丘、
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
最高点在佛子山镇的佛子山顶端, 海拔(黄海高程) 191.5 米, 最低点在麻洋镇陈家洲,
海拔23.2 米。北部为岗状平原(丘陵), 中、南部为河湖平原。北部边缘地域, 属于大洪山脉
的山前剥蚀低丘, 岗峦起伏, 俗呼为山。
(2) 水系
本市属于古云梦泽水域, 自汉水入境支流余派, 连绵灌注。清康熙以前, 本市河流的中、
南部为汉江岔流, 北部为汉江支流。清康熙年间, 汉江北岸的里流度岔口被堵, 天门河与汉江
截流, 成为境内排水干流。1985 年, 本市有大小河流29 条, 河道总长600 余公里。
本市目前主要水系为汉江、天门河、汉北河。汉江亦名汉水, 俗称襄河, 源出陕西宁强
县, 过钟祥市, 自市西北入境, 沿市西部和南部曲折东流, 经罗汉寺、多宝湾、张截港、岳家
口、彭市河、麻林潭、多祥河, 在麻洋镇的绿林口出市境, 经仙桃、汉川、汉阳注入长江。市
境流长137.25 公里。天门河, 古称汉水, 又名县河。源出京山县孙桥镇盘蛇观西麓深赶冲, 流
经京山、钟祥、天门, 于汉川注入?汊湖, 再入汉江。流域总面积3875 平方公里, 其中本市境
流域面积2015.4 平方公里。河道全长222 公里, 本市境流长101 公里。1969 年冬至次年夏, 新
挖汉北河, 在竟陵镇建天门船闸, 分天门河为两段, 上段河水入汉北河, 下段河道依旧。
汉北河, 为人工河, 1969 年冬动工开挖, 1970 年5 月29 日通水。在竟陵镇西郊万家台与
天门河上游接流, 沿竟陵镇西北绕行, 经应城、云梦至武汉辛安渡分两支, 一支从新沟闸泄入
汉水, 另一支从东山头闸泄入府河, 再入长江。河道全长110 公里, 市境内流长35 公里。设计
流量800 立方米秒。
本市历代地理变化最大的是湖泊。明嘉靖年间编纂《河阳州志》称本市“田少泽多, 自汉
道湮塞, 芦获渐辟”。清末、民国初, 本市有湖泊100 余个。按民国六年(1917 年) 五万分之
一地图量算, 全市湖水面积190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7.3%。1985 年, 本市有湖泊57 个, 正
常水位时湖水面积35.3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1.4%, 其中千亩以上的湖泊尚有14 个。据相
关资料自清道光元年以来, 本县湖泊消失49 个, 面积163.9 平方公里, 均垦为农田。
(3) 土壤
据1983 年第二次土壤普查, 本市土壤分为潮土、黄棕土、水稻土三种土类。
潮土 本土类成土母质为汉江河流冲积物和湖沼沉积物, 总面积约1766.18 平方公里, 其
中耕地面积为1165528 亩, 占全市普查耕地面积的61.47%, 占全市普查旱地面积的98.99%,
是本市种植棉花的主要土壤, 主要分布在本市河湖平原。根据土壤有无石灰反应, 又分为潮土
和灰潮土两个亚类。
潮土亚类 主要分布在水网湖区及小河、小溪两岸。土壤无石灰反应或者在土体50 厘米
以下有石灰反应。成土母质来源主要是无石灰石反应的湖相沉积物及小河(溪) 两岸的河流冲
积物。
灰潮土亚类 主要分布在河湖平原, 是本市的主要土壤。有石灰反应。成土母质主要来源
于河流冲积物。其中壤土型灰潮土是农业生产上较为理想的土壤, 宜于种植多种作物。
黄棕土 主要分布在市北部岗状平原。面积11898 亩。占全市普查耕地面积的0.63%, 占
全市普查旱地面积的1.01%。土壤有较强的淋溶作用, 具有深厚的黏化层。pH 大都在5.5 ~
7.5 之间。铁锰移动明显, 有铁锰结核积累层。
水稻土 在本市分布较广, 面积718744 亩, 占全市普查耕地面积的37.91%。按水型可分
为四个亚类。
淹育型水稻土 发育于多种母质, 主要分布在岗状平原区的岗脊与河湖平原区的地势较
高处。
潴育型水稻土 属良水型水稻土, 占全县普查水田面积的79.97%, 分布位置介于淹育型
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之间。
潜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排水不良、长期渍水的水网地带或平原地区的洼地或岗状平原
区的低冲。
沼泽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和近期围垦的湖泊以及收作稻田的塘堰。
(4) 植被
本市自然植被大部分被开垦。现有植被以人工栽培为主。全市自然植被、人工植被面积约
285 万亩, 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6.4%。且棉花种植为主要人工植被。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
的41.8%。
人工植被 河湖平原区夏以种棉、冬以种麦、油菜为主。品质优良, 因而本市为享誉国内
的著名棉乡。其他植物群落有水杉、池杉等落叶针叶林, 枫杨、柳树、黄杨等落叶阔叶林, 枫
杨、香榆、苦木楝、小车前等落叶阔叶混交林。
岗状平原区以种植麦、油菜、水稻为主。植物群落有马尾松、杉木、胡枝、映山红、旱
柳、枫杨、竹林、樟树、柑橘、茶树、桑树、桃树、杏树、梨树、枣树等。水域中还有一定的
莲荷。
自然植被 本市自然植被仅有19 万亩, 主要是草场、草地。植物多为枸杞、马鞭草、益母
草、苜蓿、白茅、绊根草、天南心、马兰花、野蔷薇、牡荆等。此外, 又有栎树、柏树等。部
分水域还生长有浮萍、菱等。
(5) 气候
天门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1954 ~1985 年气象观测资料, 本市春季始于3 月15 日,
平均历时71 天; 夏季始于5 月25 日, 平均历时129 天; 秋季始于10 月1 日, 平均历时65 天;
冬季始于12 月5 日, 平均历时100 天。
本市年可照时数4426.8 小时, 实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6.2 小时,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为45%。
本市年平均气温16.2℃, 极端最高气温38.7℃, 出现在1971 年7 月26 日。极端最低气
温-17.2℃, 出现在1955 年1 月26 日。年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 市东北部和西南沿汉江一带
比其他地区低0.1℃左右。
本市1955 ~1985 年年平均降水1101.4 毫米。夏季降水最多, 冬季最少。一日最大降水量
197.6 毫米, 出现在1983 年7 月4 日。一日最大降雪量25.7 毫米, 出现在1954 年12 月28 日。
年降水量的水平分布, 市东南略多于西北。
本市6、7 两月多南风, 其他月份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5 米秒。以3 月最大, 月平均
2.8 米秒。1958 年4 月22 日, 瞬时风速超过25 米秒(风力大于10 级)。
(6) 微地貌变化
彭家山墓地所在之皂市镇, 是大洪山余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其地表形态属于典型的
岗状平原, 镇内东有五华山, 北有东龙尾山、元团山。诸名曰山的低岭山丘横贯, ?水(皂市
河) 于1975 年改道后, 河道由曲折而笔直, 自北而南经镇境中部注汉北河。镇内还有白湖、
龙骨湖, 诸湖泊分布。镇内兼有岗状平原、湖泊平原与北部山脉山前低丘三种地貌。京(山)
皂(市) 公路与武(汉) 荆(门) 高速公路、汉(口) 宜(昌) 公路在此相交。
墓地基本处于皂市镇辖地中心, 靠近本市北部边缘, 属大洪山脉的山前剥蚀低丘与河湖平
原交接地带。西北与大团山、东龙尾山、东与五华山相望, 东北与白土山为邻, 东去约3 公里
有皂市改道河, 西去约2 公里有惠亭南干渠。南为起伏有致的平川、丘陵。墓地分布于高出周
围地面7 ~10 米的山丘岗地之上。新建的武(汉) 荆(门) 高速公路由东南向西北从墓地偏南
部穿过, 将墓地劈为两半。原东西向从岗地脊背通过的市内公路――天(门) 皂(市) 公路,
由于新建了一条连接高速公路的一级公路而蜕变为村级公路。从微地貌上观察, 彭家山墓地周
围的地貌虽有改变, 但变化不是很大, 而彭家山墓地所在岗地几乎没有变化。
2.人文环境
(1) 历史沿革
天门市, 古为风国地, 《禹贡》为荆州之域, 春秋为郧国地, 战国为楚竟陵邑( 《东皋杂
录》: “竟陵者, 陵之竟也。”)。公元前278 年, 秦将白起攻拔楚郢都, 兵至竟陵。秦于此置竟
陵县, 属南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 年), 分南郡置江夏郡, 竟陵县属江夏郡。王莽时改竟陵县为守平
县。东汉时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 竟陵县属吴荆州江夏郡。
西晋元康九年(299 年), 分江夏郡西部置竟陵郡, 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 竟陵县属竟
陵郡。东晋末年, 分竟陵县置霄城县。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 年), 置郢州竟陵郡。南齐建元元年(479 年), 竟陵郡治迁竟陵县
境。梁大宝元年(550 年), 竟陵县并入霄城县。北周保定元年(561 年), 改霄城县为竟陵县。
隋开皇三年(583 年), 废郡, 竟陵县属复州, 州治于竟陵。仁寿三年(603 年), 复州治
所迁建兴县(今仙桃市)。大业初, 改州为郡, 复州改名沔阳郡, 竟陵县属之。
唐武德五年(622 年), 改沔阳郡为复州, 州治迁竟陵县。贞观七年(633 年), 州治再迁
沔阳(今仙桃市), 属山南道。乾元元年(758 年), 复为复州。宝应二年(763 年), 州治迁
竟陵。
五代时, 州(郡) 治所一直设在竟陵县。后晋天福元年(936 年), 为避石敬瑭名讳(敬、
竟同音), 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 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此, 景陵县属之。后汉复改景陵
县为竟陵县。
北宋建隆三年(962 年), 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名讳, 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 属湖北路复
州。熙宁六年(1073 年), 撤销复州建制, 景陵县属安州(治所在今安陆市), 隶荆湖北路。
元?元年(1086 年), 恢复复州建制, 州治景陵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 于景陵置德安
府, 复州, 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 年), 置荆湖北路安抚使, 景陵县属其所之复州。
端平三年(1236 年), 荆湖北路安抚使移治沔阳(今仙桃市), 因蒙古军南下, 州、县治所亦
随迁沔阳, 后转徙无常。
元, 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
明初, 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 年), 撤销卫府, 仍改为县, 属沔阳府。洪武九
年, 改沔阳府为州, 直隶湖广布政使司, 景陵县属沔阳州。嘉靖十年(1531 年), 沔阳州改属
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 景陵县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 景陵县直属承天府。
清, 隶属湖北省安路府(治所在今钟祥市)。雍正四年(1726 年), 为避康熙皇帝陵墓
(景陵) 名讳, 改名为天门县; 得名于县境西北天门山。
民国初, 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民国十七年(1928 年), 天门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一
年, 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民国二十五年, 改属第三行政督
察区, 专员公署设随县(随州市)。
1949 年5 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年7 月起属湖北省荆州专区(1970 年改名荆州地
区)。1987 年8 月, 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 设立天门市(县级), 仍隶属荆州地区。1994 年,
原荆州地区与沙市合并成立荆沙市(后更名荆州市), 天门市升格为副地级市, 由荆州市析出,
改为省直管。
皂市镇也是一座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镇, 据《大明一统志》载: 皂市“五华山, 上有伏
羲庙, 相传伏羲之后封于此, 有古风国故城”。山上有羲农殿遗址, 殿前曾立“须句氏旧都”、
“羲皇古处” 两块石碑。东汉时为新市县境, 西魏时为角陵县治( 《读史方舆纪要》载: 皂角
镇“因地多丘陵及皂角树, 西魏因以角陵名县”。)。明代称皂角铺, 置哨所, 清代称皂角市,
1951 年为天门县辖镇。
(2) 区域考古学文化
① 史前文化遗存
天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地下地上保留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据文物普查、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统计, 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72 处, 周代遗
址20 处, 秦汉遗址30 处, 汉以后的遗址近100 处。而最著名的享誉国内外的是石家河遗
址群。
石家河遗址是一处面积达8 平方公里的大型史前聚落群。建立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家河
古城, 耸立在聚落群的中央部位, 占地面积120 万平方米, 城内发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地
层堆积最厚约4 米, 并有相当于大溪文化时期的地层发现, 城内外分布着39 处以屈家岭、石家
河文化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地点, 各地点相距较近, 有的甚至紧密相连。城东北角还有一座叠压
石家河古城城垣而建的西周城址――土城。
1954 年以来, 经多次考古调查、发掘, 在石家河古城内及附近地带发现有各种不同类型的
建筑遗迹、墓葬, 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的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表达当时人们某些观念的
刻划符号和工艺美术品, 蕴含着探索我国史前文化发展的大量珍贵历史信息。
研究表明, 当时这里的农业生产已得到长足发展; 家畜饲养已较广泛; 制陶技术不断进
步, 不同类型的产品制作已有专业分工; 纺织手工业发达; 制玉工艺兴起; 建筑技术日益提
高; 原始艺术多姿多彩; 文字雏形萌生; 衣冠已有定式;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宗教祭祀流行;
城堡建筑已有一定的规制, 城垣高大, 在城壕外围还筑有8 座土丘与主体城池形成拱卫之势。
这一切都说明由于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导致了社会的飞跃进步, 此时石家河的先民已迎来了文明
的曙光。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
遗址。遗址的最下层是大溪文化, 其上依次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晚于石家河文化的龙
山时代的晚期遗存(有学者称之为三房湾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
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② 商周文化遗存
天门市境内还没有发现商代遗存, 但西周、东周时代的遗存发现较多, 主要有:
笑城 位于皂市镇笑城村, 城址面积12 万平方米。2005 年7 ~9 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配合工程建设对笑城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 考古资料表明, 城垣为新石器时代夯筑,
西周沿用重筑, 文化层厚2.5 米左右, 第3、4 层为西周文化层, 第5 层属石家河文化层, 第
6 层为屈家岭文化层, 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文化遗物( 《考古学报》2007 年
第4 期)。
土城 位于石河镇土城村, 处在石家河遗址群的中心, 叠压在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古城的
城垣之上。面积4.2 万平方米。城垣平面略似鞋底状, 南北长约510 米, 东西最宽处约280 米,
城垣外有壕沟遗迹, 宽约80 ~100 米。夯筑城垣底宽10 ~20 米, 顶宽4 ~6 米, 残高4 ~6 米。
1982、1989 年两次试掘, 发现整个城垣构筑在石家河晚期文化层之上, 城垣包含物中时代最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